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龙门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它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镶嵌在岭峰之阳。
农场有土地面积57.6万亩,其中耕地14万亩,人口5596人,职工2462名。
境内资源十分丰富。远古时期,这里曾是原始森林腹地。随着历史的推移,古老的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但以柞、杨、桦为主的原始次生林依然葱茏茂密,给农场增添了秀色;引龙河、龙门河、卧牛河分别从境内的南、中、北部自东而西流过,恰如少女舞动的三条白练,使农场充满了生机;农场地域辽阔,人口较少,1685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达96亩,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给农场带来了活力。此外,奇珍、瑰宝种类繁多:有黑熊、飞龙等珍稀动物,有

柿酒厂。以本场的特产

柿、山药材的采集和食用菌的生产。
但是,总体来说:本场在经济上是亏损的,至1985年末亏损总额近800万元。究其原因除了“左”的干扰和各种自然因素外,还有农业的单一粮食生产,工业的供应、生产、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等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农垦企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没有应有的经营自主权,严重地束缚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财务管理上实行“盈利向上缴,亏损向上报”的统收统支“两条线”办法,企业和职工对盈亏不承担任何责任。职工的劳动报酬实行等级计时工资制,同企业的经营成果没有联系。1979年以后(特别是1984年以后)龙门农场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初步纠正了这一长期存在的弊端。
展望龙门农场的发展前景,前途是光明的。尽管龙门在垦区有不利的“四最”之称(地势最高,气候最冷,积温最低,无霜期最短),但也存在着优势:从资源上,其一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以有比例地发展种植业;其二有大面积草原,可以发展饲养业和畜牧业;其三有丰富的野生经济植物和经济动物,可以发展加工业和饲养业;其四有广阔的水面,可以发展渔业生产。从交通上,黑北公路和北黑铁路横穿全场,四通八达,交通方便,为龙门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技术设备上看,龙门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9.2自然台,联合收割机3.8台,运输能力较强,能够满足农工商各业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龙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勇于进取、开拓前进的精神。有着同自然灾害和各种困难斗争的经验和毅力,在灾害和困难面前,龙门人总是呈现强者的姿态,人的主观因素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总之,龙门农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设备齐全,宜农、宜林、宜牧、宜渔、宜工。因此,今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坚持搞好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切实抓好资源、人才、技术的开发,改善各方面条件,加强横向联系,那么,龙门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为期是不会太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