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作业

第三节 作业



  一、田间作业
  建场初期,仅有的几台播种机、五铧犁都是仿苏的。由于当时机械少,农具不配套,田间作业大多都是靠人力、畜力来完成。随着农机具数量的不断增加,机械化作业面积也逐渐扩大,但作业质量低劣,远远达不到农业技术要求。直到七十年代末,经过多年实践与摸索,得出一条经验:那就是走标准化作业的道路。并总结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符合农场特点的作业质量标准规范,从而推动了农场农机工作的稳步发展。
  1、割晒作业要求:(一)割茬高度15—18公分;
  (2)放铺角度:亩产量在300斤以下45°,300以上60~70°;
  (3)放铺一线并逐渐推鱼鳞铺。在百米内弯曲度不超过50公分;(4)放铺厚度不超过10公分;(5)地头清理宽度30米。
  2、拾禾作业要求一防、(防止品种混杂)二定点(定点卸粮、定点卸草)、三净(拣净、拾净、脱净)、四不准(不准压麦子、不准跑粮、不准漏粮,不准撒粮)。并制定了保证拾禾作业质量的五带(凡布被动轴带反射板、拾禾台带搂扒,颗粒输送带带反射器,康拜因带翻草板,颗粒输送带带封闭铁皮)六封闭(过桥封闭,喂入室封闭,滚筒四周封闭,检视孔及漏水孔封闭,推运器封闭)。
  3、翻地作业要求:“六个字”“六带”“六不准”。六个字:“直”即堑直;“深”即深翻和平翻深松作业,深度要够;“平”即翻后地表平坦,无明显结合线,实行三区和四区套耕,减少开闭垄,闭垄隆起不超过周围地面12cm,开垄凹深不超过周围地表15cm,“严”即扣严,不露胡子,不漏耕;“齐”即扦杆打堑,地头打起落线,枕地横向耕翻、地头、地边整齐;“碎”即翻后地表细碎、松土均匀。六带;带犁刀,带小铧、带深松铲,带合墒器或钉齿耙,带升降杆、带犁工具。六不准:(1)不规划、不打堑,不打模头不准作业;(2)地号不清理不准作业;(3)不准多车在一个堑上作业;(4)不准用绳拉无人把犁作业;(5)犁技术状态不标准不准作业;(6)没有六带(同上)不准作业。
  二、保养制度
  建场头几年,由于缺乏经验,对农机具的使用和保养不够合理。随着农机具的不断增加,学习了一些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岗位责任制度,坚持搞了双班保养,并且保养地号随车走。到了六十年代,重点贯彻执行了三不(不漏项、不放过一点可疑、不加不净燃油和硬水。);五查;(查各种螺丝紧不紧、查润滑油及冷却水够不够、查链轨紧度及链轨肖或轮胎气压足不足、查黄油咀通不通,查油桶,油室,水箱漏不漏。);七净(燃油净、润滑油净、冷却水净、空气净、工具净、注油点净,机具净。);三不用(不加用硬水或不沉淀的水、不加用规格不合要求或未达标准要求过滤和沉淀的油料、不用不标准工具拆卸,安装和调正部件);四注意(注意仪表是否正常,注意听听机具有无异音,注意品臭有无异味,注意机组运行状态。);五不开(技术状态不好不开、温度不够或过高不开、仪表不全或不灵不开、有异音或着火不正常不开、不熟悉本车机器性能不开。)的制度。大大地延长了农机具的使用寿命。
  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实完善了保养制度的内容,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历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  (一)


续表



           历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  (二)



           历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  (一)         续表



           历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