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地开发利用
第三篇 经济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土地开发利用
农场位于小兴岭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西面是五大连池火山群的莫拉固山、焦得布山和小兴岭余脉的齐凤山、北部和东部是天然林复盖率较高的大、小黑林子及朝阳山。大小黑林子延伸到农场中部偏北处,自东而西横贯其间,将农场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分成两个自然区。场区南部引龙河,东西流向,经二十队、三队、龙河队、一队注入讷莫尔河。另外还有六条季节性河流,即大、小固东河;大、小固西河、小边河,卧牛河。南北走向
“四固”河流经以南各队注入引龙河。小边河东西走向流经十三队、十二队。十一队进入尾山、五大连池境内。卧牛河东西走向流经十六队、十七队注入大卧牛河。全场总地势西北及东部较高,中部和南部较低且平缓,整体呈自北向南倾斜。全部土地分布在三面低山环抱、一面依山傍水的丘陵漫岗上。
地貌类型主要分为低山丘陵、山前漫岗及低平地,低山丘陵面积较大占48.2%,山前漫岗约占34.6%,低平地约占17.2%。
低山丘陵和山前漫岗地的主要特点是一沟一岗,岗顶平缓,坡面长,面积大。一个岗一般都在5,000亩以上,已垦耕地一般在1——几千亩,适宜机械化作业。坡度一般在 1——1.5度之间,其中3——5度占26.8%,1.5——3度占73.2%,低山丘陵地自然植被以片状、带状阔叶次生林为主,山前漫岗以散生阔叶次生林、灌木丛及榛柴,五花草为主,低平地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绝大部分为塔头低湿地,植被为各种苔草和小叶樟。
全场的土壤类型主要是黑土类、草甸土类棕壤类和沼泽土类。黑土类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2%,草甸土类约占23.6%,棕壤土类约占19.2%,沼泽土类约占7%。现有耕地中黑土类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4.8%,面积最大。草甸土次之,约占25.2%,棕壤土占16.8 %,沼泽土最少,占3.2%。
黑土、草甸土是本场一类土壤,其特点是黑土层深厚,一般在20——50公分,土壤疏松湿润,腐殖质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水、肥,气,热四性协调。黑土主要分布在岗坡中部,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岗被坡的下部或低平地,棕壤土主要分布在丘陵漫岗的顶部,黑土层一般在16——22公分,黑土层薄,潜在肥力差,易旱。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低平地或岗坡之间的沟谷中,黑土层较厚,但质地粘重、冷浆、排水、不良、易涝。
上述土类均适宜小麦、大豆、油菜、甜菜等作物的生长发育。
全场土地资源总面积为79.5万亩,现已开发利用443,295亩。土地利用系数为55.8%。其中农用地318,870亩,占40.1%。在农用地中,一等池94,680亩,二等地155,800亩,三等地59,520亩,四等地8,870亩,林业用地71,786亩;占9%;其他用地8,952亩;占1.1%。
目前尚有荒源384,305亩,其中宜垦荒地220,825亩,宜林荒山荒地25,907亩,宜牧草地137,503亩。
全场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地貌无大差异,土地资源十分丰富,这是农场一大优势。
农场始建,至今已有30年历史,已垦耕地30余万亩,是北安农管局较大型谷物农场之一,30年来在各级组织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艰苦奋斗下,农场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万亩土地、30万亩耕地、2,350万元固定资产,每年可给国家生产近2—3万吨粮豆。
全场农业生产自始至终贯彻“以粮为纲”的这一原则,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大豆。30年来垦盈面积已达318,870亩,累计种植面积5,259,415亩,累计生产粮豆36.6万吨,年平均种植面积175,313.8亩,年平均生产粮豆12.2万吨,30年平均单产 139斤,粮豆播种面积最少、单产总产最低的是建场初期的1956,57两年。单产达180斤年份只有1959年、1983、1985年三年。单产总产最高年份是1983年,较高年份有;1979、1980 1982、1983、1984、1985年,共6年(详见表)。
为了便于表述,把三十年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一五计划期间(1956—1960年);第二阶段即二五计划期间(1961—1965年);第三阶段即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0年);第四阶段即四五计划期间(1971—1975年);第五阶段即五五计划期间(1976—1980年);第六阶段即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6—1960年),粮豆累计播种面积为327、427亩,年平均为 65,485,4亩,累计生产粮豆18,345吨;年平均生产粮豆为3,669吨,平均单产112斤。其中:今麦累计播种面积为125,780亩,年平均25,156亩,累计生产小麦10,079吨,年平均2,519.8吨,平均亩产160.1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83,875亩,年平均16,775亩,累计生产大豆3,598吨,年平均719.6吨,平均单产85.3斤。一五期间粮食单产最低年出现在1956年;平均亩产21斤,最高年出现在1959年,平均亩产180斤。小麦单产最低年为1957年,亩产78斤最高年为1958年,亩产155斤。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61一]965年)粮豆累计播种面积360,391亩,年平均72,078.2亩累计生产粮豆19,699吨,年平均生产粮豆3939.8吨,平均单产为110.2斤。其中:小麦累计播种面积为171,383亩,年平均为34,276.6亩,累计生产小麦9,656吨,年平均生产小麦1,931.2吨,平均单产为112.7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106,792亩,年平均21,358.4亩,累计生产大豆 6,008吨,年平均生产大豆1,201.6吨,平均单产112.5斤。二五期间粮豆单产最低年出现在 1961年,平均亩产64斤;最高年为1964年,平均亩产141斤。小麦单产最低年为61斤,亩产49斤;最高年为1964年,平均191斤,大豆单产最低年为61年,平均亩产95斤,最高年为1963年,平均128斤。
三五计划期间 (1966—1970年)粮豆累计播种面积930.386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 106,077.2亩,累计生产粮豆60,702吨,年平均生产粮豆为12,140.4吨,五年平均粮豆亩产 129.4斤。其中,小麦累计播种面积为518,575亩,年平均为1,037.5亩,累计生产小麦 38,536.5吨,年平均生产小麦7,707.3吨,平均单产148.6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为221,597亩,年平均为44,319.4亩,累计生产大豆10,544.5吨,年平均生产大豆2,108.9吨,平均单产 95.2斤。三五期间粮豆单产最低年为1969年,平均亩产为74斤,最高年为1968年,平均亩产 170斤;小麦181斤,大豆单产最低年为1969年,亩产为97斤,最高年为1968年,平均亩产单产最低年为1969年,平均亩产为57斤,最高年为1968年,平均亩产为133.8斤。
四五计划期间(1971—1975年)粮豆累计播种面积100,716亩,年平均为20,1432亩,累计生产粮豆56,897.5吨,年平均生产粮豆11,361.5吨,平均单产112.8斤,其中,小麦累计播种面积583,746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116,749.2亩,累计生产小麦41,344.5吨.平均年生产小麦8,268.9吨,平均单产141.7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263,932亩,年平均为52,786.4亩。累计生产大豆9,335.5吨,年平均生产大豆1,867.1吨,平均单产70.7斤。四五期间粮豆单产最低年为1973年,平均亩产44斤,最高年为1975年,平均亩产153斤;小麦单产最低年为 1973年,平均亩产31斤,最高年为1974年,平均亩产188斤;大豆单产最低为1972年,亩产 13斤,最高年为1975年,亩产104斤。
五五期间(1976—1980年)粮豆累计播种面积为1,270,010亩,年平均为254,002亩,累计生产粮豆96,153吨,年平均生产粮豆19,230.6吨,平均亩产151.4斤。其中,小麦累计播种面积为860,984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172,196.8亩,累计生产小麦82,230.5吨,年平均生产小麦16,446.1吨,平均单产191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328,050亩,年平均播种面积65,610亩累计生产大豆11,152吨,年平均生产大豆2,230.4吨,平均单产68斤。五五期间粮豆生产最低年为1977年,亩产138斤,最高年为1979年,亩产166.3斤,小麦单产最低年为1980年,亩产162.2斤,最高年为1976、1978两年,亩产218斤,大豆单产最低年为1976年,亩产40斤,最高年为1980年,亩产126.1斤。
六五期间(1981——1985年)粮豆累计播种面积为1,364,041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 272,808.2亩,累计生产粮豆113,812吨,年平均生产粮豆为22,762.4吨,平均单产166.9斤。其中小麦累计播种面积920,025亩,年平均播种面积184,005亩,累计生产小麦85,607.5吨,年平均生产小麦17,121.5吨,五年平均亩产为186.1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410,796亩,年平均82,159.9亩,累计生产大豆25,356吨,年平均生产大豆5,071.2吨,五年平均单产123.5斤。六五期间粮豆单产最低年为1981年,亩产127.8斤,最高年为1985年,亩产188斤;小麦单产最低年为1981年,亩产82斤,最高年为1984年,亩产159、1斤。
建场以来,本场体制和隶属关系曾发生多次变化。仅以劳动对象发生重大变化为阶段划分,农场的农业发展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造时期、文革时期和三中全会以后时期。
劳改进场期间(1955—1969年),耕地由建场当年的7.32垧,扩大到209,413亩,平均每年增长10,818.6亩;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1965年比上一年增长了87,924亩,播种面积由52,500亩,扩大到204,813亩,平均每年增长12,692.8亩,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1966年,当年比—上一年增长85,409亩。十四年累计播种为13,24040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101,849.2亩;粮豆累计播种面积为1239,795亩,占耕地面积的93.6%,年平均粮豆播种面积为 95,368.9亩,累计生产粮豆80,120吨,年平均生产粮豆6,163吨,平均单产129斤;粮豆单产最高年为1959年,平均为180斤,最低年为1956年1957两年,平均单产分别为21斤、51斤。其中,小麦累计播种面积为646,452亩,年平均小麦播种面积为53,871亩,占播种面积的48.8%,累计生产小麦46,618吨,年平均生产小麦3,884.8吨,年均产量144斤。最高产量年为1958年1959两年,单产分别为200斤、205斤,最低产量年为1961年,平均单产40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119,197.5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23,839.5亩,占播种面积的23.4%,累计生产大豆16,724.6吨,年平均生产大豆1,236.5吨,平均单产108斤,最高产量年为1959年,平均单产155斤,最低产量年为1956年、1957年,平均产量为20斤和22斤。
青年进场期间(1969—1978年)10年中耕地由1968年的209,413亩扩大到2,699,05亩,增长了6,049亩,平均每年增长6,049.2亩,其中幅度最大的是1973年,比上一年增加459.6亩,到本期末,耕地面积比建场初期增加了19万亩。播种面积由劳改时期204,813亩增加到250,134亩,增加了45,321亩,到本期末播种面积比建场初期增加近20万亩。10年中累计播种面积2,253,377亩,年平均225,337.7亩、其中粮豆累计播种面积为2,084,172亩,年平均为293,417.2亩,占播种面积93.5%。累计生产粮豆12,598.4吨,平均单产120.9斤,最高产量年1978年,产量为153斤,最低产量1973年,单产44斤。小麦累计播种面积为 1,173,556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2%,年平均播种117,366.6亩,累计生产小麦为95,555.5吨.年平均生产小麦9,555.5吨,平均单产162.8斤;最高产量年为1976年1978两年,平均亩产为 228斤,最低产量年是1973年,单产为33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为576,505亩,年平均为 57,650.5亩,占播种面积的25.6%,累计生产大豆18,040.5吨,年平均生产大豆1,804吨,平均单产62.6斤,最高单产为1975年,亩产104斤,最低产量年是1972年,亩产13斤。
三中全会以后期间(1979—1985年)7年中耕地面积扩大到300,784亩,本期末的耕地面积与播种面积比建场初期扩大了22万亩。7年累计播种面积2,022,744亩,年平均播种面积288,963.4亩。粮豆累计播种面积1,925,450亩,年平均为276,492.9亩,累计生产粮豆 159,565.2,年平均生产粮豆22,795吨,粮豆平均单产165斤,单产最高年自现在1985年,亩产量188斤,最忙年出现在1981年,亩产量为127.8斤;其中,小麦累计播种面积1,370,375亩,年平均播种面积为195,767.9亩,占播种面积的67.7%,累计生产小麦125,281.5吨,年平均生产小麦17,897.3吨,平均单产183斤,最高单产出现在1985年,亩产228斤,最低年出现在1981年,亩产147.3斤,大豆累计播种面积为528,236亩,年平均种植面积为754,623亩,占播种面积的26.1%,累计生产大豆31,785.5吨,年平均生产大豆45,040.8吨,平均亩产120斤,最高产量出现在1984年,亩产159.1斤,最低产量出现在1979年,亩产72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