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肥料 建场初期至1961年,种地只施农家肥,但使用量不大,大部分还得依靠土地自然肥力和休闲养地进行农业生产。由于耕地开荒年限短,加之自然植被的残枝败叶腐烂分化成为丰富的有机肥料,土壤腐殖质含量很高,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7—8%,高的可达8—10%:由于地处高寒,养份分解释放量小,作物在田间的生育时间短,对土壤养份的摄取量也小,所以,当时土壤肥力并不缺乏。
但随着土地开荒年限的不断增加和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原有的自然肥力已不适应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从一九六二年开始购进和使用化学肥料。最初是国产低含量磷肥,有磷矿粉和过石面与有机肥混合,用太阳灶做成颗粒肥,与大豆种子混合,效果很好。
1977年以后,化肥的施用量急骤增加,化肥的种类也多了,养分含量都有所提高,并以氮磷单一向氮、磷、钾兼备方向发展。最初氮肥为硝酸铵,以后又增加了硫酸铵和尿素;磷肥有三料过磷酸钙,后来又有美国产的磷酸二铵、罗马尼亚产的复合肥等品种投入生产中使用。施用方法也逐步改进,推广了大豆深侧施肥,种下深施等技术。1982年以后,小麦、油菜又推广应用了播前深施的二次作业法和秋施尿素,小面积进行了侧土施肥。
1978年以后,微量元素肥料也开始大面积应用,大豆、铜酸铵拌种作为一次常规技术措施,一直应用到1983年,以后就逐渐取消了。
在施肥方面,十几年只施化肥,不施有机肥,养地、用地脱节。只施化肥,满足不了作物生长的需要,使原有土地肥力下降,土地板结,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以1978年至1979年为例;1978年化肥亩施量7.9公斤,小麦亩产为90.5公斤;而1979年,化肥亩施量15.3公斤,几乎是上一年施肥的2倍,可是小麦亩产量却只有91.3公斤,增长幅度极小。另外,种植比例不合理,压缩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小麦种植面积。近几年来大豆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压缩到11%,小麦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5%提高到78%,造成小麦重茬,土地养份平衡受到破坏。为了避免土壤肥力下降,农场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从1982年始,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小地块增施有机肥,大搞桔杆还田,调整了作物布局,采取了以豆——麦——油——体的轮作等方式,在恢复土壤肥力上收到一定效果。
附:龙门农场历年化肥施用量统计表
龙门农场历年化肥施用量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