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物保护 一、化学除草
建场至1966年的十余年间,农田杂草的防除全部是靠人力、畜力和机械,实行“三铲三趟”、蒙头土及中耕机带单翼铲等除草方法,还处在“弯钩犁加一把锄”的除草时期。由于灭草手段原始,工效低,效果差,草荒十分严重,有时成片的农田被杂草吃掉,不得不撂荒或翻掉,草荒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大敌。
从1942年选择性除草剂2.4一D的发现以及在4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的应用,给农田杂草防除带来了新的革命。本场于1967年首次使用化学除草剂,在小麦和玉米田施用2.4一D灭除阔叶杂草,使农场的农业生产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灭草措施得以逐年推广应用,并改进为使用2.4一DJ酯,成为农业生产的一项常规措施。
大豆田大面积应用化学除草始于1980年,用氟乐灵及氟乐灵与灭草猛混合进行大豆播前土壤药剂处理,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年生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以后又改春季施药为秋季施药,对缓和春季施药与播种的矛盾及防止春旱、春涝影响播前施药及提高灭草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82年首次在大豆田使用了苗后除草剂—枯草多,对野燕麦,稗草等禾本科杂草的灭草率达到95%,有效控制了苗后杂草对大豆的危害,对发展和推广应用苗后除草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3年拿捕净大豆苗后灭草在全场推开,用于消灭一年生禾本科杂草。1984年大豆拿捕净灭草面积占当年大豆播种面积的85.6%,油菜占83.3%。
至此,龙门农场初步形成了一个小麦2.4一DJ酯灭草,大豆、油菜苗后施用拿捕净,机械、人力三结合的综合灭草体系。
二、病害防治
龙门农场发生的主要农作物病害有小麦赤霉病、根腐病,小麦散黑穗病;大豆根腐病,大豆霜霉病。
七十年代前,小麦根腐病和赤霉病发生非常严重,造成小麦成片枯死,感染赤霉病的植株或枯死或小病不孕,成粒的或瘪或瘦,商品价值低,严重的不能食用,有甚者不能做饲料。由于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蔓延成灾,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随着杀菌农药的生产及拌种药剂的推广应用,给小麦病害的防治带来了新的途径。龙门农场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使用药剂防治作物病害,用种子重量0.3%多菌灵进行小麦种子处理,可有效的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和小麦生育前期赤霉病。用种子重量0.3%的克菌丹进行种子处理可防治小麦和大豆根腐病。这些药剂处理方法已成为本场常规病害防治措施。1985年本场小麦、大豆种子药剂处理面积达二者播种总面积的90%以上。
三、害虫防治
防治虫害措施由来已久,但以前是以治为主,重治不重防,措施也不配套,不成体系。进入八十年代后,龙门农场对防虫治虫逐步重视起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治大豆潜积蝇采用种子重量0.3%的灵丹粉(20%六六六粉)拌种,与克菌丹拌种相结合;1984年改用种子量0.15%的辛硫磷,效果更佳。油菜苗期防治黄条跳

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