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气候

第二章 气候

气候



  龙门农场地处黑河地区中部最高点,气候属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势高,平均海拔428米,所以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0.8℃,最低气温在12月至翌年2月中旬,达-37℃左右,最高气温在七月份,高达37℃左右。
  根据龙门气象站的十几年气象资料证明,气温比过去有上升的趋势。由“历年各月平均气温表”就可以看出,1966年平均气温-2.1℃,1979年平均气温只有-0.8℃。
  根据龙门气象站现有的几年气温记载,1、霜期:无霜期平均在95—99天。终霜在5月30日左右,初霜期在9月上旬,稳定通过大于10℃的积温1836℃;2、降水量:比较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516—57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38.0—76.1%,最低达152.3mm,很易造成秋涝;3、日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弱。多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500小时左右;4、风向:春季多西南风,夏季多南风,秋季多西风,冬季多西北风和东北风。大风时间主要在春季,风速3—5米/秒,最大风级5—7级。在龙门地区5级以上的大风逐年减少。例如:1978年与1977年相比,1978年就比1977年减少3次;1978年与1979年相比,1979年就比1978年减少1次。据龙门气象站几年连续观测的资料对比,大风次数如下表:
              历年五级以上大风次数表



  龙门出现气温上升,大风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近几年的大量开荒。开荒后的土地吸收太阳辐射热,提高了地温;二是由于植树造林,天然屏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是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烟增多。
  据龙门农场气象站几年来的测象:本地区气候变化复杂。农场南北虽只有21公里,可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着地区小气候。整个农场内部可划分为三个区:
  第一区:一、二、七队,尤其是一队,有龙门的“小江南”之称;第二区:三、五、八队,第三区:四、六、九、十、十二队。
  这一差异尤其在春季播种期更为明显:一、二、七队在4月5日开始播种;三、五、八队在4月10日左右,而四、六、九、十二队则在4月15日左右。同一农场,播种期相差8—10天。
  在龙门地区存在着不利的气候:一是由于冬天积雪较多,因而造成春温低,解冻晚,影响播种;二是由于雨量过于集中,在7、8、9月份,容易造成秋涝,使秋收的机械无法作业,即使是人工割倒的小麦也不能拾禾,得一直延续到9月份或更长一些时间,粮食在地里发芽,虽然丰产,但不能丰收;三是日气温差变化大。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气温升高的原因分析,与开荒造林有密切关系。因此,把能开的荒原全部利用起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用人工手段改变地区性的小气候,会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