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农业自然灾害

第九节 农业自然灾害



                 第九节 农业自然灾害
  由于龙门农场处在东北部边疆,位于小兴安领南麓,海拔 447米,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是热量资源比较少的地区之一,因此有效积温少,无霜期短,地域温差不同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上森林采伐过量,荒原的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生态失衡,加上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薄弱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农业灾害频繁发生。1986年以后,在农场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广大职工群众坚持不懈地进行防灾抗灾斗争,加上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不断建设和完善,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了一个较稳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但自然界本身的灾害仍无法避免。根据十五年来统计,平均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都达两种以上,给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 000多万元。
  农场农业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大风、冰雹、虫害等六种灾害及其他一般性灾害。
  一、干旱灾害
  长时间少雨或无雨,特别是春、夏连续高温少雨,造成农田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种子不能发芽,幼苗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农作物开花、孕穗、结实,甚至植物枯黄干死,造成减产或绝产。
  1995年5月至6月,龙门农场发生旱灾。5至6月份降雨62.5毫米,较历年同期的 140.7毫米减少78.2毫米,较上年同期193.8毫米减少131.3毫米,特别是5至6月的上中旬近56天的时间,降雨仅达40.2毫米,使土壤呈现严重干旱,地表干枯,严重地段土壤裂缝宽达3~5公分,深达30~50公分。致使3 526公顷小麦全部受灾,减少经济收入 447.5万元;4 750公顷大豆全部受灾减产,减少经济收入563.6万元;1 120公顷油菜受灾,减少经济收入 157.4万元。三大作物累计减少收入1 168.5万元,造成农场亏损,土地承包者亏损挂账。
  2000年5月至6月23日,龙门农场连续 36天无降雨,遭受旱灾。300公顷小麦受灾减产,减少经济收入319.04万元;4 734公顷大豆受灾减产,减少经济收入 484.6万元;1 800公顷油菜受灾减产,减少经济收入219.5万元,三大作物累计损失1 051.93万元。
  二、霜冻灾害
  春季5月整月或6月上旬,气温下降,晚霜(终霜)延后,冻死冻坏农作物幼苗,造成苗缺、苗弱。秋季在 9月中下旬出现早霜(初霜),使作物尚未成熟就遭受霜冻,造成减产。此外,还有低温冷害,对大豆、油菜等喜温作物的产量有明显影响,人们之为“哑巴灾”,对农场这种高纬度农业区的农业年成威胁较大。
  1993年5月23日,龙门农场遭受冻灾。5月23日零点至五点气温突然降至零下 3.4℃,地温降至零下2.6℃,这次降温来势猛,持续时间长达5个小时左右,使农场早播油菜已出土的幼苗(二片叶)遭受了严重的冻害,北部分场五队、六队、七队、八队、十队等五个生产队特别严重,全场受灾面积达13 200亩,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1999年春季播种时,龙门农场由于遭受低温袭击造成白沙克芸豆烂种,因播种后持续低温(长达8天),导致芸豆种子发褐腐烂、缺苗严重,烂种五成以上的面积 78公顷,5~8成以上的27公顷,8成以上毁种的51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1万元。
  1999年6月30日夜,龙门农场遭受冻灾。当夜地面最低温度零下 2.5℃,持续2小时,导致385公顷油菜幼苗遭受严重冻灾,经济损失达128万元。
  三、洪涝灾害
  1993年6月15日开始,农场连续降雨84.7毫米,使龙门农场遭受到从未有过的洪涝灾害。小麦成灾面积达1 240公顷,减产在五成以上,经济损失达89.18万元;大豆 2 950公顷全部受灾,经济损失396.18万元;油菜绝产733公顷,经济损失达 519.67万元,三大作物累计损失达1 005.03万元。
  1994年7月上旬,农场雨量比较大,达112.3毫米,中旬雨量适中,降雨44.9毫米,下旬雨水大达207.3毫米,其中25日降雨55.4毫米,28日降雨128.8毫米。月总降雨量 364.5毫米,为历年7月份降雨量147毫米的2.5倍,是上年7月份降雨量100.9毫米的3.6倍。特别28日降雨是从早晨两点时开始,到下午两点,12小时降雨 128.8毫米,是农场建场以来从未有过的雨量。最大又急的一次是暴风雨,时间短,降雨急,加之雷电风雨交加,水势似山洪暴发一样,致使龙门农场遭受到有史以来的最大洪涝灾害。位于一队和龙头山之间的龙门水库决堤后全部被冲毁,道路多处冲断,桥梁冲垮,房屋倒塌, 农田被淹。1 120公顷油菜全部倒伏,造成经济损失达201.6万元;小麦3 526公顷全部受灾,经济损失达361.1万元;大豆4 750公顷全部受灾,经济损失达347.3万元,三大作物累计损失850万元。
  1998年4月9日至5月1日,农场平均降雨量82.3毫米,是建场以来少有的春涝灾害。致使全场垄沟冲刷严重,桥涵6处被毁,3 588公顷农田遭受粉籽、浸泡死苗。三大作物累计损失115.86万元。
  四、冰雹灾害
  龙门农场从1986~2000年15年间,冰雹灾害时有发生,成为农场的主要自然灾害。冰雹灾害多在夏秋季节发生,常伴有大风,来得突然,猝不及防,危害严重。
  1986年7月 7日下午一点多钟,七队遭受一场罕见的冰雹袭击,4 500亩农田受灾,冰雹持续下了近半个小时,最大的雹粒有家鸡蛋黄大,小的像大豆粒,冰雹积厚达15公分,累计受灾损失15万元。
  1990年6月2日,五队、八队、十队遭受大冰雹袭击,降雹时间持续50分钟,最大冰雹有乒乓球大,全场累计受灾面积11 550亩,直接经济损失47.13万元。
  1991年7月1日,五队、六队、七队、八队部分地块遭受罕见的冰雹和暴风灾害。冰雹直径达3厘米,降雹时间持续7分钟,降雨量达49毫米,累计受灾面积14475亩,经济损失84.42万元。
  1992年9月17日,十队、九队、十一队和良种站遭受冰雹灾害,降雹15分钟,冰雹直径1~1.5毫米,造成这四个队390公顷油菜减产90%以上,几乎绝产,直接经济损失61.0740万元。
  1993年6月12日,四队、五队、六队、八队、九队、十队遭受冰雹袭击,降雹 3~5分钟,冰雹直径1.5毫米,造成1 695垧农田全部受灾,其中大豆受灾面积744垧,经济损失 130.34万元;油菜受灾面积951垧,经济损失134.99万元,累计经济损失26533万元。
  1998年6月24日,农场遭到冰雹袭击,冰雹直径 3.5~4毫米,降雹时间 8~10分钟,致使3 588公顷农田受灾,累计经济损失740万元。
  1999年6月7日,五队、六队、八队遭受冰雹袭击,雹径0.5毫米,降雹时间5分钟,地面冰雹堆积厚度达3公分。全场共有473公顷大豆遭此雹灾,经济损失123.1万元。
  同年,8月25日下午13点30分,农场遭受冰雹袭击,降雹直径1~1.5毫米,降雹时间8~12分钟,致使全场452公顷已割晒12天的油菜遭受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64.91万元。
  五、病虫灾害
  2000年 6月,由于农场持续干旱,致使油菜跳甲病虫害爆发,造成全场油菜大面积严重减产,直接经济损失146.8万元。
  六、大风灾害
  龙门农场风灾一般是春夏季多于秋季。
  1980年十二队遭受龙卷风袭击,房屋被刮倒塌,造成一人死亡。 十吨重的油罐被刮走500米远。同年,三队遭受龙卷风,一台联合收割机被刮翻,风过之处,损失严重。
  七、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一种灾害为主,多种灾害并发。农场近十五年来的资料显示,如夏季多日无雨或少雨、发生干旱,常有大风和虫害出现;夏秋季连续降雨或降暴雨,常有大风冰雹出现。
  (二)突然降临,来势迅猛。全场突出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暴雨、龙卷风、冰雹和霜冻等。这些灾害都是突然发生,猝不及防,来势迅猛,危害严重。虽然灾害多在局部地方发生,短时间即可过去,但危害较大,且损失严重。
  (三)周期出现,交替发生。农场的干旱、洪涝及冰雹灾害,在多年间短期内,常有交替出现的情况。如:1991年、1992年、1993年连续三年遭雹灾;1993年、1994年又连续两年涝灾。
  (四)季节发生,局部出现。龙门农场素有“春旱、夏涝、秋早霜”之说,实际情况是:干旱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4、5、6月),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秋两季(7、8、9月),霜冻灾害常在春(5月下旬、6月上旬)、秋(9月)两季出现。病虫害多在夏季发生。
  八、自然灾害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所决定:龙门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地区中部的五大连池市境内,小兴安岭南麓的低山漫岗的丘陵地段。海拔447米,地理坐标为北纬 48°50′45″至49°02′16″之间,东经126°40′07″至127°02′03″。东西长29公里,南北长21.5公里,土地黑土层薄,渗水能力差,导致无雨即旱,雨大易发生洪涝灾害。土地中,低洼地多、气候低易发生霜冻灾害。
  (二)气候条件影响:由于农场所处的位置,决定它有效积温少、无霜期短,仅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临界边缘。每年春季风多雨少,土壤水分蒸发快,易发生干旱。而夏秋季多雨,雨量集中,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 60%以上,易形成农田积水,土壤水分饱和,发生内涝灾害,如遇到低温多雨年份,又易出现早霜灾害。特别是大气环流变化与自然灾害发生有一定联系。每当太阳黑子活动增强,作用于大气环流时,使南方暖湿空气向北推进,形成北方降雨多,出现丰水期,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当太阳黑子活动减弱时,暖湿空气向北移动受阻,降雨过程减少,出现枯水期,易发生干旱灾害。加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每隔一至两年就发生一回,致使各种灾害不断。
  (三)人类不科学的开发行为:1.森林大面积过量采伐,森林覆被率减少。2.荒原不合理开垦,植被遭破坏。由于人为的这种无限制的过度开垦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极易发生洪涝、干旱、暴风等灾害。
  (四)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治涝工程不配套,排涝能力差,农场虽然建设了较完善的农田防护林及农田排水沟,但治涝标准低,没有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一遇多雨年份就内涝成灾。蓄水工程少,抗旱能力弱,农场仅在一队有一座水库,面积也就45亩左右,库容仅 104万立方米,在1994年遭遇洪灾被冲毁。因此,每逢干旱枯水期水源不足,难保抗旱需要,而逢多雨丰水期,大量的水资源又白白流走,无力蓄积利用。
  (五)耕作栽培制度不合理:农场近年来高产高植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增加,随之重茬迎茬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特别是大豆等作物重茬迎茬面积居高不下,加之种植品种单一等因素,造成某些病虫害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