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概  述
  龙门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境内,黑河地区中部,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龙门河畔。昔日,这里地广人稀,野兽出没,沼泽遍地,荆莽丛生,伴兴安千年松涛,素以富饶、神奇而闻名;如今,这里已是山青水秀,人稠地肥,林茂粮丰、各业兴旺的现代化国营农场。
  农场地域广阔,地缘边界全长101公里,场域总面积 384.42平方公里。场内西部、北部和东部森林茂密;中部和南部丘陵漫岗地较为平坦开阔,适于耕作;南部的引龙河,中部的龙门河,西部的固东河和北部的卧牛河纵贯全场,四条河沿岸,大片湿地,水草丰美,盛夏时节,芳草萋萋,构成天然牧场。瑞雪隆冬,沃野平畴,一片银白,好一派北国风光。
  农场地处北纬48°50′45″至49°02′16″,东经126°40′07″至 127°2′03″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因地势高,恰处小兴安岭主峰,平均海拔 428米,故气温较低,在垦区素有“四最”(海拔最高、积温最低、气候最冷、无霜期最短)之称,冬季寒冷,夏季温热,年平均气温-0.8℃,无霜期年均102天,全年平均日照时间2 500小时左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554.7毫米。有耕地19.8万亩,绿色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约有16类600余种,沙、石蕴藏丰富,黑北(黑河——北安)地方铁路和黑(河)大(连)202国道横穿场区,交通十分便畅。
                   一
  龙门农场是战功卓著的骑兵团长范万昌率领解放军于50年代中期筹建的一个劳改农场。然而这片土地的垦殖,却有着更为悠久而艰辛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商周时期,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及其后裔,曾在这一带群居,在漫长岁月中,辛勤劳动,繁衍生息。清康熙年间的1695年,从黑龙江、精奇里江迁来的达斡尔人落居此地。随后数百年来,由于各族间累有征战,长期角逐,时垦时辍。尽管历代封建王朝,也曾“招徕流民”垦殖,但皆因朝廷贪婪、腐朽,加之气候寒冷,交通不便,这里依然是茫茫大荒原,滔滔大林海。
  清宣统三年(1911)夏历一日,在龙门镇(今龙门农场所在地)设招垦局,拟放龙门镇等地三段毛荒。民国元年(1912)5月29日,龙门改治局兼招垦专员,局址在龙门镇。11月1日启用郑方,请销龙门招垦局钤记一颗。民国五年(1916)3月1日,龙门设治局升为龙门县。民国六年(1917)7月 14日,龙门县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故改称龙镇县。日伪时期,日寇出于殖民统治和掠夺资源的目的,既修建北安至黑河铁路,又进行武装移民,妄图长期侵占我国国土。后因失败告终。期间由于关内屡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尽管部分破产农民“讨荒”、“逃荒”、“闯关东”曾迁徙于此,但为数很少,因而这里依旧是满目山林、人迹罕见的荒凉景象。
  历史演进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建劳改农场,这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古老荒原才获得了新生。
  龙门农场从创建、发展到粗具规模,经历了曲折而艰辛的历程。广大解放军战士在传奇场长范万昌的带领下,既肩负着创建农场的任务,又担负着教育改造犯人的使命。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斗严寒,战酷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终于使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像一位沉睡千年的巨人被唤醒后矗立于荒原之上,为这片家园今后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南二月春来早,北方五月绿意迟。农场初建,拓荒者面临的是一切待兴的荒原。他们顶着料峭春寒,上山伐木,下山盖房。到后来人数增多,吃住条件差,他们就因陋就简,住地窨,啃干粮,喝泡子水,接着又投入到各项劳动中去:开荒、脱坯、盖房、挖沟、修路等等。他们在中国最北部的天空下,上演了一部人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的最宏大、最壮观的拓荒史诗剧!勤劳勇敢的龙门人在长期开发农场、建设农场的过程中,创造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龙门人精神。这就是“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开拓前进”。龙门人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不断地创造着农场的辉煌。即便在60年代初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他们仍然顶住压力,坚守岗位,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农场建设辛勤地劳动着,忘我地工作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农场建设逐渐走向复苏,到1985年初,恰逢农场建场30周年。30年的艰苦创业,已使农场发展成为粗具规模的中型机械化国营农场。拥有耕地14万亩;农牧生产单位12个,工商运建服各业10个;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1所,场直完全小学1所,连队小学10所;职工医院1所,连队卫生所 8个;总人口5 894人,职工2 437人;林路、沟渠形成网络,沙石公路48公里;有大中型拖拉机 136混合台,联合收割机68台,载重汽车34台;30年共生产粮豆1 301 940吨,商品率29%,创产值1 606万元;累计造林 11万亩。
  30年的梦想,30年的顽强拼搏,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还创造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荒精神和龙门人精神,然而更为可喜的是改革的春风,为农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为农场的再度创业、再度辉煌,构筑了坚实的腾飞平台。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龙门农场在全国和垦区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也不失时机地走上了改革之路。
  首先,农业改革。
  农场农业改革是从打破“大锅饭”开始的。1979年,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拨改贷、利改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包干管理新体制。这一改革,改变了农场过去“生产经营投资靠国家,盈利亏损一个样”的状况,宣告了端国家“铁饭碗”的历史结束了。这一时期,农场改革的重点是在分配形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上进行探索。在分配形式上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浮动工资、产量工资等办法,初步触动了传统的平均主义。在生产组织形式上,采取个人承包、家庭农场承包、机耕队或班组承包等办法,逐步划小核算单位,开始对生产经营者的责权利有所界定。这一改革对“铁饭碗”、“大锅饭”,虽有触动,但还没有打碎。
  经过三年的徘徊,到1983年农牧渔业部下发《关于在国营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意见》,垦区以兴办家庭农场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到1985年,全场有联户家庭农场31个,单户家庭农场310个,其他各类专业户 48个。从此,农场职工过去那种“生活靠工资,生产靠指挥”的历史结束了,开始向生产、经营和利益风险的主体转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它标志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层次上来,对彻底改变农场经营管理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其二,改革曾走“回头路”。
  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思想理论准备不足和经验的缺乏,1986年出现了一些反复。如联户家庭农场,由于农机产权不明晰,由原来“大锅饭”变为“小锅粥”。农机只用不修,标准作业水平下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致使农场垫支给家庭农场的近千万元生产、生活费无法收回。但农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采取的办法是土地、农机收回“归大堆”,改变家庭农场承包为生产队承包或机组承包,只在分配形式上做些改动,结果又回到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老路上来了。 有的家庭农场仍坚持自负盈亏,没有“归大堆”, 但为数很少。“归大堆”的结果是:“大锅饭”成分多了,职工对生产队的经营成败并不关心,仍然是“农场拿钱,职工种地,盈利归己,亏损挂账”的模式。这一模式延续了几年,其间虽有土地分块、统种、分管、分收、单户核算等措施,但没有实质性改变。
  其三,“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在兴办家庭农场过程中出现反复的情况说明,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吃惯“大锅饭”的农场职工来说,还需要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农场领导干部来说,也有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他们虽然认定了必须进行改革,但对于改革具体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明确的,在土地和农机承包形式上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是不彻底的,带有过渡性质,不是正式制度的一次性替换。1986年出现反复之后,改革的步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反复探索中继续前进。以后几年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走改革之路。同时,采取划小核算单位,凡是适宜家庭农场经营的项目,都包给家庭农场经营,使承包搞实搞细,核算到户,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生产、生活费由农场垫支向家庭农场全部自理过渡,促使家庭农场向投资、风险、受益的独立主体转变,为构建“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创造条件。1995年,在逐步实行两费自理的前提下,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农场,形成股份合作经营、家庭经营、租赁经营、专业化经营、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到1996年,农场 90%以上耕地都承包给家庭农场,农机设备也全部折价转让给家庭农场,共转让各类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146台,各种农机具490台套,当年农业生产投入资金全部由家庭农场自理,生活费自理率已达 100%。至此,全面实行“四到户”(土地、机具、核算、盈亏)、“两自理” (生活、生产费)的农业改革全部到位,“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确立。到2000年,家庭农场达到 837户,承包耕地14.1万亩,占全场耕地总数的95.8%。
  之后几年中,农场采取多种措施,如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建立土地使用权相对固定制度;出台优惠政策,推行土地适度规模,鼓励和扶持有机专业种植大户,提高规模效益,引导家庭农场向规范型方向发展;加强生产队服务管理职能建设,使之成为农场的派出机构;加强科技服务,实施点、线、面会计工程,确保各项新技术、新措施及时到位,提高农户科技种田水平,使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运行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提高。
  其四,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构建产业化发展格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并成为农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构建产业化发展格局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调整种植结构
  农场采取坚决措施,逐年减少麦豆种植面积,扩大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到200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79万亩,占全场播种面积的20.3%。同时,紧紧依托黑大202国道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路边经济,在沿路各队建立白瓜籽、西瓜、大葱、土豆等作物种植基地。到2000年,大豆、小麦、经济作物面积比例为6:2:2。
  优化品种结构
  农场加大优势品种的引进、培育力度,积极推广适合农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2000年,实现了优良品种覆盖率100%。
  调整农畜结构
  农场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羊、肉牛为辅的畜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粮食转化增值。使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农场出台了各项畜牧优惠政策,完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管理,保证畜牧业加快发展。到2000年,奶牛存栏660头,黄牛存栏1 000头,比改革前翻了3番,涌现了养牛、养羊、养猪、养鸡专业大户38个。
  工商运建服行业的改革
  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其他行业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1985年,农场有工、商、运、建、服等企业12家。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是单一的国有形式,集体、个体的形式很少。这些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是农场行政机关的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管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财务统收统支、产品统购统销、劳动力统配统包,分配上实行与农场行政人员一样的等级工资制,干多干少与工资无关,企业吃农场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导致企业缺乏活力,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使这些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向市场方向发展,1985年末,农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总局、管局有关精神,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革。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的。之后,经过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风险抵押、租赁经营、兼并、转让、拍卖等多种形式,到2000年,这些企业除食用菌厂外已全部转给个人经营。
  其他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农场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应改革。如: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职工医疗制度的改革;组织实施职工下岗再就业;支持并规范个体经济的发展;职工住房实行私有化和商品化;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并点(集中办学)改制,标准化建设,加强职教、幼教管理;农场机关多次精简和调整,由单纯行政管理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所有这些改革措施,对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革主要成果
  农场改革15年来所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观念上的更新
  改革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农场广大职工,在经过十几年改革实践之后,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抛弃了“铁饭碗”和“大锅饭”,轻装上阵,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这是一个相当突出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成就。因为,这是一种新旧转变,是对旧模式的诀别,是向新观念和新领域的进军,可以称得上是二次革命。
  2.改革的基本目标已经实现
  经过15年的不懈能力,“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确立并日臻完善。作为统一经营的农场,由行政管理型转为经营服务型;作为分散经营层次的家庭农场,实现了“四到户”、“两自理”,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向适度规模发展。
  3.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到2000年,粮豆总产1.8万吨,比1985年增长了259%;社会总产值4 886.1万元,比1985年增长了810%;国民生产总值3 619.7万元,比1988年增长了211%;年产牛奶1 190吨,比1986年增长了238%;农业机械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更新换代,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
  4.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到2000年,人均收入 3 118元,比改革前的1984年的261元增长了11倍;职工工资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改革前1984年,职工年人均工资697元,到2000年职工年人均工资11 153元,增长了16倍。全场11个农牧生产队,已有 8个队跨入小康队行列。
                     三
  农场东西最大长度为29公里,南北宽度为21.5公里。
  场部建在老龙门县旧址,距北安、五大连池市、孙吴县各 100公里,是三地所连接成三角形的中心地带。农场地域东与小兴安林场和兴安乡毗邻;南临襄河农场;西靠固东河和引龙河农场;北与五大连池市的种畜场和莲花乡接壤。2000年,全场生产队及场直共有18个单位,总户数1 993户,总人口6 573人,其中场部辖人口 2 331人。有汉、满、回、蒙古、高山、达斡尔等6个民族,汉族人为多,占总人口的98.7%,其他少数民族计68人。场部是全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办公区、商业区、教育区、工业区、修理区。除党政机关外尚有职工医院、初级中学、完全小学各 1所及农垦工商、交通、土地、公安、法庭等职能部门和工商运建服行业29个行政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人民邮政、人民保险公司在农场设有办事机构。
  15年来,由于农场的经济逐年增长,到2000年,粮豆年总产1.8万吨,社会总产值4 886.1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 505元。有耕地19.8万亩,林地15.67万亩,草原牧地 5.1万亩。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27台,联合收割机51台,各种汽车72台。龙门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场内的沙矿和石矿每年都有大量开采。
  农场碧水青山,土地肥沃,为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农作物有:大豆、小麦、油菜、甜菜、玉米、马铃薯、亚麻、白瓜籽等。树木类有:落叶松、白桦、黑桦、榆、柳、柞、黄波萝、水曲柳、椴树等。野菜有:蕨菜、黄花菜等。野果类有:都柿、黑豆果、刺霉果、山丁子等。食用菌类有:蘑菇、黑木耳、猴头等。中草药有:党参、黄芩、桔梗、狼毒、车前子等。主要野生动物有:黑熊、马鹿、野猪、狍子、狼、狐狸等。野禽有:飞龙、大雁、野鸡、野鸭、鹌鹑、鸽子、串鸡等。鱼类有:鲫鱼、鲤鱼、鲇鱼、狗鱼、花鲢、白鲢等。
  特别是蘑菇、木耳、蕨菜、黄花菜不但是飞出深山落京城,更是漂洋过海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在赚回大把钞票的同时,也为咱北大荒、黑土地扬了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场的文教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教育经过15年的不断改革,实现了集中办学和改制;建成了标准化全日制完全小学和完全中学;在校生达1 200人,拥有 24个教学班。教育设施齐全、有现代化的理化、生物及小学自然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同时,中小学各个班级都安装了闭路电视,电化教育、大屏幕、多媒体教育,正一步步地走来,它必将带动全新的教学理念,为龙门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15年来,农场职工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能力的综合性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一级甲等医院和省级爱婴医院,到2000年底,有职工60人,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53人,其中中级职称15人,初级38人。并已形成了以职工医院为中心,全场设立11个卫生所,真正实现了卫生防疫网络化。
  随着农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从1986年至2000年15年间,农场小城镇建设投资 2 000.1万元,建设了具有多种用途的综合大楼,建筑面积累计 17 417.35平方米,包括机关食堂、居民住宅、邮电银行、计财土地、学校医院等共10栋楼房。
  宽敞的楼房,整洁的路面,一排排耀眼的路灯,使矗立于龙门河畔的农场,颇有几分都市里才有的那种气息和神韵。可谓已“露出了城市的一角”,的确让人流连忘返。
  农场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场区境内有一处火车站和一处客运站,黑河至北安的地方铁路贯通全场,黑河到大连的 202国道从场内穿过,客运站每天从龙门至北安往返一次。有线电视除六队、十队外已基本覆盖全场,全场有线用户达860户,可收视有线电视节目 30套;农场已建成自动程控交换通信网,实现模拟数控全球通讯。截止 2000年末,全场个人电话用户达512户(部),平均每5户就有一部电话,拥有传真机 10部,有10户个人家购买电脑上网,电信网络时代真正到了农场。
  15年来,龙门农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则,政治、经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龙门农场党委、龙门农场先后多次被北安管理局、北安分局、农垦总局党委、农垦总局、中共黑河市委、五大连池市授予先进党委、文明场、文明单位、先进企业、一级信用企业、财税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四
  龙门农场经过45年的艰苦创业和开发建设,特别是近15年的改革实践,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积累了丰富的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上农场独具的地理、环境、资源和科技优势,已经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勤劳勇敢的龙门人一路走来。当第一批拓荒者在白桦林里点燃第一缕炊烟,开垦出第一方黑土,播下第一粒种子,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也植根于脚下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多年来,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哺育了第二代、第三代北大荒的龙门人。踏着父辈足迹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第三代龙门人,不辜负老一代拓荒者的期望,他们继承父辈未竟的事业,用百倍的努力回报养育他们的黑土地,并在新事业的开拓中继承和发展龙门人精神。
  2000年,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农垦小城镇基本形成。
  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农场已经描绘出21世纪头 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依托,“一调二扩三巩固四提高”即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优质粮基地及经济作物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扩大食用菌发展规模;巩固农业、畜牧业和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巩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巩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提高优质粮单产总产,提高农场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生产、生活两费自理率,提高职工收入水平。
  实现目标是“111234”即国民生产总值1亿元,企业利润1 000万,肉牛达 1 000头,粮豆总产2万吨,鲜菇产量3 000吨,人均收入4 800元,从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们相信,具有“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开拓前进”的龙门人,将与时俱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开创龙门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