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职业高中教育

第三节 职业高中教育



  一、建校
  龙门农场职业高中建立于1982年8月,场党委把原中学团总支书记张启明调到职高,做职高负责人,开始创建职业高中,负责校舍修建。原中学教师龚云林也调到职高,协同张启明一起工作。经过二个月的筹备,校舍、教室、教材、招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于当年10月11日通过择优录取考试办法,招收了三个班学生,共计162人。其中一个班收具有高中文凭的待业青年,学制为一年的农机专业班。另外两个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也包括部分初中毕业的待业青年,同样用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为解决专业教师师资问题,党委专门抽调原第三生产队机耕队长于宪友任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除现有的两名外,其余缺教的学科都由中学教师或社会专业对口的人员兼任教师,按有关规定付给薪金。就这样,职业高中在条件不够充足的条件下开始了起点,并逐步走向正规。
  二、发展
  经过一年来的全体师生的努力,职业高中教育以崭新的姿态,旺盛的生命力向前发展,1983年暑期,一年制专业班“农机”课学完了所规定的全部课程,38名首届毕业生经过严格考试全部毕业,深受场内各行各业的欢迎。其中有19名毕业生,再一次考核,光荣地走上教育岗位,当上了人民的教师,分别充实到小学、初中、职业高中任教,这些教师在全省教材过关考试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有2名过了高中教材关。有7名分别考上哈师大、哈师专,佳木斯师专在职函授学习,有1名通过“小龙”招生考取了牡丹江市医学专科学校。有5人考上北安管局中师生函授班。这些毕业生除大部分任教外,还有2名分配到机关分别任通讯员和干警职务。其余的分配到各生产队工作,分别担任康拜因手,小车及拖拉机驾驶员,发挥了他们所学的农机知识特长,在机务战线上成了主力军,有的还被场农机科聘请,给机务学习班学员讲课,主讲康拜因的改装等知识。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的还当上了家庭农场场长,成了年轻的企业家。
  1983年9月,职业高中又招收了两个班,这时职业高中已发展到4个班级,学生总数201人,教职员工13人。1984年招收了一个班,当年无毕业生。共计三个学年级,五个班,两个专业:农机、农学专业,学生达到270人之多,教职工19人。呈现出兴旺的局面。但时过不久,由于受到社会招工,子女分配,退休工人子女顶替的影响,有一部分在校生提前离校,学生数量骤减,由原来的270名降到155名。在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就业的冲击,思想不稳定,自动退学的也有,暂时出现了低潮。
  1985年,随着改革的需要,农场决定职业高中不单独设立,并到初中,统一管理。校址由场机关西迁到机关东的中学院内。
  职业高中创建四年来,毕业生达200多人。开设了文化课、农机、农学等十几门课程,为农场培养了三批迫切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骨干力量。
  职业高中在办学过程中注意勤工俭学的开展,能抓住战机,如夏锄、秋收、植树等,师生出动,结合课堂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支援了生产,同时又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共获勤工俭学费5万多元,受到北安管局教育处的表扬。
  职业高中在办学过程中,不仅学好基础文化课和农业专业课,而且还开展了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由职业高中学生组成的篮球队,1983年和1984年连续两年参加北安局教育系统举办的篮球比赛,获得甲级篮球队的光荣称号,这在龙门学校的体育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龙门第七、八届田径运动会上,职业高中连续两届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为龙门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龙门职业高中团总支曾连续两年被北安局团委评为先进团总支。
  龙门农场职业高中从1982年创建以来,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年年为本场培养了有道德,有文化、有专业知识,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合格人才,为龙门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附:职业高中有关数字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