第二节 统计
第二节 统计
1955—1957年,计统设置两名专职统计员,工作重点是整理可垦荒地资料,汇总各新建点的开荒面积,播种面积及人口职工数,对林业、草原、水源等自然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报表数量不多,内容要求简单,以基本情况汇总为主。
1957至1972年,统计由计划员兼任,统计工作逐步向规范化迈进,形成了农场初期统计工作体系,制定了三力作业原始记录资料,人机畜作业有日报、月报,工作人员有考勤,根据上级要求报送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按月召开统计人员会议,1970年以前统计工作人员,已成为建设农场的基层骨干,每年都有1—2名走上队级领导岗位,有的被提升为科级领导。统计人员素质逐年提高。
1972年计财科独立开展业务,统计工作由计划员担任,1976年隶属黑龙江省农场总局领导后,统计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强,形成完整的统计专业系统。按规定要求报送定期报表,报表的主要内容为: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月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月报,畜禽存栏月报。统计年报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农场一年来的工农业生产状况、计划完成情况,人口增长、基本建设、生产力水平等综合性材料,为企业领导决策,编写下年度生产计划提供可靠数据。1980—1988年,杨福顺为专职统计员,隶属计财科领导。1980年1月,国营农场在统计工作中开展职工家庭收支情况调查,龙镇农场设5个调查点,25个调查户,(其中:2、5、12、13、14队各5户)。家庭调查工作在调查户的配合下坚持经常,搞的认真,收到了很好效果,受到管局和总局的好评。
1981年1月20日,经农场批准有20名统计晋升为统计员职称,1983年3月又有4名晋升统计员职称。
1983年7月—1984年1月,国家统计局主办“社会经济统计原理”电视讲座,为大学单科结业,全场参加44人,毕业44人。通过学习使基层统计人员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使实际工作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984年8月至12月,国家统计局主办了统计数学基础知识电视讲座,全场参加人数32人,毕业32人。此次学习重点解决了统计日常工作中有关计算方面的难题,纠正了不正确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科学地计算公式,加深了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科学性、完整性。
1986年6月柳贵胜为专职统计员,恢复了统计工作记分,评比的制度,做到按本年初规定的具体要求,逐月、季检查评比,年终汇总,1986年终评比,全年最高分为99.8分,最低得分 68.8分。
1987年根据全场实际情况,在统计人员多变的情况下,为了加强业务建设,提高素质,龙农字(87)15号文件下达了关于《会统人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实施办法》的方案,该文件对统计人员的考核内容定为六项,平均以百分制考核,年末按平均数计分。主要内容分为:
1、统计分析;
2、统计图表上墙;
3、原始记录;
4、统计台帐;
5、历史资料;
6、统计报表。
在统计工作中,1986年获德都县统计工作一等奖,1987、1988年评为黑龙江省北安农场管理局统计工作二等奖。1989年评为黑龙江省北安农场管理局统计工作一等奖。
统计人员状况
到1989年全场共有统计人员45。
1、按年龄分组:最大年龄53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34.1岁。其中;20—30岁为14人,占31.1%。31—40岁为20人,占44.4%。41—53岁以上为11人,占24.5%。
2、按文化分组。大专2人,占4.4%,中专9人,占20%,高中22人,占48.9%,初中12人,占26.7%。
3、按性别分组。男性30入,为66.7%。女性15人,为33.3%。
4、按专职、兼职分组。专职30人,占66.7%,兼职15人,占33.3%。在兼职人员中;会计兼职3人,计帐员兼职2人,生产队长兼职1人,工会主席兼1人,出纳员兼职5人,其他兼职3人。
5、按职称分组
助理统计师1人,统计员4人,农业技术员1人,助理会计师3人,会计员1人,畜牧技术员1人,护士1人。共计12人,为全部统计人员的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