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三章 财务管理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财务机构
1955年设立临时财务科(管理小组),1956年农场设立财务科,基层作业站配备会计;1957年建立分场,作业站改为生产队,分场设立财务组;1958年精减机构,下放干部,改为总场、生产队两级管理;1959年四场一社合并后,生产队改为作业区。1967年,实行军事管制,总场财务科改为财务组。1969年恢复财务科,分场仍设财务组,生产队设会计。
二、财务体制
1957年至1982年为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两级核算;1983年至1989年为总场、生产队两级管理,两级核算。总场财务科长主管全场财会工作,财务会计主管财务收、支、货币资金管理的核算,成本会计主管材料、产品,销售、成本,含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与核算,资金会计负责资金筹集与清理;记帐员负责记录会计帐簿;稽查员负责会计复核、年检证书;出纳员负责银行现金收付业务。分场财务组,设有会计、统计、出纳,会计兼组长。生产队配备会计、出纳。
场直所属学校、医院、粮油、物资、建筑、商业、电讯、交通、修配、服务等单位配备会计、出纳、进行独立核算。
三、领导更迭
1955年宋金吉代财务科长,1956—1958年宋金吉任科长。1959—1961年石介如任科长。1962—1964年曾庆生任科长。1967年实行军管,林书有(军人)为财务组长。1968—1970年,副场长朱殿臣负责财务。1972—1975年,熊万祥任财务副科长。1976年至1979年,副场长刘永臣负责财务。1981年至1982年,场长刘昌和负责财务。1983年,王瑞民调任财务科长,后提为总会计师,负责财务工作。1984年刘积贤提升财务科副科长。1986年周玉增提升为财务科副科长,1989年晋升为财务科长。
四、会计业务、会计帐簿
设有总分类帐簿和明细分类帐簿,还有记录材料、数量、金额明细帐簿和多样式费用明细帐以及上下级往来复式记帐单和固定资产卡片。会计记帐凭证分为原始凭证、转帐凭证和现金收付凭证。原始凭证含有自制凭证和外来凭证;会计报表分为月报表、季度(阶段)报表、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会计记帐法:农业、林业、畜牧业、粮油加工、物资配件、建筑业、运输业、工业制砖、制材、修配、服务、粮油、学校、医院使用借贷记帐法;商业部门先用借贷记帐法,后用增减记帐法。会计档案保存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
五、会计管理措施
编制生产财务计划,预测生产经营效果,拟定增产节约措施;按计划合理使用资金,专款专用,不准挪用;分析生产财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计划与实际对比;本年(同时期)与上年对比;解剖企业经济活动规律,总结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教训,监督财会人员是否遵守会计法规或管理核算规程和财会制度;开展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复查会计年度决算报表,检查会计业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健康发展。
六、财务状况
1955年接收北安支队直属中队,并入固定资金12.4万元。历经34年的建设生产,截止1989年末,已有固定资金961.6万元,国家流动资金774.8万元,专用基金(赤字)2,018.5万元,超占资金达到1,496.6万元,专用拨款达到了1,111.3万元。生产经营34年获取7年盈利,27年亏损,7年盈利232.5万元,27年亏损8,695.5万元,盈亏相抵,总计亏损8,46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