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龙口夺粮抗灾自救

第四节 龙口夺粮抗灾自救



  1981年,龙门农场遭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涝灾,全年降水796.7毫米,且雨量过分集中,仅7、8、9三个月降水556.9毫米。多数麦田地表积水20厘米以上,机械无法作业,给麦收造成严重困难。
  这一年小麦的播种面积在龙门农场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总数为110610亩。面对着机械无法作业的严重情况,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难道这只能眼看着丰收在望的粮食白白地丢掉吗?不,不能。
  在场党委书记赵生昌的主持下,召开了有各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参加的党委扩大会,分析了麦收面临的严重形势,统一了干部的思想认识,决定开创本场尚未使用过的“小镰刀战大麦海”的战术,不靠机械,不存侥幸心理,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抗灾抢收。但有部分人认为全场总人口才5千多,职工2千多,这样人口少土地多,收回不多少,没有用。于是全场又召开麦收动员大会,赵生昌动员说:小麦是我们农场的主要农物。在严重的涝灾面前,能否发扬龙口夺粮的精神把小麦抢回来。不仅关系到农场的经济效益,严重地说,也关系到我场每个干部、职工的吃饭问题。发扬克服困难,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投入抗灾抢收的战斗,是每个有主人翁责任感的干部、职工、家属的义不容辞的义务。他号召全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场上下齐动员人手一把镰、男女老少齐参战、抗灾抢收夺高产。一场龙口夺粮的战斗打响了。
  全场参战人数3千多人。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学生,能劳动的全部动员起来,家家“烟筒站岗、锁头把门”。
  麦地里水深没脚,泥泞陷人。一只脚拔出来,另一只脚又陷进去。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挥镰收割,特别艰苦。但是艰苦的条件也磨炼了龙门人的意志,他们更加坚强,这样从8月中旬一直到过了国庆节,经过50多天的艰苦奋战,硬是拿下了11万亩的麦收任务,取得了大涝之年的好收成。这一年,全场不仅保住了小麦种子和91粮,而且还向国家上交小麦297万斤,被农场总局授予抗灾自救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为龙门农场书写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