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青团 一、机构沿革
1955年支队成立团组织,设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龙镇劳动改造管教支队总支委员会,支队有团员93名。
1960年支队成立团委,团委书记由党委常委副场长闵景春兼任。李银曾、吕益贤任副书记,这个时期共有团员405名,青年1,086名,团的日常工作由李银曾主持。
1961年8月1日,共青团龙镇劳改支队第一届团代会召开,闵景春为团委书记,副书记仍由李银曾、吕益贤担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8人,常委7人,有团员405名。
1963年3月24日,共青团龙镇劳改支队第二届团代会召开,全支队共有11个团支部。3个团总支。
1966年3月21日,共青团龙镇劳改支队第三届团代会召开,选举杨世昌(兼)为团委书记。
1967年—1971年,农场团组织因“文革”处于瘫痪状态。
1972年3月,共青团龙镇农场召开第四届团代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龙镇农场第四届委员会。
1975年3月13日,共青团龙镇农场召开第五届团代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团委书记由李淑香担任。全场共有8个团总支,54个团支部,由于“知青”大批来场,团员数量猛增到1,793名。
1979年9月28日,共青团龙镇农场召开第六届团代会,选举高凤鸣为团委书记。下设7个团总支,50多个团支部。由于大批“知青”返城,团员数急剧下降,共有团员434名。
1982年5月4日,共青团龙镇农场召开第七届团代会,选举井旭飞为团委副书记。
1983年一1985年,团委工作由陈继刚负责。
1986年农场团的工作由宋伟琦负责,马金任干事。
1987年3月25日召开共青团龙镇农场第八届团代会,选举宋伟琦为团委副书记,全场共有34个团支部,3个团总支,700名团员,2,951名青年。
1988年—1989年,农场团的工作由王克坚负责,后任团委副书记。年末,王克坚调离,由李平娥主持团委日常工作。
历 届 团 代 会
二、团的活动
建场初期。农场条件极为艰苦,团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教育广大团员青年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培养优秀的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品格,使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1960年,是农场持续跃进的一年,团组织开展了“争三手”、“四过硬”活动。“三手”即技术能手、优质能手、节约能手;“四过硬”即技术操作过硬、掌握工艺过硬、对付难活过硬、维修设备过硬。团组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组织整顿与建设工作,挑选了一批事业心强,热爱团的工作的团员,承担团的重任,对不合格团员和超龄团员进行了组织处理。当时的指导原则是:“严一点、紧一点”。整顿后发展100名青年入团。
1961年,团组织号召团干部要带领青年学习毛泽东选集1—3卷,采取抓规划、抓骨干、抓辅导的措施,做到读、开、讲、写、用相结合。采取黑板报、大字报、快报、光荣榜、促进网、跃进台、比武打擂、广播宣传等形式,把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推向高潮。全场青年共成立学习毛泽东著作小组22个,885名青年参加学习。
在繁忙的农业生产季节,团组织开展了争当“青年突击手”、“红旗竞赛”等活动。青年开展了种植油料作物,种试验田的活动,共种油料作物456.3亩,试验田1,514.8亩。1961年植青年林160亩。
当时全场青年文化生活蓬勃发展,有各种球类队32个,排演文艺节目300多个,写诗4,700多篇。
1963年,团的各级组织进行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全场青年学习党的优良传统教材、毛泽东著作、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o多名青年要求入团,50多名团员要求入党,1963年共上团课82次,出板报150多次,出现“五好青年积极分子63名。青年文艺活动久盛不衰。年内共排文艺节目130多个。
1966年全场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情高涨,团组织结合形势开展了“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活动,办起了学毛著展览馆。结合劳改农场人员成份比较复杂的情况,对青年进行“阶级斗争”教育,提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1969年大批知青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场青年团员数猛增。
1973年团组织开展向冯继芳、付国资、蒋美华等英雄人物学习运动,带领青年团员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挖“青年井”抗旱夺丰收。
1974年团委对下乡青年进行扎根边疆教育,有113名知青向党委表示“扎根农场60年,铁心务农志不变”的决心,早晨3点半,晚上看不见,冲杀在生产劳动第一线。
1974年有2名团员出席了团省委召开的“双代会”(团员代表大会、青年代表大会),30多名团员参加了省农场局第二次“劳模大会”,全场评选出先进团支部6个,优秀团员?8名。
1969—1974年,全场共发展团员1,072名,团员入党225名,63人被送到农场各个领导岗位上。
1975年团委号召开展“学习小靳庄”、“一校三课一室”活动。一校即政治夜校;三课,政治课、文化课、技术课;一室;图书室。同时开展了“五组一队”活动,即理论组、通讯组、读报组、体育组、劳动组;一队,文艺宣传队。
1978年团委结合上级精神,组织开展了“六优秀”活动。即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小组、优秀团员、优秀辅导员、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干部,涌现出许多“六优秀”青少年和先进集体。
1969—1979年间,下乡知青在场,文体活动开展的更为经常和活跃,重大节假日开展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1980年,根据管局团员“爱场爱校如家,种草种树又种花”的通知精神,团委组织全场青年修花坛65个,植青年林560亩,冬季义务积造农家肥1,600吨。
1981年,团组织围绕生产环节,开展“突击竞赛”,“六手一组”、“争高效创一流”活动。麦收期间东方红一54型24号青年车组连续3天创高效254亩;14队一33号车组连创高效285亩。
1982年,团委认真组织全场青年和学生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场直中、小学成立了“送温”小组27个,“使用文明用语监督岗18个,走向社会开展活动受到好评。4分场9队团支部开展了评选“十最青年”活动,即:对业务最钻研的人,工作最踏实的人;遇到事最沉着的人;知识最多的人;口头表达能力最强的人;对老人最体贴的人;最诚实的人:品德最高尚的人等。经过评选。吴明、张春海、李志强等10人被评为“十最”青年,受到场团委表彰。
1983年,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的事迹发表后,场团委向全场青年发出号召,掀起了学习张海迪的热潮。场团委还组织全场青年观看张海迪事迹报告会电影,各支部举办了报告会、讨论会,通过图片、广播、书籍、报刊进行宣传。开展了“向海迪学什么?”的大讨论。此次活动的开展,使青少年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在1983年“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组织大型公益劳动27次,有1,100多人参加,清理垃圾300吨,清理大街小巷47条,植树16,000株,建花坛 149个。年内受局团委表彰的有15个先进个人,先进集体5个。
1983—1984年,团委响应团中央“采种支甘”的号召,动员全场4,500多人次,采集草种树种750多公斤,超额完成上级团委下达的任务,受到管局团委的表彰奖励。农场团委也对“采种支甘”先进集体3个,先进个人48名进行了表彰奖励。
1987年,场团委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制定了“共青团支部目标管理方案”;6月份,30多名团干部在团委副书记宋伟琦的带领下,骑自行车,顶着烈日战酷署,对全场34个团支部进行团的工作巡回检查,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五四青年排球赛”、“歌咏比赛”、“朗诵会”、“团干部培训班”、“美化先辈们开垦的土地”等活动,增强了团员青年的凝聚力,工作开展的生龙活虎,朝气蓬勃。
1988—1989年,场团委成立了“青年养殖咨询服务站”,对青年专业户进行扶持,受到管局团委表扬。团委特别注重对青年进行爱国爱场教育,主编了《走向希翼》1书,用美好的诗篇赞颂祖国,歌唱农场。同时结合青年特点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整顿建设工作,在党委的关怀下,首先在场直中学团总支搞“民主评议团员”试点,效果较好。11月份“民主评议团员”工作在全场铺开,对不合格团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处理,纯洁了组织,提高了素质,受到上级团委和兄弟单位团组织的一致好评。
三、少先队工作
1958年4月,在农场场部建立第一所职工子弟小学,仅有学生90余人,4月下旬建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停止活动,学校成立了“红小兵”组织。
1976年学校少先队组织重新恢复,“红小兵”全部转为少先队员。
主要活动
1961年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野游、文体、除四害、讲卫生、种树造林等活动。全场发展了329名少先队员,进行了“四好队员”评选活动。1961年场直小学杨玉荣被评为北安市“优秀辅导员”。
1963年,全场少先队员449名,少年儿童883名,中队辅导员20多名,随着全民运动,对少年儿童进行了“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教育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1966年,农场始终把少先队工作列为重要的工作议程。82%的少年儿童戴上了红领巾。35名优秀队员加入共青团。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使他们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
1978年,开始在少先队中开展“争做小红花”、“做农场小主人”活动,全场评“小红花”和“小主人”130多名。
1980—1982年,农场派1名辅导员参加北安农管局、黑河地区举办的辅导员学习班。
1986年场直小学盖淑玲被评为管局“优秀辅导员”。
1987年场直小学刘树玉、艾丽分别被评为总局、管局“优秀辅导员”。
1989年场直小学潘慧林被评为总局“优秀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