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衣食住行用

第二节 衣食住行用



  一、服饰
  建场初期,群众衣着朴实,节俭,讲实用,不讲漂亮。职工多穿中山装,妇女和老人多穿便服。流行颜色多为黑、兰、灰色。冬装一般没有外罩,衣服面料一般均为花旗布、斜纹布、花达呢、劳动布。能穿上一件灯芯绒或礼服呢衣服,就将被看做“上等衣料”。冬季穿棉胶鞋、棉布鞋、大头鞋。棉帽为狗皮帽和羊皮帽。显示着北大荒人的粗犷、豪爽、威严。50—60年代,大人、小孩及职工干部都有穿带补丁衣服的,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逢缝补补又三年。四季衣服,棉手套,多为家庭自做。到商店买成衣,到服装店做衣服的,多为机关干部和比较富裕的人家。
  “文化大革命”初期,青年人以穿黄军装,戴军帽为荣。“红卫兵”的兴起,草绿色席卷了全场的青年男女。1968年以后,随着大批上海、哈尔滨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进场,服装式样开始多起来。许多职工通过知识青年从大城市买样式新颖的衣服。衣服面料也有变化,化纤面料成为热门货。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服装面料日渐提高,衣服的花样翻新,质料上等。由初期的的确良,晴纶,涤纶等化纤合成衣料取代了棉布服装,不久发展到呢绒绸缎装。样式,颜色丰富多彩。青年人开始穿嗽叭裤,牛仔裤,体型裤,筒裤,毛料西服。青年妇女不仅服装艳丽,而且戴耳环,手镯和戒指。春秋冬三季穿呢子大衣的比较普遍。青年及中年妇女普遍穿高跟鞋,甚至一些男青年也穿半高跟鞋,由于高跟鞋流行,到商店购买干跟鞋都成困难事。不仅场部所在地的人们穿戴不再土气了,人们说生产队男女青年的穿戴越来越时髦。此话并不过分。
  二、伙食
  龙镇农场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因此,人们的主食以面粉为主。除1955年农场吃供应粮食外,以后均吃自产粮。当年就是因为农场职工全吃白面而招进了许多临时工,颇受以粗粮为主食的县乡群众羡慕。但常年吃面也显单调。因此,为了调剂生活,从80年代起,农场派人到五常县和辽宁等地用白面换大米。农场附近县乡的农民也有上门来用玉米楂和小米换白面的。进入80年代,随着农场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在农贸市场上,县乡议价粮店和农场议价粮店也可买到大米、小米等,只是价格高些。
  鱼肉蛋菜以农场自产为主。大白菜、土豆、萝卜等秋菜较多,除自食外,还可供友邻单位,也是职工家庭的一种经济来源。菜队专门种春菜和秋菜,专门给职工食堂和职工家属吃菜,菜队撤销,职工食堂和职工家属吃菜,才去市场和城市买菜,土豆产量高便于贮藏,人们又乐于食用,是农场的主要蔬菜。9月末10月初收土豆,贮于室内外菜窑或温度比较适宜的地方,可吃到翌年6月份。秋季各生产队或个人还用土豆制粉(粉条、淀粉),可食用一年。场内盛产的大豆,人们常年食用营养丰富的豆制品(水豆腐,干豆腐,豆浆,和催豆芽等)。
  1983年后,糖果,糕点,水果,烟酒等副食品的售量猛增。1982年与1989年相比糖果增加48%,糕点增加51%,水果增加76%,啤酒增加80%,卷烟增加73%。
  三、住房
  农场职工住公房,部分职工住在日伪时期的几栋青砖瓦房。从农场初创到50年代末,职工住房多是马架子,土坯和拉哈辫子房。住房造价低,4—8户为一栋,面积较小。人口多的人家,5、6口人睡在一铺炕上。近入70年代,农场职工居住条件又有改善。逐渐兴建较宽敞的两屋一厨或三屋一厨的砖瓦房,并开始讲究室内装饰,许多人家设有客厅。
  1985年农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8平方米,人均室内实用面积6平方米,从实际情况看,70年代建造的住房质量较好,建场初期的土房逐渐被淘汰,但截至现在还有少部分职工驻在旧房子里。
  1986年2月9日到8月16日,农场先后发生5.0、5.3、5.0、5.8级四次地震,震中均在龙镇农场。这四次地震波及范围大,损失严重,震坏各种房屋141栋。其中倒塌7栋。震后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兄弟单位的帮助下,8月后,农场动员多方力量,开始维修和兴建住宅,先后共建造砖瓦结构房屋35栋,面积10500平方米,1985年企业经营承包后,才有自建公助,私人建造住房。
  1989年统计,农场共有住宅171.644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10平方米,人均室内使用面积8平方米。
  北大荒的寒冷,使人们特别注意防寒,因此也比内地,特别是南方,费去不少人力和财力。各家各户都是火墙,火炕,基本实现了木制和水泥地板。每到初冬,扒炕抹墙,糊窗钉门。严冬,虽然外面是冰天雪地,室内却是温暖如春,室内最高温度和室外最低温度的温差最多可达50度。近几年来,随着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使室内既干净又温暖,敞亮,农场职工也安装了土暖气,有的把火炕扒了,换上床,睡床的多为年轻人,大多数仍睡火炕。
  四、交通
  建场初期,农场的主要交通工具为马车,冬季用爬犁。创建农场日才所需物资,都用马车从北安拉回,每天来回一趟,有时两天一趟。驭手非常艰苦。1957年农场调进4台(大依发3台,小依发1台)汽车。运输紧张得到缓解,各生产队以轮式拖拉机运输为主。1963年北安通龙镇铁路建成通车,运输任务基本解决,农场于1978年建成铁路专用线,大量物资直接进场,少量货物到现在仍然用汽车运输。
  农场交通方便。每天早晚有发往绥化和沈阳的普通旅客列车,每天发4次车。公共汽车分别通往黑河、孙吴、逊克、北安、德都等市县。场内有通往各连队的公共汽车,曾达到过每天1—2次。
  爬犁是冰雪上使用的交通工具,多用马拉,也有用牛拉的,现在基本用机动拖拉机牵引,大多数用于冬季拉烧柴之用。
  现在各连队机动车辆增多,到场部或运货物用已基本普及。小四轮取代了畜力车。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较富裕的家庭也购置了摩托车。自行车全场两人均1台。
  五、用品
  60年代以前,农场职工有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通称为“四大件”)为富裕户。70年代,以拥有大立柜,沙发,写字台为荣。1983年以后,高档家用电器迅速普及。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摩托车被称为四大件。近两年来,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及高档家具也开始进入农场职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