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住
第三节 住
建场前,当地群众住的全是土木结构的草房。木头做框架,土坯垒墙,草披屋顶。造价低廉,但不耐久,年年需要维修,几年还要大修。窗户框做工简便,无有玻璃,用窗户纸糊外边。纸用豆油均匀浸湿、晒干,可延长纸的寿命,增强透光性。这种房夏天阴暗潮湿,冬天透风不保温,基于这一点,家家都搭南炕,冬天用木炭盆取暖。
1955年龙门建场初期,有几批建场人员也住过地窨子、马架子和土坯拉会辨草房,进行了艰苦的创业。
自从1964年张君场长来龙门,发动职工,就地取材,建立砖窑,自烧砖瓦。从此,栋栋砖房平地而起,设计美观,质量好。职工逐年成批地搬入新居,冬季取暖已由火墙取代了火盆。由1971年以后,南炕改成顺山炕,后又改成北炕了。
1980年以后,房屋的格局更新,三屋一厨,二屋一厨的多。这种砖瓦结构的新建房,室内设有卧室、厨房和客厅。一律白灰粉刷,按照职级、人口、辈数、在场工作年限等综合条件分配住房。有的人家自装暖气、打水泥地或铺设地板。适当地摆放立柜、高低柜、缝纫机以及家用电器等。房间更显得整洁一新,典雅舒适了。钢丝床已开始进入新婚夫妇之家,他们已不愿意再睡在火炕上了。
在房屋收费标准上,1983年以前砖房按每平方米月费0.07元收缴,1984年以后提高了收费额,按每平方米月费0.15元收缴。土草房不收费,但由个人承担维修。
农场建房统一规划,房屋公有。在不影响场容的前提下。1982年对于在角落里私建的不正规的小土木房,场方提供物资条件、私建公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