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农场经济的发展

第十节 农场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场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家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中央几个1号文件,8号文件精神,始终把改革放在首位,作为中心来抓,使农场的各项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农场经济体制上,砸碎了“大锅饭”、“铁饭碗”,破除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1983年,全场实行了“定额上交,盈亏包干”经济责任制,做到定员、定编、定产量、定费用,定利润、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场盈利59,000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扭亏为盈的新局面。干部职工有史以来第一次拿到了奖金,3%的干部、职工长了一级工资。1984年开始试办17个家庭农场,1985年家庭农场达到31个。
  在经营方针上,冲破了旧传统观念和“右”的束缚,从单一经营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端正了业务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实行了“农林牧并举,种养加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在经营方式上,打破了“一大二公”,“一死二穷”的局面,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专业户,做到国家、集体、个体三个轮子一起转。
  一、农业:
  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内部结构调整逐步趋向完善。选用优良品种,年年促早熟、抗灾夺丰收,使单产不断提高。总产和上交,年年增加。1985年麦收期间,在连续降雨46天,降雨量797mm的特大涝灾面前,全场人员龙口夺粮,奋战近百天,抢回小麦6072吨,大豆598吨,不仅保住了种子,口粮、饲料,还上交商品粮2700吨,被农场总局评为“抗灾自救先进单位”,1982年在总局,管局和兄弟农场支援下,8月7日始,拾禾车70余台,经10天会战,于8月16日胜利结束了麦收,是建场以来,麦收结束最早的一年。104.435亩小麦,亩产180.7斤,总产9.268吨,这年18940亩大豆,亩产76.8吨,总产728吨,粮豆总产10,058.5吨,上交商品率54.6%,实现了丰产丰收的一年。1983年粮豆总产达10.000多吨,总产值达597.7万元,上交粮豆4134吨,相当于前15年总和60%。1985年全场耕种土地147.970亩,其中小麦63265亩,大豆30.666亩,油菜39818亩,尽管遭受了冻、旱、虫、涝、雹、霜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仍然取得较好的收成。小麦平均亩产177.5斤,大豆平均亩产91.8斤,麦豆总产7100吨,上交粮豆260吨。
  二、林业
  林业生产有突飞猛进的发展。龙门农场根据境内有大面积宜林荒地的实际,采用专业造林队伍和家属一起上的办法,大搞植树造林,改变了过去“造林大帮轰,管理卵子工,造林不见林”的局面、造林面积逐年增加。1979年造林418亩,1980年造林5153商,1981年造林7200亩,1983年造林36100亩。特别是1983年,原计划造林20000亩,实际造林36100亩,完成计划的180.5%。其中,用材林任务18000亩,实际造林33900亩,完成计划的168%;农户林计划10000亩,实际15000亩,完成计划的150%;速生林计划300亩,实际造林450亩,完成计划的150%;义务植树计划17100株,实际植树20050株,完成计划的117.3%;育苗计划75亩,实际育苗120亩,完成计划的160%。至1983年累计造林63743亩,相当于1979年前的63倍。林业生产在垦区名列前茅。1983年荣获省绿化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受到省政府的表彰。林业生产的发展,从眼前看,当年增加了经济收入,解决了部分职工生产门路的问题;从长远看,为农场的发展营造了“绿色的宝库”。“绿色的银行”积蓄了“后劲”、展示了美好的远景。
  三、畜牧
  龙门农场在六十年代,是比较有名气的养羊场,被称为东北细毛羊繁殖基地。到了七十年代,由于受“左”的影响,畜牧业夭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生产有了发展,1983年,户养马22匹,黄牛58头、奶牛26头。绵羊346只,兔110只,鸡15,272只,鸭1407只,鹅4548只,蜂40箱;农场养鹿  只,年上交鹿茸400两。1985年又购进东北细毛羊4000余只,准备大力发展畜牧业,其它畜禽类数也迅速增加。
  四、工付业
  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对原有的米面加工、制砖,制材、采石和农机修造等工业进行了整顿、巩固、提高;1983年又兴建了制酒厂、冰棍厂,兴办制蜡、榨油等工业。9月,龙门农场的榔柿酒产品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垦系统农工商联合企业展销会,声誉大振,扩大了销路,打开了局面,产品远销省内外。1985年又上了
柿糖200斤,销售状况良好。
  付业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山产品采集业和家庭养殖业发展迅速,每年全场采集
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