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政治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第一节 党的组织概况 一、发展概况
1955年7月1日,中共黑龙江省龙镇(第二十二)劳动改造管教支队总支委员会成立,李强民任总支书记,全场党员近百名,共6个党支部。党总支下设政工科(负责全场的组织、宣传、工会、共青团、妇女、劳资等项工作),吉海亭负责全面工作,党组织隶属德都县委领导。
1959年,四场一社合并为龙镇劳动改造管教支队,随之成立了党委,张俊山任党委书记 (政委),程少华、李强民任副书记(副政委)。政工科李红亮负责组织工作。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根据龙镇农场片大分散的特点。1960年成立了分片党总支。设书记、副书记各1人。
二道河子片:史 光、卜云朋;
引龙河片:闵景春、刘玉亭;
襄河片:涂庆吉、吕凤勤;
中片;吉海亭、于振和。
1961年7月15日,龙镇劳改支队召开了首届党代会,产生了新的党委领导班子。张俊山任党委书记,李强民、陈延海任党委副书记,孙玉朴任政治处副主任兼组织科副科长。
1962年,除二道河子农场外,其余农场都从龙镇劳改支队分离出去。中共黑龙江省龙镇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委员会,由李强民担任党委书记(政委),闵景春任副书记(副政委)。政治处主任于振和。
1965年,李强民任党委书记(政委),闵景春任副书记(副政委),政治处主任杨世昌。下设9个党支部:
1大队书记于万江,2大队书记于新春,3大队书记崔清海,4大队书记庞永成,5大队书记安作祥,6大队书记曾庆生,7大队书记张厚文,8大队书记吕凤勤,直属队副书记李世钦。
1966年,杨世昌任政治处主任,张风桥任组织科长,关贵仁任组织干事,负责全场组织工作。
1967年1月,龙镇支队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同年被军管,付长厚任军管组组长,党组织遭到破坏,踢开党委闹革命,党员也停止了正常的组织生活,许多党员干部蒙受了不白之冤。
1968年,成立了政工组、生产组、秘书组、人武部、改造组,齐福负责组织工作。
1968年5月,农场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付长厚任革命委员会主任,王荣华、朱殿臣任革委会副主任,归德都县领导。下面仍设政工组,宋万帮负责组织工作。
1972年,周庆安任革委会主任。同年成立了政治处,于俊杰任政治处主任,科长关贵仁负责组织工作。
1975年,刘德春任党委书记,肖天寿任政治处主任,吴研雷任副主任,组织科长关贵仁、副科长魏国增负责组织工作。当时下设5个总支委员会。
1分场总支:书记陶振东,委员花长春、王珍、王中义、顾树森;
2分场总支;书记刘广纯,委员陈康生、竺小可、蔡庆;
3分场总支:书记李忠凡,委员宋殿清、付德发、陈执忠、邓世俊、丛淑媛;
4分场总支:书记孙运德,委员陈尚亭、艾德乾、周永林、刘洪远、徐永波;
5分场总支:书记庞永成委员田希久、王月华、夏宝财、张业。
1979年,党委书记王维新,场长刘昌和兼副书记。这一年撤销了政治处,恢复了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工会、共青团等组织机构,关贵仁任组织部长。
1981年。李景和任党委书记,谭玉明任副书记,场长刘昌和兼副书记,组织部长刘国通,下设6个党支部。
1分场书记王珍,2分场书记黄世燕,3分场书记付德发,4分场书记刘洪远,5分场书记孙巨发,良种站书记王玉贵。
1982年党委书记李景和、副书记谭玉明,刘国通任组织部长,石凤山任组织部副部长。
1983年,王珍任组织部长、邹德臣任副部长。
1984年9月25日,龙镇农场归省司法厅劳改局领导,李景和任党委书记(政委),崔成友任副书记(副政委)。下设政治处,崔成友兼政治处主任,邹德臣任副主任。
1986年,又恢复了国营农场,李景和任党委书记,邹德臣任组织部长,郭胜铭任副部长。邹德臣调走后,由郭胜铭主持组织部工作,同年7月李景和任调研员。黄国义任党委书记,赵联芳任党委副书记。
1988年9月,赵文启调任龙镇农场党委书记,郭胜铭任组织部长。1989年10月,黄欣调组织部任副部长,下设19个生产队党支部。各生产队党支部书记;
1队姜玉林、2队刘志福、3队赵佐贤、4队王德军、5队罗增见、6队刘胜、7队张广山、8队高元成、9队李峰、10队黄欣、11队贺敬义、12队周子英、13队谷军、14队霍学文、16队周玉亮、17队刘耕贵、18队魏国增、19队刘书耕、良种站孙新民。
龙镇农场历届党委主要负责人更迭
二、干部管理工作
龙镇劳改支队创建于1955年。干部的来源主要是:70%的干部由部队转业,20%是地方公安干部,10%是其它干部,其中大部分是押送犯人过来的。
19.59年,在干部的使用上,十分注意培养教育工作,除根据工作需要在场外调配干部外,1960年提拔了各类干部102名,占干部总数的18.2%,在提拔干部工作中实行了逐级负责制,并建立了预备干部队伍,1960—1961年,支援其它部门干部82名。为了不断提高干部素质,到外地学习的干部达76人,占干部总数的13.6%,本场开办训练班,训练干部56名,占干部总数10%,还训练了工人200余名。
1963年,为了加强基层领导核心,场党委研究决定派一些大队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单位工作,加强基层组织领导。教育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犯了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1966年,为了培养干部向红专方面发展,农场实行了蹲点和劳动锻炼相结合的制度,其中 3名支队级领导下去蹲点,占支队级领导干部的80%,机关干部到中队劳动锻炼39人,占机关干部的74%,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在提拔录用干部的工作中,严格执行五条标准,在先后提拔的86名干部中,有优秀工人和社会青年61名,占提拔总数的71%,经过长期培养、教育和锻炼,基本胜任工作。
1974年到1976年,本着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先后选拔干部150多名担任农场各级领导。
1981年,主要抓了分场、生产队两级班子建设。按照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对班子要达到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对全场80%的各级班子进行调整、充实、加强,同时提拔了20多名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分场和生产队班子中任主要领导。为了增强党的战斗力,对在文革中犯有打、砸、抢错误的党员干部进行批评、教育、挽救,对不能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进行调整,通过整顿,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上下团结,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1982年1983年两年,农场大胆使用中青年干部,共提拔队级干部34名,科级干部8名,场级干部2名。生产队级班子平均年龄由45岁下降到40岁,场级班子年龄由49.5岁下降到 42岁,领导班子实现了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
在1978—1979年期间知青大批返城,一度使农场人才青黄不接,为了适应农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从外地聘用一些干部(教师),解决燃眉之急。另外从1980年起,农场陆续有计划的派出人员外出进修、代培,截止1989年,干部中具有大专学历的98人,占干部总数的 15%,中专学历的162人,占干部的23%,缓解了人才匮乏的矛盾,为科技兴农奠定了基础。
场、队两级领导班子结构状况(1989年)
三、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
1955年6月,李强民带领工作组来到龙镇开发建设龙镇农场。当时,由于党员人数不足百人,只建立了1个党总支,下设6个支部。主要任务有两条:(一)接收犯人;(二)开荒种地。工作方针是:“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本着边生产,边建场的原则工作。
1959年四场一社合并后,龙镇劳改支队党委。在此期间,认真贯彻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的集体领导作用。党的领导核心基本上是团结的、统一的,发挥各个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严密了党的组织生活。1961年,全场有23个支部和总支,46个党小组,402名党员。多数支部属于一、二类。有个别三类支部,几经整顿,基本消失。党的组织是纯洁的、团结的,步调一致的,能够领导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上,始终坚持“积极慎重”的工作方针,队伍不断扩大,增添了党的血液。对已具备党员条件的非党积极分子发展了82名,转正了37名。在发展新党员中,采取了四级检查负责制、培养教育、组织训练,结合运动和中心工作,进行审查等措施,从而保证了新党员的质量。
1963年,两场一社退出之后,全支队共有10个支部,251名党员,属于一类支部的占 40%,二类支部占60%。
党员干部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形势、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方向及“怎样做好共产党员”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运动,每个党员懂得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共产党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值此,明确了政治方向,增强对敌斗争的观念,提高了革命警惕性。严格监督、管制、改造二类人员,信心百位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加强组织生活,使之形成制度化,保证每月召开1次支部会,两次支委会(三会一课),通过生活会检查思想,工作、作风情况,检查对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的生活正常化。
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反对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发挥行政指挥系统的作用,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发挥群众的智慧,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
1965年后,加强对干部的教育,重点学习了“二十三条”和“双十条”,根据14次公安会议、第六次劳改工作会议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先后于1965年9月,1966年1月两次对干部进行轮训。通过学习,职工干部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觉悟,弄清是非,对毛主席提出的团结95%以上的伟大指示有了明确的认识,明确了敌我界限,解放了思想,消除了顾虑,懂得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经过严峻的阶级斗争考验,少数犯了错误的同志都放下了包袱,心情舒畅,靠近党组织,努力工作。对此,没有犯错误的同志也受到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提高认识,树立政策与纪律观念,从而基本上煞住了歪风邪气。
组织建设工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按着高标准的要求,本着积极慎重的方针,几年来,不断整顿扩大非党积极分子队伍,落实培养教育了80名,先后发展新党员18名,增加了党的血液。同时为进一步严密组织生活,基本上坚持了常年性的“三会一课”教育。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进行了组织性和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从而使多数党员增强了组织观念。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增强了党的团结。
1972年,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任何部门都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决不可闹独立性,都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各尽其职,要求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凡重大问题,都要由集体讨论决定,个人不得擅自决定重大问题。提倡民主作风,反对家长式作风,党委决定的问题,任何人不能推翻。每个共产党员既要参与党的集体领导,又要努力完成分管工作。要加强党的团结,加强一班人的团结,加强新老干部的团结。
要严肃党的组织纪律,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各支部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做好吐故纳新工作,注意从工人队伍中发展新党员,增加工人阶级的成分,本着积极慎重的方针,成熟1个,发展1个,不断纯洁壮大党的队伍。1972年4月恢复党委后,全场共有10个党支部,264名党员。
1976年,重点抓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落实干部政策,帮助干部解决3个正确对待问题,加强班子建设。各级班子加强了马列著作的学习,通过小整风等方法,不断加强了自己革命化的建设。对在抓革命、促生产中表现好的党员干部及时表彰,积极支持。同时,开展大学习、大批判,不断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孔孟之道、中庸之道,半截子革命思想。对犯了错误的同志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帮助教育。几年来,共发展党员339名。这个时期共有党员603人,9个党支部。
1981年,组织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在学习《准则》,新党章,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教育中,共举办轮训班4期,在近40天的时间里,对全场党员普遍进行1次轮训。5年来,发展党员63名,壮大了队伍。到1982年,全场共有党员456人,41个党支部。
1983年,龙镇农场党委在抓党建上,首先抓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坚持了党员教育经常化,在党内开展了“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等活动,开展了“四对照”活动,评选出先进党支部6个,先进党小组4个,优秀党员78名。纪春芳、高永贵、李福荣 3人被评为总局优秀党员。全场共有党员474名,46个党支部。
1987年,全场各级党组织基本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及“党委工作制度”、“支部委员职责”、“党费收缴制度”、“组织生活考勤制度”、“党员谈话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发展党员制度”、“学习制度”等等。由于坚持了这些制度,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
组织全场党员深入学习了中央有关文件和邓小平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全场共计466名党员,其中有439名党员参加。占应学习人数的94.1%,通过学习,增强了党员的政治敏感性。提高了党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自觉性。
坚持党性教育,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党员的标准,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共有76名优秀分子入党,壮大了党员的队伍。
四、历届党代会
1961年7月15日(四场一社合并后),中国共产党龙镇劳动改造管教支队首届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17日结束,历时3天。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候补代表和列席代表共95名,(其中妇女代表3名,少数民族代表3名,党外人士代表6名,兄弟单位来宾2名)。会议听取了李强民代表党委所作的关于《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高举三面红旗,团结一致奋勇前进》的报告,选举了张俊山、李强民、吉海亭、闵景春、陈延海、史光、孙建亭、涂庆吉8人为党委常委,张俊山为党委书记,李强民、陈延海为副书记。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党代会宣传周的宣传提纲”党办字135号文件,要求对党代会的精神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
1963年3月18日,中共黑龙江省龙镇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召开了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3月20日结束,历时3天。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9名,列席代表3名,邀请了龙镇人民公社,沾河林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李强民代表支队党委作了题为《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更高地举起三面红旗,力争1963年改造、生产双丰收,迎接国民经济新高潮的到来》的报告。史光作了《关于党的监察工作报告}。李强民、慕景祥、吉海亭、钱云锋、史光、曾庆生、陈积昌、卜云鹏、吕凤勤、徐振林、霍连登等当选为党委委员。
1966年7月31日,召开中共黑龙江省龙镇劳改管教支队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8月1日结束,李强民代表党委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为完成改造、生产双丰收,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报告。李强民、慕景祥、吉海亭、钱云锋、朱殿臣、杨世昌、孙玉良、孙玉朴、吕凤勤、于新春、曾庆生等当选为党委委员。
1973年1月7日,召开中共龙镇农场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1月8日闭幕,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33名,男118人,女15人。陈东海作了题为《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报告。选举了周庆安、陈东海、朱殿臣、王承先、吉海亭、战守昌、曾庆生、于俊杰、赵仁、孙玉良、孙玉朴、宫臣、孙中义、付德发、王中义、刘永臣、纪春芳、吕家兴、刘和丰、于新春等为党委委员。
1976年3月10日,召开中共龙镇农场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3月11日结束,出席会议代表206人,男157人,女49人,刘德春作了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建设大寨场而奋斗》的报告。大会选举了刘德春、于新春、王义、印如珍(女)、付德发、刘广纯、刘永臣、刘和丰、吉海亭、关贵仁,孙玉朴、孙玉良、孙中义、孙运德、李中凡、李淑香(女)、闵志玲 (女)、吕加兴、庞永成、陈尚亭、陈为殿、肖天寿、战守昌、纪春芳、陶振东、秦艳清(女)、高凤鸣、高建章、曾庆生等29人为党委委员。
1981年7月24日中共龙镇农场第六届党员代表大会召开,7月25日闭幕,出席会议代表 180人,王维新代表党委做了《工作报告》,王维新被选为党委书记,刘昌和、谭玉明为党委副书记。王维新、刘昌和、谭玉明、战守昌、田维学、孙中义、孟宪良、马涛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3年7月8日至9日,召开了中共龙镇农场第七届党员代表大会。13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李景和代表党委做了《同心同德、改革整顿、艰苦奋斗、增产节约、为开创农场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李景和为党委书记,谭玉明为副书记,党委委员;王珍、刘国通、李可然、李景和、谭玉明。
1987年7月29日至7月30日召开了中共龙镇农场第八届党员代表大会,13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黄国义代表党委作了《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振奋精神,为我场尽快脱贫致富而艰苦奋斗》的工作报告。黄国义为党委书记,李秀武(兼)、赵联芳为副书记。贺玉田、刘建国、南文祯、郭胜铭为党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