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科技征文大豆开发研究初报 大豆是黑龙江省垦区的主栽作物,北部地区各农场种植比例约占耕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自五十年代大批建立农场以来,大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以地处第五积温带的龙门农场为例,自1956年到1982年二十七年中亩产不足50斤的十六年占59.3%,亩产50~100斤的七年占25.9%,亩产100斤以上的四年只占14.8%,不仅直接影响到农场对国家的贡献,而且成为农场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产量情况如下表1:
垦区北部各场大豆低产地区面积约有180万亩,为了解决生产上这一问题,迅速地把大豆产量稳定的提高上来,选择垦区北部大豆低产区具有代表性的龙门农场进行大豆低产开发研究,兹将初步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表1 龙门农场历年大豆单产情况
一、龙门农场的地理概况:
龙门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山区,北纬48°57′,海拔425公尺,属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自然特点是气候酷寒,年平均气温-0.9℃,无霜期95~97天,10℃积温1827℃雨量较为充沛,年降雨量550~600毫米,大豆生育期日照时数730.4~965小时,土壤为粘壤质黑土,自然肥力较高,在龙门农场二队九号地测定全氮0.3914%,全砱0.2598,有机质6.68%,PH5.7,速效砱70.5PPm,水解氮12.9mg/100g土、无论从全量成速效态养分均高于垦区各兄弟农场开发基点。从上述自然情况看出。积温低,无霜期短是龙门基点对大豆生育的不利因素,但雨量充沛,土壤肥力高,又是当地的自然优势。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优势,适应和克服不利因素,便是本项低产开发研究须要解决问题之一。
二、本年开发研究的基本情况:
龙门农场大豆低产开发田2000亩,设在第二生产队八、九号地是稍为西北坡的偏坡地,坡降约为500分之一,九号地为马鞍型起伏丘陵地,全是麦茬,1981年秋雨连绵,顶湿抢翻,翻深15~17cm,没有来得及秋整地。1982年春季土壤湿泞,土壤含水量0~10厘米达46.8%,拖拉机陷车,给春整地和播种带来很大困难。到五月上旬机车勉强可以进地,采取分段散墒的整地方法,为播种创造条件。由于整地和散墒次数的增加,机车把底层土壤压实破坏了土壤结构,据调查10~20厘米,机车多次碾压的土壤容重达到1.2、而未经压实土壤容重只为0.9~1.0左右,因为土地陷车,化学药剂播前灭草只进行了450亩,使用氟乐灵每垧地用量为有效量1.2公斤,做到随喷药随即拌土,大豆用两个品种,一个是经过两年区域试验鉴定适应本地区域化栽培的新育成品系北77—6114,同时结合良种繁殖,共142.5亩,其余为原有生产品种克74—4010,种子均进行人工粒选北76—6114发芽率达到91%,百粒重17.2克,克74—4010发芽率85.3%,百粒重15.4克,播前拌0.3%多菌灵和0.3%灵丹粉,均用0.7%豆浆做粘附剂,五月八日试播,播种高峰期为五月十三日至十四日,机械单条播,行距50公分平播后起垄,因为整地质量不好,地势不平所以播深有些不一致,据调查有92%播深为4~5公分,播深超过5公分的有5.4%,播深不足3公分或个别复土不严的为2.6%,计划行做50公分留链轨道,有2.1%不符合行距要求,给后期中耕管理带来困难,出现行距不一致的原因是播幅没能接好;其次是开勾器距离不标准;再其次是地势不平所造成。播种同时垧施磷酸二铵150公斤,折合亩施纯N3.6斤,P:9.2斤,与种子分箱施,施肥部位为种行侧3cm深五月十九日镇压,大豆生育期机械中耕5次,第一次中耕结合深松,深度达14—16公分:第二次中耕深度10~15公分在中耕时因为播种行距不均和机械性能调整的不好有24%趟偏墒。第一、二次中耕中伤苦率达到0.7%,今年夏锄落实生产责任制,按垄数包到个人,个别人不能按时铲完和薅净大草,出现管理质量不一致和时间参差不齐的问题,六月十六日后发生草地螟幼虫,在二队九号地调查,地边每平方米有成虫数114头,平方米有幼虫79头,被害率达到61%,为害程度在一个地号也不一致,如八号地西侧,杂草较多,虫口密度高受害就重,核算百株虫数为215条,中间秋翻地核算百株虫数的85条,相差达到60.5%,在虫卵孵化率达到50%对及时防治,先用库存的乐果1.200倍液,杀虫率达到85.7%,防治二令虫用DDV1.000倍液,杀虫率达到91.1%,由于虫害发生的连续性,七月上旬仍有发生,当时药剂已供不应求,在没有农药的情况下,采取人工扑捉,每亩甩工2~4个,虽然效率低,但扑杀率可达到69.5%,在今年虫势猛,密度大,危害霞的情况下,由于药剂和人工防治及时,虽然对开发田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未酿成严重损失。
北76—6114九月一七日成熟,因为是与种子田结合,黄熟期人工收获,机械拾禾,综合损失率2.2%,克74—4010九月二十四日成熟,先用机械联合,因为割幅内地势不平,一个割幅内往往有一两垄割茬在10公分以上,割茬上遗留豆荚严重,损失率达到13.1%以上,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及时停止机械收割改为人工收割,从而使损失率降低到1.36%,但加入拾禾损失仍可达到2.1%。
三、生育表现和产量情况:
大豆是短日照喜温作物,对温度有一定要求,本年大豆播种至出苗阶段,共需积温281.8℃,六月一日至六月五日,5厘米平均土温17.06℃,此时期土壤水分为44.9—48.6%,本地大豆发芽最低温度为6—8℃,20—25℃为最适温度,因为水份和温度适宜,加上复土深度适宜,所以发芽势强,出苗较此正齐。但出苗率不高,只为53.2—69.2%,如表2 表2 大豆开发田出苗情况表
大豆从出苗到开花盛期降水107.6毫米,大于等于10℃的积温965.2℃,比往年同期温度高116.8℃,土壤水分始终保持较高,分枝期六月二十日测定八、九号地分别为46.2和44.4%。由于这个时期土壤水分和养分供应充足,地上部幼苗粗壮,节间长度3~4厘米,叶片厚而开度较大,叶色鲜绿,根系发育好,侧根较多。地上部干重在盛花期八号地为1.13克/株,九号地为2.66克/株,表现九号地苗情长势好于八号地,在本地区大豆幼苗生育正常温度为15—18℃,而六月中旬平均气温达到18.2℃,五厘米土壤温度为16.3℃,有利植株生育,所以在本地区必须提倡适时播种,勤铲,勤趟,提高土温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
大豆幼苗期需要少量速效性氮肥和磷肥,以供给植株生长和促进根系和根瘤的发育,本年施用的速效态肥料就解决了苗期的供肥问题,北77—6114品系分枝期后叶面积很快增加,光合作用增强,促进苗异养生活逐步向目养生活过渡,所以这一时期必须有充足的光照,因而采取了早中耕除草,改善光照条件是提高土温,培育壮苗的好措施。这一时期是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不同品种一般约需18—26天,而培育壮苗是形成较多花芽的基础,因此通过施肥来平衡营养供应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北77—6114品种七月九日进入盛花期,比克74—4010早4天,大豆株高达到21.3~27.7cm,节数达到6.2—6.6,营养体迅速长大,七月二十三口北77—6114即进入结荚期,表现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交错进行,营养器官迅速生长,节数增加,叶面积增多增大,叶片干重约占总干重的43.6—54.3%,结荚后10~15天即进入鼓粒期,籽粒急剧增火,需要养分较多,这一时期加强管理,促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协调,使生殖器官不断形成并减少落花落荚率,才能收到较好的质量。
本年开发田的群体生长动态列如下表3和表4:
表3 大豆生育调查表
表4 开发田大豆生长动态调查表
表5 0—20cm土层中根系根瘤动态
产量情况:
本年大豆开发田2000亩实际产量平均亩产162.7斤,比计划亩产133.3斤提高22.3%,比全场平均亩产70斤提高132.4%,按经济效益折算,核每亩增产产值为33.37元,全田增产产值66,740元。这个产量距兄弟分场相差很远,但在本场却是建场以来少见的大面积高产,群众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了搞好大豆开发研究的信心。这一产量的构成,两个品种产量相差明显,其中北77—6114共142.5亩,亩产262.7斤,克74—4010共1857.5亩,平均亩产155斤,前者比后者增产69.5%,北77—6114品系生育日数105天,从出苗到成熟要积温1702.3℃。根据我场历年积温情况可以满足这一积温要求:因此,这个品系明年上升为主栽品种。开发田虽然取得较好产量,但地号间和不同管理措施间产量很不均衡,尤其受草地螟危害较重田块对产量影响明显,分别分析如下:
八号地生育期长势不如九号地,经考种分析平方米粒数少22.96%,单株粒重低16.3%,比北77—6114低38.8%,北77—6114增产的原因是三、四粒荚较多,百粒重较高。如下表6: 表6 不同地号品种产量情况
品种产量差异显著性比较表
经变量分析,北77—6114比克74—4010增产极显著,同一品种九号地克4010增产极显著。
5%L、S、D=12.206,
1%L、S、D=17.114。
北77—6114本年因结合良种高繁保苗株数较少,对产量有一定影响,我们对不同密度进行了调查以平方米239株产量最高,比28株/平方米增产31.4%,比18株/平方米增产91.4%,比47株/平方米增产4.3%,如下表7:
表7 北77—6114不同密度产量情况
经差异显著性测定平方米39株比各不同密度增产均极显著。情况如下表8:
北77—6114不同密度产量差异显著性比较表
5%L、S、D=5.96,1%L、S、D=8.68。
克74—4010品种不同密度以平方米49株产量最高,比平方米28增产46.3%,名平方63株仍比平方米28株有明显增产优势,但平方米91株因为植株过密,落花荚严重,单株粒数和粒重显著下降,因此产量不高,说明不是越密产量越高,情况如下表9: 表9 克74—4010不同密度产量情况
经差异显著性测定,平方米49株比平方米28、41、91等三种密度增产极显著。如下表10:
表10 克74—4010品种不同密度产量差异显著性比较表
5%LSD=7.69,1%LSD=10.94
通过两个品种不同密度调查,北77~6114品种可以提高到平方米40~50株,克74—4010品种可以保持在平方米50—60株,虽然单株数略有降低,但平方米粒数明显增高,因而导致产量的提高。
早期进行田间管理消灭草荒,有利通风透光与光合产物的积累,但往年常因管理不及时或草荒而造成大幅度减产,本年的锄草任务均包到个人,但由于个别人未能及时锄草,就形成了锄草早晚参差不齐,还有的只锄两帮,苗眼大草未能薅净锄净,对产量的影响很是明显。如下表11和12;
表11 不同锄草时间对植株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表12 不同草荒程度对产量的影响
经差异显著性测定,无草区比有不同杂草株数各区增产均极显著。如下表13:
表13 不同草荒程度差异显著性比较表
5%LSD=8.19, 1%LSD=11.49
本年草地螟危害虽然积极防治,但因为虫子来势猛,持续性长,七月以后没有农药,因此在九号地东边和八号地中间均有部分受害,受害面积可达20%,大都是中等受害程度,少数是严重受害,对产量影响情况如下表14: 表14 草地螟危害对产量的影响
五、低产原因的分析:
分析我场大豆长期低产原因大体如下:
1、思想上的认识。认为农场机械化程度高,适合种小麦,种大豆在管和收上过不了关,还因为过去大豆产量低,在经济上亏损,因此产生重麦轻豆思想,宁肯连种几个茬口小麦也不愿种豆。
2、对品种特性了解不够,越区种植。头些年我场大豆以黑河三号为主,该品种需10℃以上积温2,100℃,而当地只有1827℃号积温,所以多数年份不能正常成熟,青秕粒率高。近两年北乎豆种植比例上升,这个品种繁茂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品种产量不高。
3、土壤基本耕作粗放,历年耕深只有16~18公分,又没有进行深松,20公分以下即有坚实的犁底层,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土温的提高,对大豆根系的生育不利。
4、标准化作业水平低。机务上新手多,技术不熟练,作业粗,如播种时接合不严,出现密度不匀和缺苗断空,还有行距不匀中耕伤苗等问题,收割时故障多损失率高。
5、没能做到合理施肥。大豆适于种植在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地上,这些年基本上没施有机肥,没有培肥土壤肥力的措施,桔杆还田与种植绿肥均未能开展,以致土壤有机质逐年减少。加以头些年化肥大都施在小麦上,大豆只能吃点剩肥,更谈不到氮,砱肥的合理比例,因此影响到大豆的营养供应。
6、管理不及时,荒草严重。近两年虽然进行药剂灭草,但因为施药方法不当和天早影响药效的发挥,而人工锄草、薅草又不及时,达不到质量要求,进入雨季后草苗齐长,最终造成地号或地段的草荒。
7、自然灾害在个别年份对产量的影响是严重的。如1976年早霜和1982年的草地螟危害,对大豆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8、收获损失大。历年机械割留高茬落荚,人工收割落技,拾禾漏拾,脱不净和裹粮都比较严重,机械收脱综合损失率可达15%以上。
这些低产原因以低温、苗少、草多、收获损失大是主要矛盾,这就须要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地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的高产栽培措施,不断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和科学种田水平,认真贯彻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必将使我场大豆产量由低产转向高产。
六、初步结语和下步意见:
1、一年来大豆低产开发研究,由于贯彻了综合技术措施,加以今年自然条件较好,从而获得了较好的严重,但仍然没能达到全地号的均衡高产,产量潜力还是很大,应进一步贯彻综合技术措施消灭减产因素,争取有更高的产量突破。
2、对大豆生理和生态指标研究的较少,须得加强,并须增设必要的辅助试验,以能做出深入的阐述。
3、通过今年的调查,论证了北77—6114和克74—4010在我场的适宜密度,以及不同品种,不同田间管理等效应,可以作为指导明年生产的参考。同时,基本上找出本地区大豆低产的原因,除不利的自然条件外,便是对综合高产技术措施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认真的执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只要能建立承包责任制,认真实行科学种田,大豆低产开发是能够稳定在亩产200斤水平以上的。
参加研究人员:毛健群王希元祝殿凯吕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