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土地开发和利用

第四编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土地开发和利用



  龙门农场的土地类型大致可分为丘陵漫岗、山前漫岗、山丘、沟塘、河流草地五种。因质地条件和母质的差别,土壤有所不同,其中棕壤有41400亩,占总面积的8.5%;黑土有358100亩,占总面积的72%,草甸土97500亩,占总面积的19.5%。各类土壤的比例和使用情况详见下表;
             龙门农场各类土壤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自1955年建场以来。在土地开发利用上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大面积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成倍增加,耕地面积由1956年的24,870亩增加到1966年的84,894亩,扩大了3.4倍;在此基础上1976年又增加到145,319亩,扩大了1.7倍。
             龙门农场历年耕地与播种面积表         单位:亩



  粮豆产量(大豆、小麦平均)建场时的1956年平均亩产31.6公斤;1966—1976年平均亩产增加到36.3公斤;而1977——1980年增加到平均亩产61.7公斤,比建场时平均亩产提高了一倍。向国家交售商品粮由1955—1956年自给,无上交粮,到1966—1976年上交粮10,320吨,而到1977—1980年上交粮已达18,304吨,1980年合计每个职工上交粮1,385.8公斤。详见下表
             龙门农场历年麦豆产量表      单位:亩、公斤、吨、元






  从土地利用上看,农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5.02%,而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0.87%,牧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1.73%,比例很不平衡,由于盲目开垦,垦建失调,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
  龙门农场耕地耕层浅,一般在16—20cm,底下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因而土壤通透性不良,怕涝又怕旱,雨天水汪汪,旱天硬邦邦,加之没有排水工程,春天积雪融化造成地涝播不下种,秋雨大,小麦收不回来,导致产量不高。
  一部分草原被开垦对发展牧业极为不利,有些次生林地也开垦为农田,但是只开荒不修路,离作业区太远,管理不善,广种薄收,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粮豆面积比例也不合理,就1980年为例,小麦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8%,大豆面积占11%,而其它杂粮一亩未种,由于作物比例失调,造成轮作不合理,小麦势必连年重茬,导致产量不高。从1984年开始,对作物种植比例进行初步调整,试种油菜20,580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0%,当年亩产20.7公斤,无疑这对改变作物种类单一,实行合理轮作,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将会起到重要作用。1985年小麦、大豆、油菜种植面积分别为6,3032亩、30,130亩,38,377亩,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7.9%,22.9%和29.2%,其比例基本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