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少先队工作
第三节 少先队工作
第三节 少先队工作
一、少先队组织
1986年以来,农场的少先队组织比较健全,设一个大队部、16个中队,其中生产队小学中队10个,场直小学6个,但因比较分散,组织大型活动比较困难。
1993年农场集中办学后,少先队组织得到了壮大,设一个大队部、13个中队、52个小队。大队部设辅导员1人,大队委员 7人。中队设辅导员13人,每个中队设中队委7人。校外辅导员2人。
二、少先队活动
农场的少先队工作在农场团委的领导下,坚持开展以 “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 以革命理想、革命传统、共产主义及道德品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并开展“雏鹰行动”、“手拉手”献爱心等有形活动。涌现出“北大荒十佳少年”安鸽、省级“赖宁式好少年”郭广琴等先进人物。
1987年3月,龙门农场场直小学成立一支少年护林防火宣传队,有400多名队员,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护林防火宣传。
1992年 1月,少年护宣队队长安鸽同学,被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绿化委员会等四部门评为“全国绿化宣传三等奖”,这是黑龙江垦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
同年4月,农场中心小学六年一班学生李春海,荣获 《小学生》杂志社等单位颁发的奥林匹克徽记设计奖。
7月18日,农场首次派营员参加首届黑龙江垦区中小学夏令营,6名同学参加:郭广琴、高敏、王作英、苏惠、邹春风和朱加顺。
1993年4月27日,农场小学被授予全国小学生语文知识竞赛“优胜单位奖”。
7月,小学教师李秀珍被评为总局优秀辅导员, 并参加了垦区在北戴河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夏令营。
1994年4月1日,农场中学初一女学生郭广琴被共青团北安局团委授予“十佳少年”,被共青团省委及少工委授予“赖宁式好少年”的荣誉称号。
同年6月,农场中学初三.一班女学生安鸽荣获总局“北大荒十佳少年”称号。
1995年5月30日,黄黎黎同学被评为北安局“十佳少年”。
8月8日,小学辅导员于曼丽、赵萍,带黄黎黎等6名小学生到哈尔滨参加总局夏令营。
1996年农场小学的“雏鹰广播站”正式开播。
1997年,龙门小学“小燕子”文艺队正式成立,由二十几个小学生组成。
1999年,龙门小学“小燕子”文艺队在分局举办的文艺汇演中,获得了第二名。
三、大荒有意育蓓蕾, 黑土有情好少年(德育事迹选载)
少年护林防火宣传队
北方四月,春意盎然。
在龙门农场的街道上、居民区里,来往穿梭着一队队身穿整齐衣装的中小学生,他们中间有手举少先队旗的,有手拿话筒的……
“爷爷奶奶们、叔叔阿姨们:龙门农场中心学校‘少年护林防火宣传队’,现在向您宣传有关护林防火知识……”小队员开始了宣传。
“禁止野外吸烟弄火!”
“防火期间四级以上大风,不准居民烧火做饭!”
“不准盗伐和毁坏树木!”
“保护树木人人有责!”
这支“宣传队”成立于1987年3月,有400多名队员,分为12个分队。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他们在场区及直属单位大张旗鼓地进行护林防火宣传,少先队还把星期五下午的队日活动定为“宣传日”,这个农场曾被评为省级护林防火先进单位;今年年初,少先队员安鸽同学还被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国家绿化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等四部门评为“全国绿化宣传三等奖”。
(选自1992年4月9日《北安农垦报》一版 作者:杨海良)
山里娃游佳市
7月18日下午,龙门河火车站前人头攒动,欢声笑语……
只见一名女教师领队,六名小学生身穿节日般的盛装,胸前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在人们的欢送下,依次登上了即将南去的列车……
这就是龙门农场中心小学,首次派出的六名营员参加由省农场总局团委、总局教育处及总局劳动服务公司旅游社共同组办的首届中小学生夏令营。
在欢送的人群中,笔者采访了场教委主任、副场长杨岫岩,杨副场长说,我们有两个愿望:一是想通过夏令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二是近两年垦区有令人惊喜的发展,通过夏令营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垦区的巨大变化,以使他们更加热爱农场,刻苦学习。
农场中心小学副校长杨青走过来说,这六名营员是:郭广琴、高敏、王作英、苏惠、邹春风、朱加顺。他们都是思想品德好、学习优秀的学生。郭广琴同学,她三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同学朱加红,多次被评为场级、管局级“十佳少先队员”;朱加顺同学是总局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奖的学生,其他四名营员分别是场级三好学生及优秀少先队员。
五点零三分,火车徐徐驶出了龙门站。
(选自1992年8月6日《北安农垦报》一版 作者:杨海良)
赖宁式的好少年郭广琴
提起郭广琴,龙门人都知晓。她不足 1米50高,很瘦弱。就这么文文静静的小女孩,连续六年帮助残疾同学的事迹感动着千万人的心。
郭广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的宠儿, 9岁时从七队到场部上二年级。班上有一位残疾同学朱加红,走路用手扶着腿才能挪步。同学们嫌她碍事不愿与她同桌,而郭广琴却主动让老师把她调到自己的座位旁。从此瘦小的郭广琴挑起了照顾朱加红的担子,成为她的“保护神”。
对于一个不足10岁的孩子能独立照顾自己的住宿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可小广琴吃力地驮负两个人的重担。她每天早早的起来,叠被、打水、打饭、洗碗,样样都做两个人的事,上学时她要比别的同学提前10分钟,用削瘦的肩膀背两个书包搀扶加红一步一步向教室移动。为减少麻烦,她还特意买了一个大书包,把两个人的学习用品都装在里面,十几斤重的大书包把肩膀勒红了,由于天长日久保持一个姿式不变,她的左肩往下歪。
有一次朱加红高烧不退,恰巧正赶上周五放大假,广琴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当她看到加红那烧得灼热的脸和干裂的唇,手里的东西缓缓放下,眼泪刷的流淌下来,心里说:“爸妈,原谅女儿又让你们在路口白等了,我不能丢下加红不管哪!”空荡的宿舍留下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食堂不做饭,水房不烧水,怎么办?广琴就跑到机关食堂和大人们一起排队买饭,翘起脚尖也够不着卖饭口,滚热的米粥烫伤了她的小手。当她请求叔叔阿姨给点开水照顾高烧中的同学时,在场的人无不感动的流了泪。就这样加红在广琴的精心照顾下,慢慢好起来。
从小学到初中,六个春秋的风风雨雨,广琴用瘦弱的身体为加红挡风雨,遮严寒,用她那火热的心温暖加红孤苦的心。寒来暑往,2000多个日子,广琴与加红形影不离,好似一对连体姐妹,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她俩搀扶的身影和相伴的足迹。
几年来郭广琴被学校、管局授予优秀少先队员、学雷锋标兵、十佳少年等多种荣誉称号,1993年又被共青团省委授予“赖宁式好少年”光荣称号。
(选自1994年12月1日《北安农垦报》四版 作者:邵淑艳 杨海良)
校园里的故事
——龙门农场中小学素质教育散记
在祖国边陲的小兴安岭脚下,在天高地远的北大荒,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而是被“让孩子们全面发展”的园丁们演绎成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金鲤鱼”跃龙门
1999年5月 13日,长江日报社《少年文学周刊》载文:“龙门,美丽而神奇的名字。龙门中学‘金鲤鱼文学社’以发展校园文学、营造青少年精神家园,推动素质教育为宗旨。现有社员60人,其中23人在全国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社员何晓飞、兰仁明等同学的多篇作品在《黑河日报》等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消息传到龙门中学,师生群情振奋,校园沸腾了。校园文化阵地之一的“金鲤鱼文学社”倍受青睐,磁石般引来众多文学爱好者,他们带着记者、诗人、作家的梦想,积极参与进来。于是,集征文、笔会、采访、采风、联谊等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沙龙,在校园里画卷般展开。一篇篇稚嫩真情的稿件飞出校园,飞向报社、电台,飞进广播。社员也很快发展到80多人。他们的名字和作品陆续出现在《少年文学报》、《佳木斯日报》、《农垦日报》……
当笔者采访到“金鲤鱼文学社”负责人时,他自信地说,海阔凭鱼跃,这些“金鲤鱼”在校园文学的领地里“追逐”、“腾跃”,一定会演绎出一则更为动人的“金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故事二:“雏鹰”展翅
1998年9月3日《黑河日报》载文《我爱雏鹰》中这样描述:“‘雏鹰’广播站刚成立时,几位语文老师通过朗读比赛,在全校选出了三名同学当播音员,教他们怎样播音和编制节目,还指导同学们怎样写稿。号召我们积极参与,踊跃投稿,来争当小记者和小作家。于是同学们各显身手,有的写消息通讯,有的写诗歌散文,有同学居然还写起了小说。三年三班写字漂亮的于海利同学自愿当起了‘手抄工’为大家抄稿子。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起来……”。
在“雏鹰”广播室笔者见到了小站长, 他兴奋地介绍说:我们雏鹰已开播三年了, 播音1 500多次了。同学们写稿的经验丰富多了。“雏鹰”的节目也越来越多,越办越好了。有“文学天地”、“习作选播”、“校园快讯”等,这些节目都深受同学们的喜爱。特别是刚刚增设的“点歌台”成了沟通和增进师生、同学之间感情和友谊的桥梁。“雏鹰”已飞进了每位同学的心里,真的成了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了。
故事三:“乳燕”凌空
1999年9月 30日,国庆五十周年前夕。晚饭一过龙门农场所有家庭都早早围坐在电视机前,凝神等待农场电视台转播的“小燕子”文艺队“庆十一文艺汇演”实况。
7点30分,在小主持人清脆宏亮的祝福中,“小燕子”们开演了:欢快的开场戏 《门字令》立刻把人们带入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之中;接下来的《黄河古谣》让小演员们舞得豪放淋漓,潇潇洒洒;一首《春天的故事》给人以美好的希望与无边的畅想……
音乐、舞蹈、歌曲,一幕幕精彩动人的连台好戏,让屏幕前的父老乡亲们兴奋得泪眼模糊。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这些土生土长的北大荒孩子也上了电视,而且又这么美丽、漂亮,演的比都市里的孩子还精彩动人。他们更不知道就是这支“小燕子”文艺队,在前一天北安分局举办的文艺演出中,拿了个第二名。《黄河古谣》、《门字令》等七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陈小雨等五名小演员被评为优秀演员,九岁的王洋被评为全局唯一的“最佳节目主持人”……
在金风送爽的龙门小学校园里,笔者向“小燕子”文艺队创建者、小学音乐教师胡燕采访到如下情况:“小燕子”文艺队成立二年,由中小学生二十几人组成。但个个“身怀绝技”,各有各的“拿手好戏”。小乐队更是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每次演出都倾倒一片。两年来,大都在场内“庆元旦”、“教师节”等活动中唱主角,但没有想到的是在全局汇演中也能一鸣惊人。“小燕子”羽翼已渐丰满,他们正凌空展翅向着多彩的明天飞去。
(选自1999年12月15日《北安农垦报》三版 作者:章忠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