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老干部工作
第二节 老干部工作
一、概况
1982—1989年底,龙镇农场离退休老干部在册人数为144人(其中;建国前离休的141人,建国前退休3人),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20人,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124人。按有关文件规定落实政策后按离休人员管理的有16人,曾担任过县处级职务的6人,未担任过县处级职务,享受县处级待遇的56人,科级34人。
二、机构
根据中发(1982)13号文件和国发(1982)62号文件精神和农场老干部的实际情况,1982—1985年配备了1名专职干部负责老干部工作,办公室设在组织部,隶属组织部领导。
1986年7月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正式成立老干部科,由苍安良任科长,刘德光任干事。
根据老干部工作的需要,1982年农场成立“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场党委副书记谭玉明任主任。1986年对老干部工作委员会进行调整,由农场党委书记黄国义任主任,副书记赵联芳任副主任,办公室设在老干部科。
1988—1989年,党委书记赵文启兼任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主任。
三、管理
(一)生活
1983年为关心和照顾老同志,党委下发了《关于妥善安置和加强老干部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农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并在各基层单位成立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和1名老干部组成。
农场本着对离休干部“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组织老干部参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参加有关会议,商讨农场大事,掌握农场建设的脉搏。
农场为了保证老干部离休后政治文化不空虚,在农场经济条件不景气的情况下,每年支出3,000多元为老干部订阅学习材料(退休生活、老年报),每逢元旦、春节,农场党委将老干部用车接上来,召开老干部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感情,征求意见,畅谈国家的大好形势。
每年的春节前夕,农场都将老干部的慰问工作纳入主要日程,拨出3,000—5,000元的专款购置慰问品,由党委主要领导带队,率领组织部、老干部科及工会的领导,带着慰问品亲自挨家挨户的走访和慰问老干部,同时征求老干部对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
从1984年开始,龙镇农场对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每月多供给豆油1公斤,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干部每月多供给豆油0.5公斤。
离休干部有病,农场决定住院治疗费按百分之百报销,门诊报销按离休人员基本工资的6.5%按月发给本人。农场职工医院设有老干部病房,室内设备、用具、条件好于其他病房。老干部住院期间,场领导、老干部科均前往医院探望。
根据国发(1982)62号文件精神,农场把符合离休条件的退休干部按文件规定,改为离休待遇,共办理32人。
(二)活动
农场每年不定期的组织老干部集体活动,使老干部老有所乐,每逢重大会议都请老干部参加。
1982年农场关心老干部的身体健康情况,对全场的老干部进行了1次身体检查,并根据检查后的健康情况分期分批的组织老干部到农场五大连池疗养院及总局太湖疗养院等地疗养或治疗。
1986年,农场党委为使离休老干部党员能正常的过好组织生活,成立了老干部党支部,由老干部、原副场长战守昌任支部书记。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火灾,老干部科和老干部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开展捐款活动,在农场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仍有老干部党员35人捐款,捐款额83元。
1987年分两次组织全场老干部去五大连池观光,使老干部开阔视野,充实生活,焕发了精神。
1988年,龙镇农场党委召集老干部座谈会两次,畅谈农场形势,征求他们的意见。
1989年8月5日,农场党委组织老干部集体参观了全场的农业生产,党委书记亲自带队,海参观一处就召开座谈会。通过这一活动,使老干部看到了农场的希望。
同年,老干部科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办了1期老年气功学习班,于1989年8月9日开学,8月18日结束,并对学习成绩好的老同志颁发了纪念品。
(三)易地安置
根据国发(1982)62号,劳人老(1982)10号以及黑龙江省发(1983)14号文件精神,农场先后派人到河南、吉林、山东、辽宁、江苏、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联系老干部易地安置事宜。
农场从1982—1989年根据文件精神办理易地安置21人。场处级3人,一般干部18人,省外安置13人,省内安置8人。按规定安置后,他们的工资、公用经费、特需经费、医药费的报销均由农场负担。在老干部易地安置中,仅建房费和建房补助费达7.2万元。
(四)活动室
农场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修建于1984年,面积达50平方米,室内有沙发、茶几、彩色电视机、录音机、象棋、麻将等娱乐设备,共投资6,000元,活动室设1名专职管理员负责全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老干部科利用活动室这块阵地,组织老干部开会,学习和搞游艺活动,每天来活动室的老干部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