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人(通讯)
二、文艺作品、通讯
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人(通讯)
龙门农场原场长王进喜的事迹
龙门农场王进喜,发扬“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开拓前进,锐意创新,带领全场职工群众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砸烂“大锅饭”、“铁饭碗”,挫折面前不气馁,坚持兴办家庭农场,大胆改变经营方针,积极组织产业结构调整,使连年亏损,长期贫困,困难重重的龙门农场看到了希望之光。
抓改革、取决策、有魄力
1984年,王进喜场长上任伊始,就集中精力抓经济体制改革。他的第一斧子,就是在全场砸烂“大锅饭”、“铁饭碗”,取得基本工资,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调动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在全场试办了十七个家庭农场。当时,有一些职工群众对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思想阻力较大,有的群众谈论说:改革取消了基本工资,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没了。有的干部也认为:改革只搞,但要稳扎稳打,步子迈大了搞不好要失败。王场长却认为;“搞改革就要担一些风险,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从失败中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弥补不足,继续干下去就一定能够胜利。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一年过去了,由于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场试办的十七个家庭农场全部亏损。为此,一些职工群众议论纷纷。就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农场还要继续办下去?王进喜回答是:党中央号召我们办家庭农场,明年不仅要办,而且要全面兴办。他没有被挫折所征服。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他组织家庭农场场长、干部、工人各类座谈会,找出了家庭农场农机具配套不合理,技术效益差,生产缺乏计划性,花钱大手大脚等十几条原因,引导职工群众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使全场职工群众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而且使家庭农场重新鼓起了勇气。1985年全场各类家庭农场扩大了。为了提高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兴办家庭农场的若干政策规定》《产品管理规定》、《物资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改革措施。同时,发挥农机畜等职能科室的作用,帮助家庭农场由单一经营型向农牧,农副结合型发展。在生产技术措施,物资供应、商品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努力为家庭农场搞好服务。家庭农场稳定发展后,为了减轻家庭农场负担,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新观念,他的第二斧子,就是砍向臃肿的管理机构。大刀阔斧地精减管理人员,把机关原有十八个科室合并成七个,工作人员压缩到46人。各生产队管理人员由原来的7人压缩到3人。全场共精减管理人员200百余人,减少了层次,节约了奖金,提高了效率;从而调动了全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有大部分家庭农场麦豆平均产量在200斤以上,养殖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除去上交管理费外,盈利均在一千元以上。大户家庭农场与历年相比,大部分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减亏,有的逐渐有了盈利。全场在冻、早、虫、雾、涝、霜等多灾之年,经营成果仍比1984年减亏一百多万元。
为脱贫、尊重科学、敢走新路
贫困是压力,也是动力。在贫困面前,王进喜这位新一代北大荒人,把贫困化作了动力。
几年来,与贫困作斗争的实践使王进喜逐渐认识到:龙门农场要摆脱贫困,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冲破“以粮为纲”思想的禁锢,重新认识自然,找出龙门的优势。严峻现实告诉他,由于多年来单纯搞粮食生产而忽视了本地十年九涝,发展粮食生产受到气候限制的特点,放弃了自然资源优势,走进了单一经营种植业的死胡同,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场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因此,为了使场经济工作走出困境,必须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生产。
1985年春,他根据本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与有关技术人员多次实地调查研究,走遍了全场各个生产队、充分讨论酝酿后,在党委会上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经营指导思想的设想:根据龙门农场境内有六万多亩草原资源的优势,将多年来“农林并举,以营为主”的经营指导思想完善为农林牧并举,种养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把发展牧业作为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畜牧业所提供的皮、毛、肉等原料,带动加工业的发展,增加畜牧业和工业产值在农场经济效益中的比重,从而促进和推动全场经济逐步转向良性循环,争取脱贫致富,走出困境。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委的一致赞同,并决定当年筹集资金,进羊两千只。然而,干什么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王进喜场长决心发展养羊的时候,一部分生产队干部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发展养羊投资大,担风险,远水解不了近渴,况且,这地方干啥赔啥,搞不好陷进去,让羊咬一口。对发展养羊没信心,怕出问题负责任,面对这一部分干部的思想阻力,王进喜同志不灰心,不泄气,他深入基层,逐个找那些有想法的同志交谈,从发挥自然优势,适应改革需要,改变单一抓粮食观念,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帮助他们认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认识发展养羊业在农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耐心的工作终于使这些干部想通了。干部思想统一后,他果断地决定拿出三十五万元,组织一支技术人员组成的采购队伍,分赴大庆、泰康等地,在一年内买进东北细毛羊四千只,历史上曾被称为黑龙江省东北细毛羊繁育基地的龙门农场,重新出现了一幅当年壮丽的油画:蓝天丽日下,在龙门河畔那绿茵茵的草场上,滚动着团团“白云”。看到这美丽的图景,职工群众赞扬说:王场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尊重科学,有胆识、有魄力、敢花钱、会花钱。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第一步。然而,王场长并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是:“七五”期间,基础母羊定存拦一万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已有一万亩低洼地退耕还牧,种植了饲草。明后年,还将退耕两万亩,为养羊事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养羊业,这个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被抓住了。怎样利用养羊业提供的原料兴办工业项目,使原料在加工成品的过程中多次增殖,劳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全局活起来。他又大胆地,提出了兴办皮革加工厂的设想,为了办好皮革厂,他两次带人南下,到上海江苏等地的皮革厂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他进一步掌握了国内外市场皮革制品供不应求的信息,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兴办皮革厂信心。此时,他无暇领略上海的闹市,苏抗的美景。时间就是金钱,一天也不能耽误。他踏上归途的列车。回到农场后,他不顾几昼夜长途旅行的劳苦,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搞出皮革厂设计任务书,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并抓紧技术论证。裘皮加工,洗毛等生产项目正在筹建中。王建喜场长在大胆改革经营方针,调整产业布局的同时,十分重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他根据本地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种植作物比例,提出压麦、增豆,扩大油菜播种面积。去年全场耕种土地141.970亩,其中小麦63265亩,占44.6%,比过去减少23%;大豆30.666亩,占21.6%;比过去增加10%;油菜39.819亩,占28.1%,比过去增加36%。在作物品种上坚持多种早熟优质品种,在种植面积上坚持少高精的原则,种一亩保一亩,坚决不种“劳民田”、“伤心田”、“亏损田”。为了保证粮豆丰产丰收,今年,他根据农场历年秋收季节涝灾严重的情况,又拿出二十六万元。购买和自制了二十五台E512收获机半链轨,这批半链轨在今年麦收中发挥了效率。在涝灾严重,土壤含水饱和,人进地都陷脚的情况下,自走式收获机带上半链轨,仍然在田间自由驰骋,大显身手,王进喜场长还打算明年再花10万元,把全场自走式收获机全部安上半轨链轨,彻底解决龙门农场麦收季节雨水大,收获难的问题。
有人说:“王场长眼睛只盯着大项目,想一口吃个胖子”。这话错了。作为一场之长,他的确重视抓大项目,着眼长远建设,但他也不放弃小项目,想着职工的当前利益。他常说:“别看这些小打小闹,搞好了同样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去年,他拿出一部钱兴办了一个小型都柿糖厂,每年为农场收入几千元。今年,他又安排人力,利用场内丰富的小径木资源,生产市场上紧铁的地板块。同时还计划拿出十万元扩建都柿酒厂。
为了尽快扭转农场的亏损局面,实现脱贫致富,在认识搞好产业结构调整,节约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同时,他主持改革了农场资金使用制度和物资管理制度。
在资金使用制度上,实行了“全年包干,一次核定,分块管理,按阶段限额拨款,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上半年,资金总支出比去年同期减少百分之十,保证了正常生产。
在物资使用管理上,针对过去物资管理使用制度不健全,损失浪费严重的情况,进一步制定,完善了物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了“根据需要,定额采购,统一管理,限额发放,交旧领新”的办法。由场物资科在各生产队统一设库,安排人员,一统到底,各生产队不得干预。在分配上实行计划管理,对各队和家庭农场所用的大宗物资按计划分配,其它物资,必须有单位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审批手续方能发放。对农机大部件,总成件,关键性配件和价值在500.00元以上的其它零配件,必须经场机务科审批才能领取。坚持交旧领新,不交旧件不发新件。同时,还建立油料管理使用制度,改革物资管使用制度,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减少了损失浪费,取得了显著成效。仅今年上半年,就节约油料和零件费用十八万多元。
龙门农场年年亏损。可是,从去年起月月不欠职工工资。王场长常常这样想: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责任感,是保持企业活力的景重要的源泉。只有关心职工群众的生活,正确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千方百计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为职工关心企业生产创造条件,企业翻身才有希望。因此,他在农场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法设法保证职工工资。那么,钱从那里出?一是组织人员清理、回收外欠款:二是积极处理库存产品;三是在保证生产前提下,压缩物资采购计划,减办资金支出;四是农闲时封车节油,全年定时供电;五是坚持一支笔批钱,严格工资审批,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六是认真控制生产资金的使用,坚持科学,合理预算,反复审检质量,避免损失浪费。从而挤出一部分资金,保证了职工工资。去年,不反当年贷款当年还清,而且还历史贷款二十八万元。现在,全场职工精神振奋、积极生产,决心以改革为动力,为农场翻身贡献力量。
干事业,舍得牺牲个人利益
王进喜场长是哈尔滨下乡青年。在产的培养教育下,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农场建设事业上,很少考虑个人的得失。他常说:“干事业,就要舍得牺牲个人利益”。
他的家庭负担特别重。父亲年过七旬,体质较弱;母亲患脑血栓后遗症,瘫痪在床;岳母有精神病,爱人患绒线癌子宫切除。象他这样条件,要求调回哈尔滨是完全有条件的。然而,他却很少向组织提起这些困难,而是为农垦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1984年,王进喜的爱人到哈市进修学习,家里就剩下他自己。为了不影响工作,白天他拼命工作,晚间料理家务,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就连吃饭的时间也抠得紧紧的。为了不因做饭而耽误过多的时间,他从哈市买回四箱挂面,一天三顿吃面条。由于营养不足,加之疲劳过度,他的身子一天比一天消瘦。看到这种情况,同志们都劝他休息几天,可他说啥也不干,硬是坚持工作着,有些亲友埋怨说:“你这样拼命图的啥?对付几年,想法回哈算了,何必在山沟里受这个罪”。可他却想:党叫我到这艰苦的地方来,是对我的极大信任,我怎能辜负组织的希望呢。就这样,王进喜场长没有退却,决心带领全场职工群众艰苦奋斗,靠科学和勤劳,改变龙门的贫困局面。看到王场长为农场建设拼命工作,职工们都赞扬说:他真象个八十年代的北大荒人。
1985年,他到哈市开会,回家看望老人。母亲拉着他的手,流着眼泪说:“孩子,你要求调回来吧!你爸老了,妈又瘫痪恐怕我们这两把老骨头没有几年熬头了。你们回来,咱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过几年。就是我和你爸死了也无怨了”。听着母亲的话,王进喜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是啊!那个做儿女的不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可是,他想到党培养自己多年,想到农场的事业,含着眼泪做母亲的思想工作,终于求得父母的谅解。
一次,有一位在哈市工作的老同学给他来信说:“如果你想回哈尔滨工作,我可以帮助你找一个理想的单位”。王场长回信婉言谢绝了。
最近,他的小女儿从哈市回来,对他说:“姥姥丢了,十几天没回家”。听到这个消息,他心里十分难受。可是却劝女儿说:“千万不要告诉你妈妈”。女儿似乎理解爸爸的心情,默默地点了点头。
一个人要干一番事业是很难的。象王进喜场长这样在困难的工作单位,沉重的家庭负担面前就更难了。然而,他却没有屈服和退却,而是发扬北大荒人勇于开拓的精神,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带领全场职工群众,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斗,使一个连年亏损的农场看到了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