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大豆低产开发研究1984年度报告

大豆低产开发研究1984年度报告


               龙门农场大豆开发基点
                               王希元执笔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初步成果
  龙门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山区,在北纬48°57′—49°37′之间,海拔425公尺,属于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自然特点是气候酷寒。年平均气温-0.9℃,无霜期95—97天,≥10℃积温为1,827℃,雨量较为充沛,年降水量550—600毫米,大豆生育期日照时数为730.0—965小时,土壤为粘壤质黑土,在龙门农场二队九号测定,全氮为0.3914%,全磷0.2598%,水解氦12.9mg/100g土,速磷70.5PPM有机质6.68%,自然肥力较高。从上述自然特点分析看出,积温低,无霜期短是龙门基点的不利因素,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矛盾,但土壤肥力高,雨量充沛,又是当地的自然优势。如何调动有利因素配合人为措施,适应积温低,无霜期短的不利因素,有效地利用仅有九十多天的无霜期和较高土壤肥力的有利因素,便成为高寒地区大豆低产开发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龙门农场从建场以来,大豆单产很低,1956年到1982年二十七年平均亩产48.8斤,其中最低的1957年亩产3.2斤,最高的1975年亩产I17.5斤,不足50斤的十六年占59.3%,亩产50—100斤的七年,占25.9%,亩产100斤以上的四年,只占14.8%,不仅影响到农场对国家的贡献,而且成为农场经营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产量情况如附表1: 表1            龙门农场历年大豆单产情况



  由于大豆多年以来单产很低,在经济上亏损,拿不回成本的一半,所以从领导到群众产生了重麦轻豆思想,宁肯种几年重茬小麦也不愿种豆,致使小麦种植比例上升到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还有的人认为龙门地处高纬高海拔是大豆禁区,应当砍掉大豆,由此导致轮作体系的破坏,小麦大面积重茬三到四年,病害猖獗,千粒重下降,减产严重。据调查根腐病发病率,豆茬麦在0.8,重麦茬1—4年发病率依次为百分之1.0、17.8和21.6,重茬四年小麦比不重茬麦病害加重26倍,千粒重下降24.2%,从产量上看豆茬麦产量为100,则重茬麦1年到4年依次下降百分之9.7、32.7、42和58.5,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不仅不能建立起合理的轮作体系,也导致总产量不高,不稳,成为龙门农场建场三十余年连续亏损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认识天时、地利、大豆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战胜和适应当地自然特点的不利因素,稳步地提高大豆产量,调整麦豆种植比例,以保证麦、豆总产的提高,不仅是大豆单一作物问题,而是关系到龙门农场全局性,战略性的根本问题。
  1981年,国家科委,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选定龙门农场这样一个代表垦区西北部高寒地区,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的农场,进行大豆低产变中产的开发研究,现在仅把两年取得的初步成果报告如下:
  大豆低产开发基点设在龙门农场二队,1982年开发田面积2,000亩,实脱亩产162.7斤,比当年计划亩产133.3斤提高22.3%,比全场平均亩产70斤提高132.4%,比基点一般田产130.5斤提高24.7%;1983年大豆开发田1,515亩,实脱亩产191.4斤,比计划亩产160斤提高19.6%比全场平均亩产129.2斤提高74%。比基点一般田产148.1斤增产20%。从经济效益分析,1982年开发田比本队生产田亩产增产值11.59%元,全田增产产值23.184元,1983年开发田每亩增产产值15.59元,两年合计开发田共增加经济效益46,803元,这样的产量和产值虽然都还不高,但就龙门来说,却是建场以来较大面积的连续高产。突破了龙门是大豆禁区的论点,从而改变了那种认为大豆必然低产亏损,千方百计不愿种的认识。各生产队主动要求增加大豆播种面积,1984年调整大豆种植比例,计划播种大豆45,000亩,比1983年种植面积提高103.7%从而为合理轮作,麦豆均衡增产奠定了基础。通过两年开发研究实践,初步摸清了限制大豆产量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途径;初步掌握了提高本地区大豆产量的生理、生态指标,为进一步挖掘大豆潜力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二、大豆低产开发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认识本地区大豆生产诸多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解决具有关键性的主要矛盾,这便是我们开发工作的重点,分述如下:
  1、因地制宜选用早熟高产品种:
  生产上选用适合地区生态条件的高产品种是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生物学措施,我场多年来大豆主栽的黑河三号和北呼豆两个品种表现都不理想,解决适应性强,早熟和丰产性较好的品种,便成为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979年从北安局科研所引入的北77—6114经四年的试验和繁殖,在本地表现良好。从1981年后连续三年大面积繁殖生产,亩产均在200斤以上,1982年在开发田种植142.5亩,亩产262.7斤,比同一田块克74—4010增产69.5%,1983年开发田1515亩,全田种植这一品系,平均亩产191.4斤,比同一田块克74—4010增产29.2%,从两年开发田及辅助试验中观察北77—6114的主要经济性状与对照品种对比如下表: 表2           北77—6114与对照品种经济性状对比



  从上表看出北77—6114多三、四粒荚,盛花期,鼓粒期叶面系数,单株根瘤量与固氮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品种,两年多来结合开发研究,加速繁殖推广了这一品系,1984年计划在我场南片生产队全面推广。
  2、化学灭草与人机灭草相结合战胜草荒:
  我们大豆低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草荒严重,过去人们形容大豆地里;“远看绿油油,近看没垄沟,要问种的啥,草里找黄豆”。草荒成为龙门种大豆的难题,杂草与大豆争水争肥,影响通风透光,造成大豆落花落荚,贪青晚熟,收获时裹粮加大田间损失,给大豆生产造成一系列危害,致使大豆严重减产。1932年在龙门七队调查,收获时每平方米有超高大草八十九株,鲜重459克,平方米粒数减少85.2%,百粒重降低1.6克,减产75.9%表示如下: 表3            草荒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品种:黑三一早



  危害最严重的杂草是野燕麦,它是一种恶性杂草,繁衍力高,抗逆性强,前期生育快,严重消耗土壤养分,八月十九日大豆鼓粒期在二队一号地调查,平方米有野燕麦10株,杂草鲜重2.16斤,其速效磷为1.22mg/100克土,水解氮为4.55mg/100克土,分别比无草区减少77.4%和23.5%。0—10cm土壤含水量39.3%,比无草区减少9%。当地野燕麦非常猖獗,有时造成作物绝产。因此要提高龙门的大豆产量,非消灭荒草不可。开发田采用了人、机、化除相结合的灭草措施,龙门多年来春早春涝相互交替,而适播期2短,春播前喷氟乐灵,在春早年药效发挥不好,在春涝年机械进不了地喷不上,1982年改春喷为秋喷,既能缓和农时又能因春墒充足有利药效发挥。据调查秋喷氟乐灵1.5公斤/垧有效量及时混土对禾本科杂草杀草率达97.1%。1983年对大豆田播前未喷氟乐灵而燕麦荒严重地段用背负式喷雾器苗带喷施枯草多,亩用有效量0.133公斤,七月二十八日调查,对燕麦草灭草率达93.8%,及时解除了燕麦荒的危害。两年来结合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对开发田除草实行了人工承包,强调要锄早、锄净,实行分期验收与个人经济利益挂勾,这样,极大地调动了职工除草管理的积极性,责任心加强了,所以六月和七月份分期验收中视野内看不到超大豆株高的杂草。彻底消灭了草荒,有利地促进了大豆的生长发育。八月十九日调查,未喷枯草多并未人工管理平方米杂鲜草重达2.15斤,大豆植株鲜重降低68.9%,荚数减少56.2%,见下表。 表4             除草对大言生育的作用



  收获前产量调查表明,喷施枯草多并结合人工除草较未喷药的增产35.5%。
  表5             杂草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使用化学灭草,使干部和职工看到了化学灭草的明显作用,乐于使用。1983年开发点秋施氟乐灵面积扩大到4050亩,全场多数生产队都进行了秋施氟乐灵,总面积达15,000亩,为明年继续消灭草荒奠定了基础。
  3、搞好基本土壤耕作是保证播种质量和苗全苗壮的基础。
  我场过去多数生产队土壤耕作比较粗放,翻地堑沟较多,整地质量差,不能保证播种质量,播深不一致,密度不匀,行距不均,影响保苗率,见表6,加以耕层浅,底层土壤紧实,通气,透水性差,影响养份的转化和释放。过去是以秋翻地春整地为主,而早春雪化后土壤湿泞,但为了抢农时,有时湿整地强行播种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不仅造成保苗率低,而且给中耕,收获等田间作业带来不利后果,因此,要想播好种保住苗,必须提高整地质量,我们改多年春整地为秋整地,既争得了农时,又提高了作业质量,秋翻地带合墒器,进行复式作业,效果很好。1982年全场翻地深度达到20—22公分,秋整地面积由原来的20%扩大到90%。
  表6  因整地质量影响不同播深对大豆出苗的影响



  1982年秋在翻深22cm的基础上进行深松,深度为29cm,初步调查情况表明,深松可使容重降低和土壤孔隙度提高。大豆鼓粒期测定,深松的土壤容重降低0.06毛管孔隙度提高3.9%,株粒数提高4.2增产14.3%,情况看附表7。
  表7  深松对产量的关系



  4、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是创造大豆良好生态条件的重要保证。
  本地区土壤潜在肥力较高,但早春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微弱,土壤供肥能力低,因此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表明因土调整氮磷肥比例,做到合理施肥,对于苗期及早供肥,平衡生育期用肥关系很大,而早铲早趟,提高土温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开发田两年都是亩施磷酸二铵10公斤做种肥,1982年每垧增施10公斤三料,折纯量计算,亩施纯氮均为3.6斤,1982年亩施纯磷9.2斤,1983年为9.8斤,大豆在幼苗期需少量的速效性氮肥和磷肥,以供给植株生长和促进根系与根瘤的发育,两年来施用的速效态肥料就解决了苗期的供肥。北77—6114品系分枝期以后叶面积迅速增大,光合作用增强,促进由异养生活向自养生活过渡,这一时期要求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因而采取了早中耕除草来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土温,培育壮苗。这一时期是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不同品种一般约需18—26天,而培育壮苗是形成较多花芽的基础。通过增施磷肥来平衡营养供应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北77—6114品系1982年7月9日进入盛花期,1983年盛花期为7月19日,均比克74—4010早4天,大豆株高达到21.3—27.7公分,节数达到6.2—6.6,营养体迅速长大,由于1983年前期低温寡照,大豆生育拖后,结荚期比1982年晚三天,表现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交错进行,营养器官迅速增大,叶面积系数增高,叶片干重约占总干重的43.6—54.3%,结荚后10—15天即进入鼓粒期,籽粒急剧增大,需要养分和水分较多,这一时期加强后期管理,补给肥料,促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并减少花荚脱落率,才能取到较好的产量,两年开发田的群体生长动态见下表8、表9: 表8           大豆生育调查表


表9         开发田大豆生长动态调查表


续表9



  为促进大豆早熟和调整生殖生长期的供肥,1983年花期用机械喷施三十烷醇0.4PPm和磷酸二氢钾每亩150克,对提高大豆株粒数和增加粒重起到良好的作用,增产13.9%。每亩增加经济效益8.27元。
  表10     大豆喷施三十烷醇和磷酸二氢钾产量情况



  5、提高收获质量,减少田间损失
  龙门过去大豆收获质量差,损失率高。因地形不平及垄高不一,用机械收割,一个割幅内往往有2—4垄只割半截,造成下部荚的大量损失,加以杂草多,脱谷时裹粮,致综合损失率达到15%以上,甚至超过30%。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两年来采取人工收获,机械拾禾的方法,人工收割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进行质量验收,解决落枝和割茬过高的问题。康检部进行底茬收割改装,并对机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为提高收获质量创造了条件,在机械收获拾禾同时人工拣拾遗漏的大豆植株,杜绝了漏拾的现象,加以消灭了草荒,解决了脱谷裹粮的问题!使收获综合损失率下降到6.3%,成为提高大豆产量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进一步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探讨:
  两年来大豆开发田虽然取得了较好的产量。在被称为大豆禁区的高寒山区接近了亩产200斤,并积累了一定的战胜与适应当地恶劣气候条件的综合技术措施经验,通过大面积开发研究和辅助实验说明,只要抓住主要矛盾,措施得当,本地区大豆生产还有相当增产潜力可挖的,甚至突破亩产300斤,也不是不可能的。1983年在大豆生育前期低温寡照的条件下,品种比较试验中仍有北77—6114,九三79—131、九三79—6等品系亩产都在320斤以上,旋转试验北77—6114三十六个小区中有二十个小区亩产超过300斤,占试验小区数的55.5%,北77—6114三十公分平播亩产达到364.6斤。通过我们实践和垦区大量增产经验证明,大豆施用植物激素和微量元素,采用精量点播,进一步改善群体结构等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提高大豆产量效果是明显的。如本年大面积施用三十烷醇与磷酸二氢钾平均增产13.9%,所以应进一步示范推广新的增产技术措施,以挖掘大豆的增产潜力。
                     (载于1984年北安农管局《科技》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