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场
第三编 简史
第一章 建场初期
第一节 建场
一、建场
1955年9月10日,黑龙江省公安厅任命范万昌为黑龙江省第38劳动改造支队队长(龙门动改农场场长),到公安厅北安办事处报到。随从进场的干部有马德宝、钟风林、段树贵、孙珍、王海丰、邵春义、李永禄、刘文昌等8人。
9月10日后,由大队长钟风林、小队长刘文昌首先带领30名犯人,开赴龙门,打前站,安营扎寨。打草割柳条,挖地窨子,为后继人员的到来做好准备。
9月24日,由沈阳、抚顺、大连调来的犯人500名,从北安乘大车出发,在公安干部和一个营的武装部队看押下,开赴龙门。途中连降大雨,水漫中途的讷谟尔大桥,队伍受阻于讷谟尔。其中一犯人逃跑,被击毙。待水撤后,队伍继续前进。经七、八天,于半夜到达龙门。
龙门原有一个车旅店和日伪时期龙门火车站日本守备队曾经住过的几间破房子,已成为残垣断壁,稍加修整后,住进武装部队。还有打前站新挖了四个犯人监舍、一个伙房、一个部队宿舍,都住满人。场长办公室设在一个小马架房子里。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放眼回顾,树木丛生,不见人迹,只有兽踪。夜晚,秋风阵阵,枯草瑟瑟,还时而伴有野兽的嗥叫。住的地窨子阴暗潮湿,吃的东西一律从北安运来,路途遥远,只有马车,往返全程一星期,有时接续不上。创业的先驱者经历了艰苦的考验。
落脚后,他们首先组织犯人打草、伐木、准备建房。同时,利用封冻前的有效时间,用锹挖镐刨、开垦荒地。这年开荒60亩,就大冻来临。
严冬,大雪纷飞,北国荒原变成了银白世界,人们经历着严寒的考验。白天,踏着积雪上山伐木;夜晚,霜上被头,睡觉也要穿衣戴帽,还常常冻醒。有人干脆烧起炭火,围被而坐,通宵达旦。“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困境在磨炼着每个创业者的意志。
二、开荒建站
开荒:
根据“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为了更好地改造犯人,使犯人在劳动中悔过自新,重新做人,1956年春开始大面积开荒。
5月13日正式开荒。首先由张金林驾驶着匈牙利LS50/40型链轨拖拉机(俗称大老熊)开出了第一犁,在百里荒原上划出了一条油黑的长龙,拉开了垦荒的战幕。
当时场内只有两台拖拉机,一台“大熊”,一台小熊(匈牙利产)光凭机垦有限,就采取人挖镐刨的办法,除部分武装人员看押犯人劳动外,所有战士、干部、工人都上阵。机械大面积开荒,昼夜不停双班倒,人歇车不歇。在劳动岗位上交接班。对机车进行双班保养,夜班保养大犁,白班保养机车。犯人劳动分组,每28人组成一组。人拉双轮一铧犁,择平坦荒地小片开荒,日定额一垧。干部、战士挥锹抡镐,日定额4分地。无论是干部、战士、还是工人,他们都以创业者的姿态,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对未来坚定信念。他们身上蕴藏已久的能量开始发挥出来。每个人都使出最大的力气,抓紧时间,加快速度,创高效多开荒。谁也不愿意落在他人之后。由于劳动强度大,人们手上磨起了血泡,腰臂累得酸疼,但没有人叫苦叫累,思想稳定,情绪乐观。到6月份共垦荒地200多垧。当年,在开垦的土地上播种玉米500亩,取得了好收成。1957年春,播种小麦650亩。由于新开荒地,耕作不细,田间管理不善,收成不好,亩产20多斤。口粮、种子、饲料不能自给,需从外地调进。
从1955年至1958年,开荒面积逐渐增21000多垧地,种植面积也扩大了,但产量不高。
建站:
龙门农场建站是在1956年5月份。当时遵照边开荒边建站的原则,开荒与建站同步进行。当年,共建立五个站。即:一站(现一队)、二站(现二队)、三站(现三队)、四站(现五队)、五站(现七队)。各站建有监舍、办公室,都是土坯拉合辫草房。建设重点在场部(五站),建了500平方米办公室,四栋监舍960平方米。同年进犯人3000多,分配到各站,每站500—600人。
三、发展及经营
从1955年9月建场到1959年,农场有所发展。共开垦土地30000多亩,有汽车2台,笃斯拖拉机14台,其中链轨拖拉机1台,马车几十台。场部建有学校、卫生所、烘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