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景祥
第八编 人物
第一章 传略
慕景祥
慕景祥,男,汉族,190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宾县七区一个佃农家庭,幼年家贫,没有上学读书。稍长,随父给地主扛活。1923年全家迁居富锦县蒙生屯,仍然靠给地主耪青度日,生活十分艰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慕景祥不屈从于日寇的凌辱,不甘当亡国奴,于1936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一师三团担任交通员。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升为连长。1938年,在冷绍生团长的领导下,经常在拜泉境内的忠良村(今克东),诚实村(今北安)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带领抗联战士先后袭击了5个警察署(所),打死打伤敌人50多名,缴获大小枪40多支,给日伪以重大打击,日寇胆颤心惊地到处追逐慕景祥。1939年11月慕景洋部行至绥棱县老板菜冻河套与日寇相遇。双方交战多时,身负重伤,负伤后,即去绥棱杨志屯郑春桥家养伤。伤愈后,去通北、海北、石泉镇、孙吴等地活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到北安卫戌区司令部与副司令员王钧取得联系,接上了组织关系。同年10月奉命到拜泉建立民主大同盟,接收伪政权和建立新政权,慕景祥到拜泉后,积极筹建民主大同盟,发展盟员30多人。在苏联红军手中要出长枪4支,短枪5支。但因枪支不足,对开展大同盟工作仍然不利。之后,又不断与苏军交涉,向伪县长王忠义要枪,而王借口隐患未除迟迟不交。1945年11月在苏撤离拜泉时,只是简单地告诉王忠义把武器交给中苏友好社(即民主大同盟)。苏军走后第二天,慕亲自去县维持会督促伪县长王忠义交出武器,王当时答应给办。第三天下午王忠义假借尹绍兰(苏军中的中国人)名义,叫慕到维持会研究领枪事宜。当时慕景祥已有警觉,但为了革命需要,便挺身而出,当他走进县大院的大门,被身着青衣警察拦住,随之便给他戴上了手铐、脚镣。当天晚10点被押送到西监狱。在押送途中,伪警察署长安永太对慕说;“不要害怕,不会枪毙你的”。慕景祥义正词严地驳斥说:“我抗日无罪,抓我有罪”。在敌人审讯中,他没有半点屈服,并借机宣传了民主大同盟是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摆脱殖民压迫,摆脱贫困,主张幸福自由的。又说:“我军抗日就是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不再当亡国奴,抓我是天理难容的,考虑考虑你们的下场吧”。敌人听后哑口无言。慕被押回小号(独间),一面观察敌人动静,一面暗地做看守陈广信(后参加了民主大同盟)的工作,陈表示支持民主大同盟,同情慕景祥的一切主张,连夜派人去北安卫戍司令部送信,北安接到报信立即派苏军重返拜泉。王忠义得知苏军重返拜泉的消息后,感到 大势已去,于 11月15日一面带匪队出逃,一面指使伪警察署长安永太带一班人去西监狱枪毙慕景祥为首的17名大同盟人员。当安匪进入第一道院子,就把王振亚(两面派)枪毙了。随后奔向第二道院子,不料狱门已经上锁,钥匙早被陈广信带走了,安匪几次砸门没有砸开,正犹豫间苏联红军已经进城。这伙亡命之徒逃跑了,慕景祥等17名大同盟员得救了。
慕景祥出狱后,担任拜泉县大队参谋长,积极参加拜泉保卫战,击退了王忠义匪帮的反攻,并在拜泉境内开展了多次剿匪斗争,取得显著成绩。1946年因工作需要调离拜泉县,到黑龙江省机动团任团长。
慕景祥听从党的安排,在抗日战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牲牺,不畏强暴,顽强对敌,为拜泉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慕景祥在黑龙江省机动团任团长、政委后,于1946年9月到齐齐哈尔军政大学学习,由于从前没上过学,学习起来相当困难,可他能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文化和军事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习回来后,于1947年5月先后担任黑龙江省教导大队长、通北县大队长、绥化县大队长。又于1959年2月经组织安排到黑龙江公安农场任副场长,第五劳改大队大队长,北安劳改支队支队长,他从事劳改工作,为劳改农场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55年2月他到中央公安学院学习,回来后,从1956年4月起,先后担任朝阳、凤凰山、龙镇、长水河等劳改支队支队长。
1962年7月慕景祥调回龙镇劳改支队任支队长。他在龙镇工作期间,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下级和同志要求严格,发现问题就毫不客气的提出批评。他无论在工作、生活上都能率先正已,这样下边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服他、尊重他。工作繁忙时每天工作都达10个小时,有时到了晚上就寝之后,他想起来有些工作还急需布置,就马上起来召开科长会议进行研究讨论,表现出他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特别是慕景祥刚回到龙镇时,由于农场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时龙镇农场的职工思想工作和生产秩序正处于不稳定状态。走马上任之后,就到各分场、生产队了解情况,目的是稳定思想、鼓舞士气,受到全场干部职工的欢迎和爱戴,慕景祥走一地讲一地,一讲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二讲抗战时期的战斗史,三讲劳改农场的创业史,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全场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的自觉性。更可贵的是他还能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慕景祥是个老革命,但他对上级领导,其中包括比自己年轻的领导都非常尊重,对待同级领导诚恳相待,宽宏大量,对待下级关心倍至,从不摆老资格。有时对工作看不顺眼发顿脾气就过去,无论对人对事从不抱有个人成见,对犯了错误的同志主张多教育,严批评,尽量少处分,充分体现了他高贵的道德品质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在生活作风上从不搞特殊化,虽然是一队之长,但从来不收受贿赂,并经常批评各种不正之风。他的家里除有个破立柜,几个破箱子外,没有任何高档之物。他对子女要求严格,生活作风艰苦朴素,从不搞特权,体现了他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
慕景祥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身心遭到摧残,患有疾病,1973年1月31日病故在哈尔滨,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