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管理

第六节 管理



  龙门农场1956年初进机械,由于机具不配套,使用不合理,再加之维修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下,在管理上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等办法,致使一部分机具技术性能差,故障多,作业效率低,成本高。
  随着农场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机械也逐年增加。在那大学特学毛主席著作的六十年代,机务战线也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比学赶帮运动,工人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阶级觉悟有所提高。克服了以前那种单纯的技术观点,不求进步,不愿参加政治学习和干活吃饭的思想。使机耕队人员的思想安定,干劲倍增,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紧接着又开展了五好包车组运动,运动中你追我赶。在“多种一垧地,多打一吨粮”的口号下,各车组都是抢时间、争主动、不分昼夜、不顾阴雨天、能干就干、日夜猛突。在1964年的5台车、三台犁、四台耙的情况下,完成了930垧地的开荒任务,其中有70%的面积已达播种标准,1050垧地的耕种面积除了留120垧垄作物外,其余全部进行了秋翻和秋耙,并且也达到了播种标准。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各车组间还开展了节约活动。工人们纷纷表示决心,提出了“把车使用好、保养好、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力争不出一切事故,保证三年不大修”的口号。同时,郭庆海车组还提出了“不浪费一滴油和一个螺丝钉”的口号。工人群众的积极性起来了,也促使农场越来越重视农机管理工作。为了延长农机具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率和机务工人的素质。农场开始了机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同年,从东北农学院和王岗机校分配来几名大中专毕业生,给农场的农机管理工作带来了生机。针对当时机务人员缺乏业务知识的具体情况,1965—1968年的几年中,先后举办了不同时期的机务短训班,使当时受训的350余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机车保养的主要性、作业方法,作业质量的要求以及农机具的正确使用调整与维修,并把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1964年,就修复两台座机、一台五铧犁、安装了二台拖车。特别试制成功了合乎标准的犁铲、犁壁螺丝,顺利地完成了拖拉机的修理和油米加工、不但保证了机耕生产需要,同时,给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场的领导体系和机务规章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管理跟不上。指挥脱离实际,使农场的机务管理工作一度处于工作无计划,消耗无定额的混乱局面。
  1972年以后,从兵团调来相当一部分干部充实了农场的干部队伍,使农场的机务管理工作有了些好转,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进步的幅度较小。直到1975年以后,机务管理工作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提高,逐步走向正轨。附表:《历年拖拉机,收获机工作成本》
  1978年总局向垦区机务战线发出了《全面实现机务管理标准化》和《生产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的号召,农场采取了积极措施,贯彻落实,迅速开展起群众性的机务作业标准化运动。由于当时知识青年大批返城,机务人员奇缺,就从农村招来一大批临时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懂机务,但也顶岗上车,致使机车造的很狼狈,损失很大,机械零件满地乱扔,随处可见,达到标准化程度非常困难。
  此时农场重新恢复了驾驶员的培训工作。根据驾驶员的不同水平,开有车长班,学员班。根据不同的工种,又分别开设拖拉机、收获机、农机电器、农机液压、农业机械、农机管理及机械制图等课程。从赵光机校,九三农机校毕业的技术员在生产实践当中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付任教,采取外地订购教材和自编教材(如有编教材《谈发动机曲轴扭曲》)相结合,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仅1982年就有110人参加培训,学期一个月,为农场机务战线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驾驶员懂业务了,处处按技术要求做,坚持双班保养,搞标准作业,努力创标准化。在广大机务工人的不懈努力下,1982年龙门农场被评为总局机务标准化农场,并奖励了沈阳—130一台,做为巡回检查车。80%的生产队,被评为标准化生产队,四十多个车组被评为标准化车组。同年、机务科被评为局检先进科室。
  随着农场经营体制的改变,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奖惩严明。1982年在机务上试行了单车核算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83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实完善了单车核算的内容。1984—1985年,由于农场变为劳改支队,再加之除第一、二、三、四、五、五个单位之外的第六、七、八、九、十、十二队及良种站办家庭农场,单车核算虽然进行了,但未兑现。
  在1980至1985这几年间,还重点抓了三库一场的建设,修理基金的提取工作,并建立了大修基金专款专用,以及超过50元钱以上的零件由机务科批复的制度,收到良好的效果,控制了当时兴办家庭农场有部分零件外流的现象。
                 农机管理体系构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