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苦与甜

六、回忆录

苦与甜


                   刘会斌
  我是1958年调来龙门搞基建的。当时龙门农场与苏家店合并,是苏家店的一个附属单位。后来从苏家店分出后,又恢复了龙门农场,场部设在七分场。到1964年,迁来农场的人一天天增加,场子也一天天扩大。有几个分场已建起了点,盖起了一两幢土坯草房。我们大部分职工都没有将家属带来,原因就是没有住房。党委为便利于农场的发展、指挥、方便交通等需要,正规划开辟现在这个场地作为新建场部,基建任务大。加之,那时气温比现在低,冬天最低气温经常达到零下40℃,并且化冻期较现在晚,来霜期还早。一年就这么五个月能搞基建,时间紧。盖房所需的原材料诸如红砖、木材、钉子等都是靠自力更生,从不动用资金购买。
  我当时就是烧砖做坯子的。场子当时设有三个窑地,我们那口窑地有12个坯房,一个坯房五六人。每天的任务是1250块坯,全靠手工,包晒干包上架。说是这个数,可我们总是大大超出这个数。干起活来你追我赶,谁也不甘心落后。一有空余就打草帘子管砖坯,
  烧窑的燃料,我们也很少用煤,连车辆也用的少,都是靠人工到离窑地十来里路的三沟子去扛火烧林或断树头,一赶上下雪我们就用爬犁拉。早上我们2—3点钟就上班,有时晚上十来点还下不来,我们住地离窑地有14~15里,没有车辆接送,都是来回走。场长张君每天总要到砖场转悠几次。我们那时条件差,生活苦,就是身为农场场长的有好几个补钉。每天到各点去检查,所走的路算起来少说也有一百多里,哪有小车坐,都是靠步量。他来我们砖厂对坯的质量、数量的要求都是很严格的。一有时间就同我们一起做砖坯,经常弄得泥一身,水一身。我们的积极性很高,劲头也很足。
  我们那时每月工资只有30—40元,吃的是馒头,连菜都很难吃到?特别是冬天上山打柴,身上带的馒头冻的硬梆梆的,咬一口直掉渣,就这样,咬一口馒头,吞一口雪。即使这样,我们从没怨言。只有一个心眼:“多建新房,让大部分职工早日住上新房。每当一幢房子竣工,我们心里那个甜啦,就甭提了。现在这一排排红砖房子都是从那时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