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副业生产
第二节 副业生产
一、挂面厂
1970年为满足职工生活需要,办起了1座小型挂面厂。厂址在现冰棍厂左侧,厂房100平方米,拥有1台挂面机和7名工人,生产的挂面主要供给场内职工。日加工挂面150—250公斤,后期由几名下乡知青负责,由于职工生活的需求量较低,只销售场内,对外打不开销路,加之机器常出故障,干干停停,效益较低,于1982年停产。1987年粮食科将原粮店拆除,用拆下的旧料由董淑英负责建起了1座200平方米的挂面车间。从河北购置了1台挂面机,班产能力 1,250公斤。实际班产达250公斤左右。工人4名,产品除场内自用外,还销往附近地区,挂面车间隶属粮食部门管理。
二、糕点加工
糕点厂的前身是以生产挂面为主的挂面厂。有100平方米的厂房,7名工人,归工付业队管理。1984年根据龙镇地区的发展状况,由当时的场劳动服务公司建了1座砖瓦结构的厂房 120平方米,由王世忠任厂长,13名职工是集资上岗的。有HX12型,Y—HWZ型烤箱各1台和1台HMX—75型和面机。年产量50吨。生产的品种有小饼干、杂拌、炉果、长白糕、月饼、精制小糕点等,年产值15万元左右。产品主要销售于龙镇地区。
三、酱菜厂
1964年为解决场内职工吃酱油难的问题,建立了1个酱菜厂,主要生产酱油、豆瓣酱和咸菜,供给场内职工。生产条件比较简陋,产量不高。1970年酱菜厂还生产了腐乳和青方,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不久停产。随着龙镇地区人口的增长,1976年酱菜厂搬迁、新厂房占地160平方米,为增加产品产量,修了几个水泥发酵池,购置了几十口大缸,改装了1台蒸汽锅炉,酱油生产由火炕加热变为蒸汽加热,改善了生产工艺,酱油产量由过去的年产几十吨发展到年产 100吨左右,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78年为改善生产工艺,从糖厂调来1台夹层锅。杨世忠任厂长后,1986年更换了夹层锅,购置1台DZG型0.3T的蒸汽锅炉,改善了供热条件,保证了生产的需要。1987年酱菜厂增设了1台小四轮拖拉机,用于厂内产品和原料运输。现有13名职工,主要产品是酱油、豆瓣酱、咸菜。部分产品销往场外,年产值3.85万元,利润0.7万元。
四、饮料厂
为发展场办工业,根据龙镇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农场决定建一座小型的饮料厂。1987年 3月由田维学副场长领导,工业科主抓,陈勇负责对饮料厂进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最后同哈尔滨市食品工业研究所取得技术合作,对方负责技术咨询、设备购置、安装指导及产品配方等,并且产品由其监制。利用原修配厂办公室前120平方米的库房做厂房。1987年5月12日维修施工,1987年6月1日正式试车投产,从设备购置安装,到厂房维修只用了28天,总投资6.5万元。职工集资入厂(计13名),集资额为25,300元,农场垫付39,700元。
1988年生产情况:4月15日饮料厂开工生产,年计划生产香槟2,000箱,清凉饮料13,000箱,实际生产清凉饮料为4,210箱,完成年计划的32.3%,完成产值2.4万元,生产成本 3.2万元,全年亏损0.8万元。
饮料厂现有设备:压盖机1台,装灌机1台,混合机1台,制冷机1台,热水器1个,3缸混合罐1个,过滤器2个,刷瓶机l套.水缸2个,水泵2个,电机4个,饮料箱500个,饮料瓶12,000个。
五、冰棍厂
冰棍厂成立于1972年,归属场工付业队,厂址在现小学校水房东侧,厂房100平方米。有1台小型制冷机,生产条件比较简陋,年产量50万支,质量稍差,因生产厂家少,也颇受本区群众欢迎。1980年冰棍厂迁至现中学后院,原农场粮店东侧的一间房子,占地四百平方米。1980年购置了2台2A101型制冷压缩机,1台XG—50型雪糕机,1台2F6.3型冷藏箱等设备,年生产能力200万支。产值5万元,每年生产期在3月中旬到11月中旬。冬季生产一部分雪糕。由于近几年本地区冰棍厂增多,产品销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设备达到满负荷的年份很少。冰棍厂现有厂房190平方米,人员18人,年产冰棍200万支,总产值11万元,年上交利润2万元。
六、被服厂
被服厂成立于1959年,负责人是常凤兰。主要生产帽子、手套、服装等劳动保护用品,产品大部分供应给全场职工,由总场统一发放,人员、财务由工付业队统一管理,由于近几年个体服装摊点大量出现以及职工劳动保护用品基本停发,人们日常所需的服装也大部分到个人摊床或买成品服装,致使被服行业一度冷落,到1985年被服厂停业、撤销。
七、养蜂
养蜂行业成立于1956年。当时共有4个网点,分布在炮台山、三九六林场、17队、9队,人员共8人,蜂280箱。养蜂生产是与需求所分不开的,由于当时蜂蜜紧缺,加上本地区养蜂业缺少,为了满足当时生活需要,总场决定发展养蜂业。初期效益较好,后期由于技术人员调出,加上南方蜂蜜增多,使之逐渐冷落,到1967年被撤销。
八、修表
修表行业成立于1969年,人员共有5人。主要是修理各种国内外钟表(怀表、手表)等,并兼卖一些零配件。由于近几年的改革开放,个体修表户大量出现,一些专业人员纷纷调出或自谋生路,成立了个体摊点,到1982年修表业撤销。
九、皮革厂
皮革厂成立于1963年,负责人代雅亭。主要产品是生产居民生活中所需要的翻毛皮鞋、皮制凉鞋,以及加工大衣领子、马具等。人员只有7—8人。由于当时设备落后,手工操作,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销不出去,造成大量积压,致使企业未能长期发展下去,到1984年皮革厂被撤销,并处理了剩余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