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草场资源 一、草原分布
龙门农场具有草原面积大、水源充足,草质茂盛的特点。全场有山坡、沟塘草原总面积110213亩。这些草原去掉树木、柳条河床、沼泽等面积,利用率可达60—70%。按每垧地载畜量牛0.65头,羊3.2只计算,再加上保险系数20%、这些草原可载牛2400头、载羊12338只。
沟塘草源:沟塘草地成片,多分布在引龙河龙,龙门河、卧牛河两岸,面积为100905亩,占草原总面积的90.8%。大多数长有小叶樟、塔头被、三棱草。少数沟塘草地长有五花草。沟塘草地每亩可产干草460斤左右,水流充足、草质较佳。可做放牧和打草用。在沟塘草地中,有10%左右是河泛草地,是三棱草、小叶樟、柳条子等沼泽化草甸,易受水涝,草质低劣,只能供早期放牧。
山坡草原:山坡漫岗草地主要分布在一、三、四队、鹿场、有10228亩,占草原面积的90.2%,这种草地主要长有五花草,每亩可产干草260斤左右。可做放牧和打草用,是牲畜越冬的好饲料。
此外,也有少数林间草地长有五花革。
(附草原资源分布表)
二、草原利用
据1980年调查、全场牲畜、除四队、鹿场分别集中养牛、鹿占用草地之外,其余牲畜均分散饲养,不占用草地。利用草原面积为11925亩",占草原总面积的10.53%,其中放牧面积为36000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3%,打草地面积为5925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23%。还有89.47%的草原尚未利用。
龙门农场过去是东北细毛羊繁殖基地之一。1963年开始养羊,共有优质草原20余万亩。1968年全场共养东北细毛羊7890只,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农场体制多变,加上1969—1970年连续自然灾害造成草料缺乏,养羊数量下降。又由于由牧场改变农场,大量开垦荒地,大部分山坡,漫岸草原被开垦为田地,如1968年以前全场仅有5个生产队,可耕地面积不足6万亩,到1985年全场扩大到11个生产队,可耕地面积15万多亩被开垦的草地是山坡草地、而余下的草地多是沟塘草地,对养畜极为不利,以至1980年5月由北安农场管理局下令把场内仅有的380只东北细毛羊全部调往襄河。
在草原利用上除了大量开荒,滥垦草场之外,还存在着无计划放牧,任意打柴草破坏草场的现场,没有建立起综合治理草原的规划、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劣质牧草逐渐增多。
草原利用情况详见表二
草原资源分布调查统计表1 单位:亩
草原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统计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