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生产效益 畜牧业几上几下,兴衰起落,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生产和效益。
1974年鹿的繁殖成活率为90.9%。
1977年全场母猪产仔四百七十一窝,产仔三千八百七十五头,平均窝产八点三头,成活二千九百二十二头。
1968年全场绵羊七千一百只,母羊二千四百七十只,产仔二千四百五十只,成活二千二百三十七只,成活率91.31%。
牛奶产量:1983年至1984年,平均年产三吨,平均每头牛年产0.6吨。
羊毛产量:1968年平均每只剪毛五点零四公斤。
1983—1984年,上锯公鹿两年平均创造价值三百二十三点九元,优质率40%。
鸡年产鲜蛋一千四百二十八斤,平均每只鸡产四点六斤。
龙门农场畜牧业30年来,年年亏损。从1962—1985年,累计亏损400多万元,1985年最高亏损65.8万元。这主要是由于“一大二公”所造成的。具体原因如下:
1、从畜牧业本身看,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饲料单一失调,量少质差,未能开展标准化饲养。经常出现秋天想吃啥有啥,冬天有啥吃啥,春天想吃啥没啥的现象。1969年由于冬季饲草贮备不足,被迫把绵羊大批杀掉或卖掉。1974年也因饲草不足死亡黄牛55头。同样原因,1985年冬季绵羊死亡达2500只,造成损失16万元。
畜群生产性能低。绵羊繁殖成活最低年份1964年10.2%,1973年11%。1979年肥猪出栏率51.82%,肉、料之比为1:6—7。1980年鹿茸每两成本127元,蜂蜜每斤成本3.4元,鸡蛋每斤成本3.94元。1985年猪肉每斤成本高达5.5元,而羊毛每吨成本费用达到了22390多元。
2、经营不善,记账不全,成本不准。有的生产队食堂饲养的猪所用的饲料全记在公养猪身上,加大公养猪的成本。饲料估堆、估车、不检斤过秤,口头会气,说多少就多少。饲料地土质低下,投入多、产出少,因此成本提高,产值降低。
3、从政策上,农付产品比价不合理。以猪为例,以前每斤毛猪价格可买豆饼6.18斤,而1982年只能买4.84斤。又如,茸的价格非但不提高,而且在收购质量上提高等级,实际等于收购价格降低一等。再如牛肉,1980年每斤牛肉可换回玉米19斤或大豆9.3斤。而1982年加上粮食超购加价因素,才只能换回玉米6.8斤或大豆2.8斤。因此,人们产生养畜不如种地卖粮的偏见,形成了多养多赔、少养少赔、不养不赔的一种思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牲畜的大杀大砍,使畜牧业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4、农场性质。龙门农场原隶属劳改局时期,主要是改造犯人,遵循“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因此生产管理漏洞很多,只重视数量而不讲经济效益。畜牧业虽一度兴盛,但只是表面现象,危机始终存在。
这些年来,由于认识片面,强调单一生产或单纯强调养羊为主,或强调以粮为纲,以猪为首,这都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生产受到相当的影响。
回顾30年来畜牧业的历史不难看出,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是受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同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与本地的客观条件相联系的。搞具有经济效益的畜牧业,如果忽视这些,必然受到损失。
从国内外牧畜业发展形势看,在满足供应的条件下,巩固猪的数量,提高其质量,逐步发展草食牲畜牛、羊的数量,提高其质量。做到农牧并重;猪与牛、羊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公养向私养畜牧业方向发展,才能扭转“一穷二死”的亏损局面。
畜牧业产随投资及劳动生产效率统计表 单位:千元
畜牧业主要产品成本统计表 单位:元
畜牧生产统计表
畜牧生产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