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树造林 龙门农场人工林的栽植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的。1965年春,张君带领有关人员栽植了龙门农场第一代落叶松人工林,现已进入了成令林阶段,为农场营林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自此以后,人工林的营造工作逐年得以发展。当时,造林仅局限于行道树和绿化林栽植,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但是,第一代人工林的种植对后期全场林业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加过当时造林的老同志回忆起来都有着深刻的印象。
1966年初春,在场部四周的几个分场相继营造了场区绿化林。二队高云其带领职工栽植了办公室前的落叶松、樟子松、柳树,为农场绿化做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植树造林受到影响,没有统一规划,采取突击造林的办法,往往是“春造一大片,秋后看不见”,年年造林不见林。
1978年是本场林业生产计划性生产的一年,春季造林400多亩。
1979年落实了林业经济政策,造林按标准验收给予投资,造林成活率不到80%的不给投资,林业生产建设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造林面积迅速增加。当年造林408亩,场领导肖永久等机关全体干部参加了用材林(水库东岸)、防护林(学校至卫生院道路两侧)的栽植作业,首次展开了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同年秋接受了管局林业生产检查验收,林业生产进入了正常轨道。到1979年末,全场人工林保存面积为1078亩。其中用材林708亩,农田防护林329亩,特种用途林41亩。主要树种为落叶松597亩,樟子松137亩,水曲柳62亩,杨树等其它282亩。
1980年,全场营造人工林5153亩,完成管局下达指标的257.4%,超额完成造林3153亩。经过总局、管局两级主管部门的验收。确认质量合格、取得了可喜的收效,在管局召开的总结会议上,被评为植树造林先进农场,获得了管局林业战线上第一面流动红旗。当年绿化了“光腚屯”4个,光杠路3条。宅旁绿化采取了绿中透红的措施,每户发给果树苗5株,改善了场区绿化面貌,使居民点绿化增添了色彩。
1981年,林业生产虽然有大幅度进展,但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营林生产成果受到损失。年度验收面积7500亩,仅占计划造林面积的47%,已验收的面积在秋末又因雨灾损失近5000亩,经1984年人工普查,1981年度造林保存面积仅为2521亩,其中用材林2077亩,农田防护林444亩。树种为落叶松1584亩,水曲柳493亩,杨树444亩。除自然灾害之外,造林成果受到损失的另一个因素,由于当时场界内的森林资源树属正争议未决,部分造林地是以占地图林为主导思想而造的,轻视了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因子,林冠下植苗,管理作业无法进行,因此,当年度营林生产只达到了收支平衡,是林业投资以来产值和效益最低的一年。
1982年是林业生产进入高潮阶段的一年,生产项目增加了义务植树、大规模四旁绿化。造林验收首次迈进万亩行列,经总局、管局和场三级验收,合格面积12339亩,合格率98%、在合格面积中,有用材林11651亩,农田防护林453亩,占3.8%,绿化林202亩,占1.6%,经济林33亩,占0.2%,合格面积是管局下达生产指标的123.39%。当年义务植树,经全场上下共同努力,植树3万余株,绿化了全场大部分居民点和道路,取得了可喜成果。202亩绿化林的营造与义务植树结合为一体,全场一年消灭了光腚屯,11个居民点基本上实现了四旁绿化,使场区环境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
1983年,林业生产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年度造林验收超过了3万亩,年初管局下达指标1万亩造林任务,场下达计划为2万亩。经总局、管局、场三级验收合格面积37500亩,验收合格率为98.7%,完成管局和场计划指标的37.5%和178.6%。在验收合格面积中,用材林35558亩,农田防护林1337亩,杨树速生产林475亩,薪炭林130亩。另外还种植果树和黑加仑等经济林100亩。各树种比例为:落叶松31789亩,樟子松2383亩水曲柳1363亩,杨树1822亩。年度义务植树22770株,人均5.7株,道路绿化比上年增长18.5%,四旁绿化向标准化迈进了一步。
在当年营林生产项目中,还试栽了杨树速生丰产林475亩,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了上级技术要求,坚持了高标准,成活率达到了100%,在管局召开的夏管现场会上受到好评。由龙门农场和五队试验性栽植黑加仑1百亩,力求打开林副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渠道。
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综合治理需要,加速了农田防护林配套工程建设,在扩大人工林资源的同时,农田防护林建设为农业生产起到保障作用。在林带管理上,首次采用承包者可以间作的方法,起到了高标准管理,林茂粮丰的理想效果。
1983年度林业生产之所以能取得前所未有好的成绩,是由以下几个因素组成的。
一是经过几年来全场林业和农业生产之间发展形势与实际状况的对比,就本场自然条件看,林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被进一步认识,场长肖永久在全场备耕生产会议上,就几年来林业生产情况结合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算了五笔账;第一笔是一亩林和一亩地(农作物)的当年效益,用数字对比指出裁一亩树比种一亩地经济收益大,其成果利民益场。第二笔是长远效益,按造一亩林的一个生产周期与相同面积年限的农作物产值相比,林业产值是农作物产值的二点五倍以上。第三笔是林业内部增收节支,以1981年林业为教训,强调要在造、管、护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成活率和验收合格率,加强经营管理减少损失增加收入。第四笔是从长远目标出发是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指出要从长远出发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森林而积,与农业同步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第五笔是在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中,以往“大帮哄”所造成的损失和实行责任制以来的效果相比,要求要进一步实行责任制承包生产,建立奖惩制度,抓好经营管理,促进林业生产标准化。
由于党委高度重视发展林业,相比之下使全场干部职工感到在本场发展林业的必要性,提高了林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酿就了林业大上的因素。
二是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完善,在1982年基层承包的基础上,向一条龙承包方向发展。场计划造林2万亩的指标和成果标准由林业科承包。林业科长邵英才同志与场长肖永久签订了承包合同书。在合同书中确定了承包项目、质量标准和奖惩条例。林业科与全场二十一个造林专业队和单位签定了生产承包合同书。明确双方责任义务,落实了奖罚规定。各造林队与生产个人签定了造林承包合同。把责任落实到人头。至此,在生产组织逐级承包之下,全场林业生产形成一条龙管理制度。在承包合同的制约下,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相互约束中使营林生产稳固地得到发展。在逐级承包的情况下,场长肖永久同志时刻关心林业生产发展。由于超计划造林苗木发生短缺问题,肖永久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外出购苗,保证了生产所需,鼓舞了林业人员的斗志。
三是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在落实责任制和生产计划后,全场成立了专业造林队二十一个,专业生产人员430余人(不含帮工)基层除主管领导负责外,配备了专职造林队长五十余任,形成了领导专人抓、现场专人管、生产专业化的生产线。克服了以往有能力造,无能力管,农忙顾不上的被动局面,保证了营林生产按计划保质量顺利发展。
四是坚持贯彻执行造林技术规程。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结合龙门农场实际状况制定了一整套生产管理技术措施,使林业生产实行规程化,在生产中实行阶段验收制度,阶段完不成规定生产作业项目的,按合同规定停发该造林单位当月工资,合格单位由林业科签发验收单,保证了各阶段作业及时保质量实施。林业科改变了常规验收方案,在验收完造林质量之后,立即开始造林面积的核实作业,减少了因秋验项目多顾不上的局面。即提前了验收程序,又起到随时检查监督林地管理作用。对发生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尽快解决。这一措施的采取促使各阶段作业坚持了高标准,有效地提高了造、管、护综合质量。
1983年度,是领导重视,制度完善,措施得当,群众积极性高涨、经营成果显著的一年。在全场上下齐抓共管,责任制生产的状况下营林生产创造了本场林业生产史上最好的水平。夏管期间北安管局在龙门农场召开了1983年造林夏管现场会议,局领导、各场主管场长及林业科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中四队营造的防护林,龙门农场栽植的建生丰产林,二队营造的山地用材林,苗圃育苗接受了检查参观,充分肯定了龙门农场的生产成果。在此次会议之后场领导对龙门农场营林生产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全场林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i983年创林业产值93万7千5百元,为实现全场经营盈利做出了贡献。
由于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齐心奋战,龙门农场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先进场光荣称号。获银质奖杯一枚,奖金1万元。党委书记赵生昌、场长肖永久等获省绿化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同年度龙门农场被省农场总局、北安管局评为林业先进农场,有关人员被评为管局、场先进工作者,按场承包合同书规定,近百人得到了林业生产承包奖金。
1983年林业生产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坚定了场党委发展林业的信心,更大的激发了群众性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针对龙门农场情况于9月向有关部门布置了1984年林业生产计划,生产准备工作随之着手进行。一个新的生产高潮已经形成,在1984年全场大农业生产中,林业以一个突飞猛进的面貌展现。
1984年林业科全力以赴对全场林业可行性资源进行作业调查,历时近十天。从全场资源状况看,尚有成片宜林地3万余亩。另外,农场总局对防护林的营造有指示,要决战84年实现林网化。二者结合起来,在管局下达龙门农场二万亩指标基础上,初步拟定造林三万五千亩,其中农田防护林二千亩,按龙门农场耕地面积和天然林产护林状况决定一年实现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按照初步方案准备工作在全场铺开。
根据预定造林位置在全场成立专业造林队18个,参加承包造林人员近千人。在个人承包造林的基础上出现了家庭承包户30余户,使承包形式得以进一步发展。
由于生产计划变增,场内自产苗木不足,林业科助理张志庆等奔波于嫩江、孙吴等地订购了所需的苗木。
造林前,全场自上而下签定生产合同721份,其中场、科、队三级领导合同19份。承包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安全生产、护林防火等内容,使生产承包责任制得以进一步完善。
造林开始后,林业科在检查作业质量时发现,数千人参加植树作业,而且作业面遍及全场,按常规方式难以取得好效果,且时间不及,针对这一情况,经请示领导决定把一个验收组改成四个组分片承包进行验收作业。并就工作要求对各组人员制定了分工作职责,按不同作业面落实了具体作业项目和阶段工作期限,结合工作成效拟定了奖罚方案。在责任制的制约下加强了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信心,深感责任之重大。由于及时采取了这一得力措施,缩短了各阶段作业时间,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在验收质量和作业时间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第一阶段检查作业中,林业科人员在验收作业质量的同时,对安全生产、护林防火等进行了宣传、布置、保障了春造林无事故。夏管前完成了造林面积的核实,三遍抚育作业在合同制约检查调正的基础上都得以顺利实施,造林和管护作业达到了高标准,为秋后成果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月21日全场造林成果验收工作开始,场成立了验收小组,组长:肖永久,付组长;邵英才、董新建,抽调了七名基层有经验的同志参加验收。根据全场各造林队的具体情况按数量多少,平时管护质量的好坏合理搭配分组,然后由各验收组长抽签确定验收对象,进行验收工作。场长肖永久做了认真的布置,并签定了验收责任状。四个验收小组经过十天的外业调查工作于22日收兵,又用3天的时间完成了内业资料数理,确定84年管林生产成果。
在春造林55000亩面积中,秋验收合格面积51473亩。验收合格率为93.6%,合格面积分别完成场、局计划指标的147%和257.3%,在验收面积中用材林49179亩,农田防护林2294亩。树种比例落叶松39179亩,樟子松13000亩。杨树2294亩。全场完成义务植树89601株,成活48180株,成活率97.1%,人均植树成活13.1株。
到1984年末,全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06596亩,(不含以前验收后损失面积),仅1984年度造林合格面积相当于1983年以前造林保存面积的总和。在场事业区内人工林植被率上升为19.1%。营林生产提前4年完成场1980年制定的林业生产规划,使龙门农场营林生产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义务植树人均超额3.1株完成场定十株的计划指标。22公里的主干路实现了林廊化。道路绿化由I983年的67%上升到89.2%。全场23个公共场所建花坛3千多平方米,盆花盆草美化了办公室的环境,在绿化的前提下向美化方向有了新的转变。
在当年管林实施过程中,党委和场主要领导多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场长肖永久亲自主持验收人员在造林现场进行验收标准试验,培训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场各种工作会议上,肖永久就林业生产做到了逢会必讲,增强了各级领导同志对加强林业生产重要性的意识。二队队长万庆春在林业生产每个环节都亲自带领造林队长到现场布置检查工作,并抽调生产统计协助专业人员核实面积验收作业质量,严格把住生产质量关。劳动服务公司经理白永安率领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吃住在造林现场安排指导造林生产,该造林队综合生产指标创全场优秀水平。林业科林政助理张志庆同志在核实林地面积中,坚持把面积误差核实准在五分之一亩以下,抽样调查做到一穴不拉有效地提高了验收精度。科长邵英才在验收一队造林时,找参加造林人员了解情况。抓住问题重点检查,严肃处理了二起事故隐患,教育了一批人。验收组人员为了保证验收质量,加快了工作进程,有时吃住在偏远造林现场,保质保量地完成验收工作。由于各级领导重视,5万多亩造林地基本上达到了要求指标。用材林进行了三次管理,防护林苗齐,经管局、总局检查验收后给予好评,为北安管局造林验收奠定了基础。
1984年度林业生产虽然通过上级验收,但按高标准衡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造林面积上虽然大于1983年,但造林质量不如1983年,用材林苗木平均成活率在86%之间,比1983年下降6%。部分造林地块成活率不高的原因有三条:一是造林期太长;二是造林后期发生干旱;三是在夏管方面扩穴方法不当所致。造林期延长主要原因是超计划造林,临时外购苗木贻误了最佳植苗时期。在坚持高标准管护的前提下忽视了苗木保护环节,扩穴造成透风死苗。以上三个因素造成苗木损失率可达10%之多。验收合格外的林地损失,主要原因之一是林冠下造林所致。由于造林人员多,积极性较高、又及分配面积满足不了造林人员要求,植苗时超出了规定区域造成林冠下造林现象。尽管采取了抚育措施仍按方案要求没有给予验收。仅此一项在第一次核实面积中一次就淘汰1千7百余亩。农田防护林损失面积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造林期正值大田播种,二个造林单位忽视了造林作业,苗木最怕在造林地放十几天未能栽植,造成苗木严重失水。有十条林带130余亩地苗木平均成活率仅达50%,虽经雨季补植,但鉴于失职的责任因素没给验收。
超计划造林面积的综合质量低于计划内水平,在验收成果上影响了全场。导致了在没有充分准备措施和管理能力的情况下超计划扩大造林面积近2万亩,这是组织上安排上的失误。而且给后期幼林管理增加了负担,即增加经济上的浪费,又影响林地质量,是一次引以为戒鉴的生产教训。
经过1984年林业发展状况看,龙门农场林业在造管、护等方面逐步向高标准生产水平发展,领导重视上,群众的积极性都有大幅度提高,林业已经成为全场大农业生产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发展已初具规模,经营方向正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即由管林型向以经营管理为主,同时扩大多种管林方向转变。下步重点是搞好幼林抚育,加强林政管理,却短生产周期,早而多的创造经济效益。
1985年度龙门农场林业生产有所变异。在近年林业生产正是一个转折年。由于经营体制发生的变化,使已经走向正规化生产的体制随之而改变,生产形势步入低潮。专业生产人员的转业,导致了生产质量的下降,年计划造林1万亩,虽然超指标完成,但经营质量却明显下降,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当年未能取得成果。经第二年春补苗抚育后,1985年造林仅验收5524亩,合格率为55%,平均成活率在80%左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发生一起责任事故。但是通过幼林补植,使纯林大多变成针叶混交林,在经营措施上,也吸取了经验教训。
林业公司的改建,使原来经营管理型的业务机构转向以生产型为主的体制,无论在全场林业生产管理和林政等业务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矛盾的产生,致使整个林业生产管理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全场经营方针,发生了不利的变化。
附表二、三表二 各年度造林验收面积统计表 单位:亩
表三 各年度造林树种统计表 单位:亩
注:1982年树种其它面积中有红松215亩(十队)、云杉116亩,油库内周。榆树墙192亩,黑豆果83亩。
1985年其它树种面积为落、云杉等混交林。
林业生产速度、成果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