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接收城市知识青年

第四节 接收城市知识青年



  龙门农场在1968年—1970年,1975—1976年间先后接收了二批知识青年,共4000名左右。其中上海市知识青年1624人,齐齐哈尔市知识青年I514人,牡丹江市知识青年285人,哈尔滨市知识青年400多人。这些知识青年来场,给农场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血液,壮大了农场力量,对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中有60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45人加入了共青团,30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
  一、缩小了城场差别
  大批知识青年来场,使农场与城市的差别缩小。他们的到来,无论是从衣着与生活习俗,对农场人民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1978年后,大批知识青年虽然返城,但他们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却被当地人所接受,一直沿用。
  二、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
  来场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高中毕业生,只有少数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到来使农场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尤其有一部分知识青年到场后就在教育战线工作,他们辛勤地传授知识,为当地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
  三、丰富了农场的文化生活
  知识青年是农场文娱与体育活动的骨干。他们在城里,由于眼界开阔,接触面广,大多数都擅长文体活动,因此,带动了农场文体活动的开展。使农场的文体工作活跃起来。他们办起了文艺宣传队,在场内外搞文艺汇演、且以篮球为主的各种球类运动也随之在农场风行起来。
  四、知识青年成为农场各项事业的主力军
  由于知识青年知识水平较高,接受事物快,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锻炼,他们很快适应了农场的工作,成为农场的骨干。他们中有30人被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做领导工作;更多的知识青年则活跃在文教、卫生、财会、机务等各条战线上。
  1970年,首次推荐上大学的有3人;1971年3人,1973年64人。1975年以来,被选送上学和考入大学的知识青年100多人。
  1977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截至1985年止,据统计留场的知识青年仅有30多人。大都在领导岗位上和文教卫生战线上。
  知识青年自1968年至1977年近十年当中,他们经过锻炼,勇于吃苦,大多数工作得很出色,对农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为农场事业的繁荣增添了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