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饲养管理

第二节 饲养管理



  一、“公养为主”
  龙门农场在1962年前,各生产队除养马作为运输动力外,不经营畜牧业。从1962年以后,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养羊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全场有5个生产队开始走向以养羊为主,农牧结合的道路。1968年全场绵羊存栏7100只,最多饲养达7700只。
  1969年由于农场经营方针的改变,同时也因为农场隶属关系的改变,在“以粮为纲”方针的指导下,羊只减少,土地增多。各生产队开始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经营畜牧业。到1979年全场只有第七生产队仍养有绵羊387只,到1980年全部调往襄河农场。
  1974年根据“大养其猪”的精神,各生产队开始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相继建立起养猪畜牧队。1975年公养猪头数占全场总数的67.7%,确定了以公养为主的地位。对于农场职工有限制:一不能养大牲畜,如马、牛等;二不能多养,养猪也只能少养几头。对于公养的牲畜,全部以农牧结合的形式分散到各生产队饲养。
  1979年实行集中繁殖,分散育肥,公养、私养并举的两条脚走路的方针。
  奶牛数量不多,完全采取分散饲养。黄牛的发展以役用为主,分散到各生产队。1973年黄牛的发展方向转为以肉用为主,全场集中饲养。
  马的发展以使役为主,分散到各生产队饲养,1985年,在“以发展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方针指导下,龙门农场购进4400多只绵羊,分别在一、二、三、五共计四个生产队首先饲养,后来第四生产队也饲养绵羊。到年末全场绵羊存栏只有2420只。第四生产队由于管理得当,相比之下,死亡率较少。
  二、饲养管理
  由于以公养为主,也是生产经营上的大锅饭,因此在牲畜管理方面粗放,生产水平低,饲料单一,失调,量少质差,未能达到标准化管理。
  龙门农场对大牲畜的饲养管理,沿用传统的粗放管理方法和习惯。使役马大槽饲养,碎草细料,有马厩抗风雪。使役牛大槽饲养,整草细料,有牛棚避风雨。非役用的散牲畜、放牧季节白天啃青,冬季啃荒,不给料,夜晚收圈。
  龙门农场的生猪饲养,在五六十年代,采取冬季散放,其它季节圈养的方法,有简陋的猪舍,简单的栅栏圈,均熟食喂养。七十年代、生产队盖了砖瓦猪舍,对母猪、仔猪、育肥猪分群饲养。
  1965年在养羊高潮期,龙门农场绵羊实行分级管理。在一大队建立核心群,饲养一、三级母羊,二大队饲养二、四级母羊,三大队饲养成羊。
  1964年至1969年;全场建简易拉合瓣羊舍计约一万多平方米;1975年,建畜舍24栋,约6000平方米。1977年,建畜舍26栋,6715平方米;1984年建简易羊舍8220平方米,各养羊畜牧队都有2~3栋砖瓦结构的房舍作为兽医所以及暖产房和育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