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前言

前言


  龙门农场的历史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史,顽强的战斗史。回首这不平凡的三十年,龙门农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贫穷到繁荣的发展过程。龙门人有龙门人的特点,有龙门人的风格、有龙门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过去艰苦创业的岁月里,龙门人用自己无穷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这块荒凉而贫穷的土地上不懈地耕耘,使之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现代机械化农场。
  历史的长河只给龙门留下了泡沼毗连、枯草瑟瑟,兽踪遍地、荒芜凄凉的景象。1955年,转战南北、身经百战的官兵,戎装未除,在“向南泥湾进军”的感召下,又挥戈上阵来到这新的战场——龙门,迎接他们的是严酷的考验。吃的是粗粮野菜,住的是阴暗潮湿的地窨子。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冷刺骨。当年的创业者们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用锹挖镐刨,人拉肩扛,开垦荒地,打草伐木,建房修路。龙门入的精神在这里闪光。
  龙门人所走的路是一条崎岖、坎坷不平的路,可龙门人始终发扬自强不息,无私无畏的精神。龙门农场刚刚成立不久,由于农场的合与分,两次体制的变更,刚刚建起来的一点家底被折腾一空。随之又经历了大跃进、三年特大自然灾害,襁褓中的龙门虽然步履艰难,可龙门人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挺起胸咬紧牙,抓紧自己家园的建设,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龙门农场地理、自然条件恶劣。在黑龙江垦区范围内有“四最”之称:地势最高、气候最冷、积温最低、无霜期最短。庄稼生长期仅95——99天,往往春旱秋涝成灾。建场初期,龙门农场粮食产量特别低:小麦亩产仅15.2公斤,黄豆6.8公斤,有时濒临绝产。虽然作了不少的努力,仍然无济于事,甚至还被人认为“龙门是农业种植的禁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气馁。在场党委的带领下,在全场地域内进行了反复试验和考证。采取了少耕深松;合理施肥;冬翻春播;油菜、小麦、大豆轮种等办法,终于冲破了“禁区”,连续突破了三大作物历史最高纪录。
  特别是近几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后,我场小麦亩产已达到250公斤左右,大且已达到150公斤左右,逐渐由亏损型农场向盈利型农场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来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范成大描绘古时田家辛劳的图景,却正是今日农场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后,农场工人繁忙而又欢乐的画面。
  为总结经验,启迪后人,我们特编写了这部《龙门农场志》。它较全面地反映了龙门的地理、社会、生活、人文及风土人情。是一部反映龙门全貌的百科全书,较为系统地认识反映国营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龙门历史发展的缩影。它不但记录了龙门的发展、壮大。真实地记录了创业者的精神,同时反映了在发展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它将给后人拓开一条前进的道路,激励着他们踏着创业者的足迹在这块土地上更加顽强的地奋斗,谱写新的篇章。
                             朱长文
                            1991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