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类兴衰
第三节 畜类兴衰
一、羊
1962年前,龙门农场只有60多只蒙古羊。
1962年,省公安厅决定龙门农场以养羊为主,当年秋,由笔架山农场购入三江半细毛羊325只。翌年春,由于缺乏饲草,大羊死亡率近35%。1963年6月由吉林前郭旗农场购入东北改良羊1072只。1964年又从小东种畜场购入东北细毛羊1347只。1965年从龙镇进澳洲美利奴羊125只。先后四次引进绵羊之后,全场五个生产队,都开始了规模不同的养羊生产。
在经营绵羊之初,对绵羊的一些病症缺乏认识,曾一度使养羊业遭受严重损失。如1982年至1964年,由于羔羊白肌病,在冬季产羔季节,共产431只,死亡377只,仅活44只。二死亡率高达89.79%。
从1965年至1968年羊只数量逐年增加,羔羊成活率逐年提高,到1968年,羊的只数达到8000,产仔成活率91.3%,可称为龙门养羊事业的兴盛时期。从而迈入专业化养羊场,成为黑龙江省东北细毛羊育种小组成员场之一。
从1965年起,实行绵羊饲养管理标准化。严格的选育,采取选种选配,施行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了母羊的妊娠率,改善了后代的生产性能。1966年经东北细毛羊育种小组鉴定后,进行了分级管理,同时在全场推广了提早配种产冬羔、冷舍育羔的方法,使绵羊的性能有了提高。如羊毛产量,1965年产毛羊平均3.48公斤/只,1966年达5.4公斤/只的产量。又如羔羊生长发育指标(公羊25公斤,母羔22公斤),1965年超过指标,平均公羔26.05公斤,母羔26.5公斤、母羔22公斤。1966年又有提高,平均公羔27.32公斤,母羔25.42公斤。
1969年,农场性质和经营方针改变了,由原来以养羊为主的牧场形式,变成了以农为主的农场,大批知识青年代替了刑满就业农工和犯人,使劳动力的素质发生了变化。大量的优质草地被垦为农田,发展绵羊的一个有利条件丧失了。同时由于放松了牧草生产工作,从1968年后,羊只数量大量减少。如1969年冬至次年春,因牧草贮备不足,仅大羊死亡就高达1200只,产羔的成活率降到不足50%。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龙门养羊业惨遭其害,损失巨大,直至1976年有所恢复,但盛况已不复从前。1980年7月,绵羊全部调出,从而结束了龙门农场养羊第一阶级的历史。
1984年,农场重归劳改局。上级依然没有忘记1968年龙门养羊业的盛况,于是明确了龙门经营方针,“大力发展细毛羊”。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劳改局指示精神,1985年9月前,分别从大庆的银浪羊场和绿色草原牧场购进绵羊4188只,在一、二、三、四、五生产队建立了养羊畜牧队。并计划还要购进三千只,但由于隶属关系改变而作罢。当年兴建简易羊舍8320平方米,种植牧草4260亩。9月中旬以前绵羊的饲养管理较好;9月中旬以后,由于犯人突然调出,仓促之下,招聘家属临时工养羊,由于这些人缺乏养羊的经验,导致绵羊大批死亡,高达2500多只,损失达16万元。到1985年末,全场绵羊存栏仅剩2420只,其中基础母羊1763只。全场只有第四生产队饲养管理较好,相比之下,损失较小,其它几个生产队损失较大。养羊业从此由兴而衰。
养羊业兴衰原因:
1962年至1968年养羊业之所以兴盛,与当时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龙门农场当时大约有20余万亩的优质草原,为养羊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自从确定以养羊为主的经营方向之后,每年都有正规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来龙门工作。截止到1967年,龙门农场从事养羊业的太中专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多达23人,是龙门农场有史以来畜牧队伍最庞大的时期。这些人员分布在基层,工作任劳任怨,技术力量雄厚,为当时的养羊事业的兴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另外,由于龙门农场加入了东北细毛羊育种小组,因此,各级领导重视。不论是劳改局或本场各层领导,都把龙门的养羊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生产上所需的人力、财力都给予满足。
以上诸多因素,推动了当时的养羊业的发展。
1969年以后,养羊业之所以衰落,是因为农场经营方针改变了,变原来的以牧为主为以农为主,这样,草地大量垦为田地,加之技术人员大量外调,因此,养羊业一落再落,直到不再养为止。
1985年养羊再度失败,除犯人撤走是在意料之外,其它造成失败的原因是应该料想到的。
据1984年草原调查统计,全场可利用草原面积只有40852亩,仅占1969年前的20%左右。虽然种植牧草4千余亩,但种、管理情况不好,对产草量估计过高。就干草贮备情况,到9月中旬,即犯人撤走时,面对4千余只绵羊,没有足够的牧草就想越冬,后果是可以设想的。羊舍的修建也存在着问题。绵羊虽然是适应性强的家畜,但也经不起月久风吹雨林,冰冻大雪,仓促的建筑降低了防风御寒的性能。羊是生物,没有草料,没有性能完好的畜舍,要想度过漫长的寒冬,冻饿而死者之多是不难预料的。
另外,1985年畜牧队伍和技术力量是不能与以前兴盛时期相提并论的。但这并不很重要,因为龙门农场已经有了养羊的丰富经验。所以说,1985年养羊业大上的条件尚不具备,换言之,潜在条件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
二、猪
从1956年建场时就开始养猪,主要是以自食为主。1962年农场畜牧业以养羊为主,限制了猪的发展,到1974年公养猪存栏705头。
1974年9月,在嫩江农场召开了“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现场会议之后,养猪业在全场铺开,1975年各生产队相继建立养猪场,大搞畜舍建设,当年建畜舍24栋,约6千多平方米,引进一批优良种猪,有的从七星泡引进的杂花猪,从建三江引进的长白猪、有克山本地猪和苏白猪等品种。从而提高了猪群质量,对猪群的改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8年养猪业大发展,公养猪存栏2558头,并开始了猪的人工授精工作。
1980年以后,由于养猪年年亏损,人们不再对公养猪寄托希望,从此公养猪的数量逐渐下降,1984年开始承包到户。
三、养牛业
1、奶牛:1962年养羊业大发展、但有一部分母羊产羔后无乳或患乳房炎等病,满足不了新生羔羊喂乳的需要。为了解决缺乳问题,开始饲养奶牛,用牛奶育羔羊。但奶牛数量不多,且零散分布于各个养羊单位,1970年养奶牛较多,才70头。以后奶牛业也没发展起来,数量相对减少了,1975年全场只有第四生产队和加工厂有15头奶牛,到1985年奶牛存栏反而降到7头。这是自然的,因为收奶点在龙镇,个人养奶牛无法送奶,发挥不了奶牛的经济效益,只好不养。
2、黄牛;
1973年以前,黄牛以役用为主。1973年至1980年间,改良了一部分黄牛,变役用为肉用。1973年全场集中150多头黄牛,在鹿场建立肉牛点,次年因缺草料死亡50多头。肉牛点也迁到第四生产队。同时选择部分本地牛,同引进的纯种梅伏特牛交配、繁殖改良,培养出一批一代杂交牛,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但由于饲养粗放,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好、牛的数量逐年下降,到1980年“下马”,1984年全场的黄牛大部分作价转让到户。
四、养鹿
1969年开始养鹿,由第一生产队饲养,有40多只。当年从逊克农场又购进十九只,次年迁往现在的鹿场饲养。关于鹿的饲养管理及防病治病,成效不高。鹿的增减幅度不大,1980年养鹿较多,计有184只,其中母鹿129只。历年杂鹿的产仔情况很不理想,到1985年,鹿存栏99只。
五、养马
1955年建场时,由外地拨来500多匹马。当时,马是运输主要动力。随着农场的发展,运输力逐渐更新,马被外调或处杀,数量连年递减,1965年只剩47匹马。从1965年后至1977年间,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自繁自育,马的数量有所增加。1970年从附近部队购进30多匹马,1971年又从襄河农场购进30多匹,分布于全场各单位。到1978年,共存栏364匹马。
1977年,号召以马换“牛”,增加机械,限制了马匹的发展。场内的马大批外卖、数量骤减。1984年将部分马作价转让到户,1985年公养马存栏只有30匹。
六、家禽饲养
1972年以前,本场禽类公养虽有,但为数不多。1972年从哈尔滨养鸡场购进5千只来航蛋鸡,在第二、八生产队饲养、到年末全场存栏270只。
1973年从齐齐哈尔市龙沙孵鸡场购进3千雏鸡,在第七生产队饲养,年末存栏797只。
1974年从哈尔滨市购进白乐克肉鸡鸡雏两千多只,在第八生产队饲养,年末存栏500只。
1976年统计,全场有十个单位饲养,共养鸡3419只,其中第七、十生产队又分别购进5000只。
1985年,龙门农场购进约3万只肉鸡鸡雏,由服务公司和第三、四生产队负责饲养,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年末便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