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各类教育 一、学前教育
龙镇农场的学前教育在1986年以前,曾隶属于场办公室、场工会(托儿所)领导。1987年,按上级教育部门认真搞好幼、小衔接的精神,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恢复挽救农场幼儿教育的瘫痪状态,全场各小学均办起了“学前教育班”。在小学教师中抽调一少部分具有儿童语言,有强烈事业心的教师作为学前班教师。所授课程,全场统一进行期中、期末的成绩考核。行政、业务统属教育科管理,使学前教育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
1987年至1989年间,场直小学每年设了两个学前班,共为一年级输送合格新生280人,设专职教师两名。2中心校1个班,专职教师1名,3年共为一年级输送合格新生55人。3中心校1个班,有专职教师1名,3年共为一年级输送合格新生61人,4中心校1个班,专职教师1名,3年共为一年级输送合格新生55人,5中心校有1个学前班,专职教师1名,3年为一年级输送合格新生54人。学前班统一开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音乐、体育由小学音乐、体育教师担任。
二、小学
1957年以前,龙镇劳改支队的孩子都到外地读书。
1957年秋天,教师王志纯、刘凌素夫妻2人,在龙镇支队的北岗(11队)办起了龙镇农场第一所小学校。1—3年级的教学班,有学生16人。1—2年级是复式班,由王志纯教师负责全面工作。
1958年,支队考虑到儿童就近入学,将北岗学校迁至巨盛栈(现10队),因是八区所在地,所以学校名为“八区小学”。这时东田家(12队),北岗(11队)、东龙镇(9队)的小学生都到“八区小学”读书。这里设有1—6年教学班,1—4年是复式班。有教师7名。其中有3名中专毕业生,1名高中生,3名是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教书有方,教育有法。1958年至1961年,这所学校享有盛名,毕业率100%,升学率95%以上。当时龙镇中学对八区小学的毕业生质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58年的4月份.场部建立了第一所小学(现在的场直中学北栋房位置即是场部小学的原校址),由部队转业的文化教员苏新担任校长,有4名教师,他们都是初中毕业生,学校设有 1—4年教学班,学生110人,学校设备简陋,只有日伪时期盖的1栋砖房,操场坑坑洼洼,条件虽差,可必竟有了自己的学校,孩子们再也不用到外地去读书了。
1958年12月份,二道河劳改支队所辖各小学均归龙镇所属,这样,龙镇支队的教育规模扩大了,当时全场有小学23个班,32名教职员工。1959年至1965年,是龙镇支队小学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阶段,虽然遭受3年自然灾害,但农场尚未受到冲击,教育事业仍然继续向前发展。场部小学已由1—6年班,变成了双班。全场已发展到30个教学班,其中1—2年复式班6个,教师61名。
1966年,停课闹革命,使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1970年,教育提出“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提倡“开门办学”的口号。在这种形势下,学生亦以社会为课堂,教育与三大革命相结合,中小学生搞军训,整个教学形势是“课内念语录、课外走军步”,这样,整整闹腾了1年。
1971年至1972年,复课闹革命,这在当时叫右倾回潮,教师们重新回到了课堂,基本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时,农场的教师队伍扩大了。师资力量加强了,哈尔滨、上海、齐齐哈尔、鸡西等市的部分知识青年充实到本场的教育队伍中来,使教师队伍增加了新的成份,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1973年至1977年,恢复了教学高考制度,农场小学稳步发展。
1978年至1979年,全场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知青”绝大部分撤出教师队伍。农场小学教育稳中求进,不断发展,全场小学校占地面积已达3400平方米。教学班40个,有学生1678名。仅场直小学就有1—6年级20个教学班,教师25名。
1980年至1984年,文教科狠抓教学质量,获得丰收。农场引进“黑山集中识字教学法”在场直小学试验,通过1个循环(1—5年)的尝试,其效果良好,35名毕业生,经过严格的考核验收,全部升入初中,毕业率、升学率100%。
场直小学在抓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狠抓了环境建设,多方集资,建起了铁栅栏围墙,标准的校门,校园内增添了15种体育器材,给孩子们创造了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1981年场部小学荣获“农垦系统教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1984年,荣获省农垦总局颁发的锦旗“农垦总局教育先进集体”。
1985年,龙镇农场隶属省司法厅领导。在劳改局统考时,龙镇小学语文平均成绩85.4分,数学89.1分,居全省劳改系统第一名。年底被评为“司法厅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1985年初,教育科改为教育中心。1986年3月,撤掉“教育中心”,又恢复教育科。分场各集中办学点(原分场所在地学校)取名为XX中心校。
在小学教育的历史上曾出现两次大的挫折,即1971年的“复课闹革命”是教育的第一个转折点,1986年后,全面规化,合理布局小学网点,集中办学、集资办学、开展勤工俭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则是第二个转折点。
1987年,农场9、10、11、12队等4个生产队,以10队为中心点,一步到位。之后,又积极筹划1、2中心校的合并。
1989年,1中心校并到2中心校。有教学班13个,学生283名,住宿生68名,教职员工34人,有食堂、宿舍。截止本年底,全场已有5个中心校下伸的22个网点集中成5个中心7个网点(网点只设有1—2年级)。
1986年到1989年,共集资12万元,勤工俭学创收32万元。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场直小学、4中心校建起了铁栅栏围墙,修起了标准式厕所,“月亮门”,2中心校学生宿舍安上暖气,4中心校的“地老虎”也全部换上了暖气。全场小学基本上达到了“美化、绿化、净化”,消灭了危房,完善了理化实验室、阅览室、建起了生物实验室。这4年间,农场教育突飞猛进,场直小学向“标准化学校”迈进,多次受到总局,管局的表彰和奖励。
1987年场直小学被管局评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文明校”。1989年,被评为管局级的“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
三、中学
龙镇农场中学始建于1963年,校名为“北安前卫中学龙镇分校”。校址现龙镇农场场直小学校。当时,有2个教学班,有学生101人。
1965年校址搬迁到现中学校址女宿舍,有6个初中教学班,学生251人,师资力量比较强大。15名教师中,大部分是高等院校(哈师院)毕业生,教师素质好,学生质量高,升学考试居劳改系统之首。
1966年,停课闹革命,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1967年至1968年,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工宣队进驻学校,搞“忠”字化运动,学生外出串联,停止上课。
1968年,设立了5所带帽中学,分布在1、2、3、4、5等5个分场。1分校(一中)吴闻德负责;2分校(二中)由杨清负责,3分校(三中)由严永生负责;4分校(四中)由李景权负责;5分校(五中)由熊佐民负责。每所中学设有1—3年级3个教学班,这时全场有21个教学班,有学生945名,教师55人,场部中学办起了高中(2个班)。
1970年,教育提出了“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开门办学”的口号。学生学农、学工、学军,以社会为课堂,在教师的带领下,种地、养猪、盖校舍,宿舍门上写上几个字就是课程表,闹腾了1年,结果是“上学不进课堂”,“种地不打粮”。
1971年,在现在的6队办起了2年制的高中(1977年搬迁到现在的2中心校)。1972年,复课闹革命,学生进了课堂,教师坐住了椅子,基本恢复了教学秩序。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激发了在校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1978年至 1982年,中学加强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居管局之首。高中升学考试成绩也非常可观,仅1981年,考入局重点高中22名,哈尔滨工业大学1名,重型机械学院1名,考取中专12名。
1983年,中学教学楼开始动工。1984年,采取一步到位的作法,全场中学集中,有22个教学班,教职工近百人,有学生近1200名,住宿生500多名,这是龙镇农场教育史上师生最多的1年。
1985年,农场又隶属于劳改系统。在初中升高中统考中,名列劳改系统第一名。
1986年,中学虽遭受到地震的严重威胁,但正常教育未松动,加强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利用集资款修起了600米的铁栅栏围墙,教学楼的底层楼全部上铁拉窗,确保了安全。
1987年,中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起了教育招待所、印刷厂、浴池等,本年考入管局重点高中和幼儿师范21人。被评为管局级“精神文明单位和文明校。”
1988年至1989年,中学维修了招待所、食堂、美化了环境,建起了生物实验室,狠抓了教学质量,调动师生积极性,工作取得了成绩。
1984—1989年场直中学毕业、升学率统计
1984年至1989年6年间为上级学校输送了134名重点高中、中专生。1979年至1989牛,中学为场职业高中选送学生800名。1988年、1989年两年初中毕业升学统考居北安局之首。
建校27年来,毕业生3000多名。其中10%升入大、中专学校,绝大部分已在全国范围内参加了工作,成为骨干力量,有的成为中层和高层领导人。在农垦战线的较多,现已成为农场的中坚力量。
四、职业高中
龙镇农场职业高中的前身是1956年创建的龙镇劳改支队农业中学,后演变到农场干部学校(干校)。1979年初开始筹建高级职业中学,9月份开课,学校开设了两个专业,即:农机、农学,有学生70人。职业高中的建立,填补了垦区发展史上专门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空白,使龙镇农场高级职业中学成为全国垦区的第一所职高。
1980年5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龙镇农场职业高中召开了创办职业技术教育现场会,国务院农垦部教育司派人参加了会议,对龙镇农场职业高中的创建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并在全国推广。当年(1980年),农垦总局授予职业高中锦旗,上面写道:“同心协力建四化,呕心沥血育人才”。农垦部授予龙镇农场职业高中“农垦系统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奖状。同时派龙镇农场副场长战守昌参加了全国农垦系统在新疆石河子召开的职业高中现场会。以后的几年,全国各地来龙镇农场职业高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1982年,副校长蔡承基参加了黑龙江农场总局组织的职业高中教学计划的编写工作。
根据农垦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要求,在1979年,职业高中在开设了“农机、农学”专业的基础上,与其他职高交换招生、培养人才。1985年,开设了“无线电修理专业”,同年又开设了“服装裁剪”,1986年,开设了“农经管理专业”,1987年开设了“服装选型与设计制作”、“新闻文秘与写作专业”。
1979年至1984年,学校开设的主要专业是农机、农学、财会。1979年开设了3个班,每个专业1个班;1980年至1981年开设3个班,每个专业1个班;1982年开设1个班(农机专业); 1983年开设3个班,每个专业1个班;1984年开设1个班(农学),有学员400多名。
1985年,开设“无线电专业”2个班;1986年开设“农经管理专业”2个班;1987年开设“服装设计与制作”、“新闻文秘与写作专业”3个班(其中文秘1个班,服装2个班);1988年招收服装专业2个班;1989年,又招收了2个服装专业班。
1987年9月,场党委为了加强对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将校址由原校址(良种站)迁至龙镇场部,加强了校舍建设及师资力量调配,现已初具规模。
建校10年来,历任领导都视教学质量为生命,注意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发扬学校的荣誉。面向全管局(包括劳改局)各场招生,学生遍及黑龙江垦区30多个国营农场。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垦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据统计,从事教育工作的有40余人,公安政法70余人,商业服务行业40余人,农林战线100余人;农机战线200余人,财贸战线30余人。累计培养出“农机、农学、财会、无线电、农经管理、文秘、服装等毕业生近800人,为科技兴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工作1958年以前由场工会负责组织实施。1958年至1969年由劳改支队宣教科管理,1970年以后由职教办管理。
1955年至1958年主要是扫盲教育,当时全场初小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成人总数的58%,经过4年的业余教育,全部达到了初小文化水平。后来,根据农场生产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由扫盲逐渐转向技术培训。
1961年,在全场开办2个培训班,1个是大专预科班(55人),1个初中班(46人),并配有苏新、杨青、黄晓青3名专职教师。
从1961年至1979年间,成人教育工作从没间断,有专门的机构,配专人负责,场内办各种职工干部学习班(干部理论学习班、工人技术学习班、文化学习班)累计52个,共有750人参加学习,占应参加学习人员的80%。
1980年至1986年,为适应农场经济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了职教办的职能作用,仅教育系统先后送出进修大专生30名,中专生(含中函生)84名。1985年农垦牡丹江教师进修学校在龙镇农场办起了“中函班”,有68名教师参加学习。还有14名校领导干部参加了哈尔滨教育管理干部学院学习。
1986年,农场开设了“初中双补班”,有三百多名职工干部参加了学习,考试及格率为 96%。
1988年至1989年,除教育办了“教育理论学习班(60人)外,农场还举办了农村电工、机务、党员培训及工会主席学习班,500人参加学习,为科技兴农、管理兴场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0—1989年成人参加学习统计表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