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普通教育

第二节 普通教育



  一、普通教育的发展
  龙门农场第一所学校建于1957年8月,校址在老场部。一名女教师苏玉英。有40来个学生。教师教1—4年级,属于4组复式班。当时教室只有一间,既是宿舍,又是食堂。教师、校长、工友、管理人员,全是苏老师自己。办学条件艰苦异常。
  1958年末,农场与苏家店合并,但学校未迁。原来仅有的一间教室也被占了,孩子们无处上课。苏老师采取了游击式上课方法,家庭设课堂。在苏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学生学习成绩还很好。当德都县教育局派人来检查时,检查人对苏老师说:“你这4组复式班在这样艰苦条件下,教学质量比县里学校单班还高!”
  1960年教师增加到3人,有了五年级。1961年,教师增加到6人,有了六年级,成为完全小学。韩景芝任学校主任。1962年至1966年学生数增加到300多名,教师20多名,校长刘仁安。
  淘汰了一些原来不胜任的教师,学校开始走向了正规。在教学上积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上运用凯洛夫五大环节进行教学,教师认真讲课,强调双基训练。当时上级不拨教育经费,想买点办公用品都很难。一次,校长刘仁安为了使教师冬季批改作业,买了6支原珠笔,还挨了批评,文革时也被作为一条罪状。
  当时虽然条件艰苦,教师水平不高,但他们的积极性高,事业心强;学生学习劲头足,因此教学质量很好。那时场内无中学,小学毕业后升入北安前卫中学,小学毕业生每年都有20%左右升入北安前卫中学。其他年级的学生,期末考试平均90分以上的学生占80%左右,学生总平均成绩不下85分。
  1986年开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成立红卫兵造反团,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校长刘仁安被批斗,打倒、蹲小号,劳动改造。在揪斗中刘仁安的胳膊被红卫兵弄折致残。教师颜忠被批斗,下放到连队,含冤而死。学校无政府主义严重,停课闹革命,师生去北京、上海进行革命大串联,成了一盘散沙。
  1967年,学校复课闹革命。师生边上课,边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智育第一”批判师道尊严,批判孔孟之道,批林批孔,反回潮,批判资产阶级右倾翻案风等等。学生上课念语录或学习毛主席著作,然后就去学军、学工、学农、搞校办工厂、农场。当时学生为了办鸡场,去挖垡子、砍木头、打草、拧拉哈、盖鸡舍、为了养牛,盖牛棚。大搞开门办学。鼓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学习白卷英雄张铁生,反对五分加绵羊。实行开卷考试,实质上就是抄袭或者别人代替答卷。教学质量低下,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学不学都升学,考不考跟着跑,高中的文凭,小学的水平。使党的教育方针受到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文革期间,学生数,班级数,教师数迅速增加。由自办初中,实行八年制,到自办高中,实行九年一贯制,学制混乱。
  1968年知识青年开始进场,有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的知识青年,先后总计4000来人。这些青年把城里的风俗、文化带到了龙门。因为他们生活在城里,城乡有差异。智力开发早,从小就受到了文化知识的熏陶,知识面广泛。大多数知识青年是高中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少数知识青年还学有专长,受过专门训练,擅长音乐、体育。有家庭条件好的,从小就学外语,具备了一定的外语水平,甚至有的知识青年有较高的翻译能力,当时,农场的教师状况是一缺二低,不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因此,这些知识青年的到来,增补了场内教师的不足。农场把知识青年中的拔萃者,选做教师工作,提高了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知识青年任教,对农场的文化教育事业起着推动作用。
  1978年以后,知识青年返城,原来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教师队伍一下子解体了,当地一时选不出合格的教师,教育出现了暂时的塌腰现象,这时候,学生受“文化大革命”武斗的影响,派性严重,教学秩序无法维持。学生经常闹事,教师无法管,甚至教师之间也闹派性,学校校长管不了,一时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泛滥。文革余毒作祟。
  知识青年返城后,农场千方百计解决师资问题,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内选,通过考试在本场择优录用了一批教师;二是外调,1979年后,从海伦县先后调来八名中学骨干教师。通过内选外调,教师数量足、质量高。狠抓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狠抓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纪律教育,狠抓了教学研究,加强了双基教学,加强了教学经验的交流。学校的校风校貌有了显著的变化。向学生进行了“五、四、三”教育,四有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努力工作,教学质量与以前相比,跃进一大步。1981年以前,农场初中学生还没有升入重点高中或中专的,1981年以后,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且逐年增多,升学率明显提高,1981年升入重点高中2名;1982年升入重点高中和小中专7名;1983年升入重点高中和小中专6名;1984年有7名升入上一级学校,1985年升入重点高中和各类小中专达17名。  
  除升入重点学校外,90%以上均升入场办职业高中。
  为了开发少儿智力,农场从1976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班。招收对象5—6周岁儿童,经过一年学前培养,使学生学会阿拉伯数字,5以内的加减法,数数,学习游戏,唱儿歌,跳舞,讲故事等,为小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资金紧张,学前教育班办起来有困难,基本上是因陋就简。无有固定教室,经常打游击。无桌椅,就用木板,土坯搭。尽管条件艰苦,但一直坚持办了下去,从未间断。1984年学前班有了固定的教室,桌椅配套也齐全,显得兴旺正规起来。
  1976年场招收一个学前班;1977年—1983年每年各招收2个班;1984年—1985年每年各招收一个班。学前班归普通教育管理。  
  1980年以后,在全国教学改革形势的影响下,场内中小学教学方式方法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围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逐步废除注入式、填鸭式和满堂灌,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学语文组全体,在多年的教学摸索中,总结出“五环法教学”,1985年5月在劳改局召开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做过介绍。
  小学在部分班级摘了黑山识学教改实验,六因素和尝试法教改实验,都有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