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耕作制度


以种植业为主的大型谷物农场,主要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杂粮等经济作物。小麦种植比例最大,29年(开荒当年没种小麦)累计播种面积达3,190,493亩,年平均播种面积达110.17亩,占播种面积的57%,占粮豆面积的60.7%,其中播种面积最多是的1980年,达234.094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75.8%。播种面积较多的1979、 1981、1983年三年均在20万亩以上。其次是大豆,30年累汁播种面积1,414.654亩,年平均47,155.1亩,占播种面积的25.3%,占粮豆面积的26.9%;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85年,达90.912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32.7%;其次是1984、1981年,两年均在8万亩以上,其它作物面积较少;30年平均只占5.1%。随着结构调整、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有上升的趋势,经济作物油菜面积增长比较迅速。1985年种植面积达10000亩。
  建场初期,由于受农业机械和科学种田水平的限制,土壤耕作只限于连年耕翻,以后发展为深浅交替的连年耕翻,到70年代未耕理论传入农场,开始搞了少量的试验性质的深松、耙茬耕法。80年代稍有发展,但免耕面积数量仍然很小,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是传统观念,二是缺乏相应的机械。
  和土壤耕作相关联的轮作制,从建场到现在的30年的漫长时间里,虽也发生多次演变,但至今正规的轮作制仍未建立起来。从建场初期直到80年代农场小麦种植比例一直占有绝对优势,80年平均种植面积为50%以上,个别年份高达75%,由于小麦种植面积过大,导致不能建立正规的轮作制。小麦连续重、迎茬,个别地块小麦连种4年,甚至有5年、6年的,到80年代初期形成麦——麦——豆这样一个较为合理的轮作方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进程较决。农场种植结构的调整从认1985年开始起步的,主要途径是压缩小麦、扩大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正规的三区轮作体系已具雏型。
  由于受地形,海拔的影响,场内温变南北差异明显,田间小气候明显。农场气候明显的界限是以黑林子为界,10队以南(含10队)为北安局第三积温带,12队以北(含12队)为第四积温带,常年平均气温相差1——1.5度。因而作物布局则是南片大豆面积比例较大,而北片大豆面积较小;1980年推广大豆早熟品种6114以后,北部大豆种植面积才得以迅速扩大。
  二、主栽作物小麦、大豆农艺流程其发展
  1、小麦:
  (1)播期:本场历年小麦播期在3月末至5月初,最佳播期(群众称为“丰产期”)为4月5日——25日。播期的早晚受当年早春气温土壤底墒和春季降水影响,提前幅度较大历史上最早播期是1981年,3月27日开始播麦,最晚的是1973年,播期拖到6月18日,正常时期播种的种子,在5月1日左右开始出苗。
  (2)密度:建场初期,由于开垦年限短,土壤肥力状况较好;小麦垧保苗在400——500万之间,随着开发年限增长,土壤肥力下降,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垧保苗提高到 700万株以上,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提高,70年代末期到现在保苗株数在600——700万之间。
  (3)种植方式:建场30年小麦种植方式一直延袭150口平播,建场初期有小面积的,交叉播及7.5Cm的窄行平播,70年曾搞过30 cm宽行播,实践证明15Cm平播是本场的最佳种植方式。
  建场初期,机械程度较低,主要播种机械是10行马拉播种机,主要牵引动力是大牲畜和人(犯人)。进入60年代,随着机械化的不断发展,马拉播种机基本灭迹,全部实行24行、48行单箱机引播种机播种。70年代开始自行改装双箱播种机,以后陆续购进双箱播种机,实行种肥同位同层播种。
  (4)田间管理:建场初期小麦从种到收田间管理只限于播前播后镇压;60年代末期本场引进化学药剂除草技术,首先在麦田应用2.4D丁酯,施用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0%以上,收到了良好效果;近年又发展了旱灌,旱灌面积不断扩大,增产效果50%以上。
  (5)田间收获;小麦播种面积大,熟期集中,收期多雨,历年小麦收获是农场农业生产最困难最头痛的事。建场初期到60年代末期,小麦收获主要依靠人力,“小镰刀万岁”,机收面积只占30%,而且全部是联合收获;进入7o年代,收获机械迅速发展,机械收获面积大大增加,约占70%以上,收获方法也进一步发展为分段收获。70年代末期由于大量引进东德E512型大型收获机,小麦收获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机收面积几乎达到lOO%。收获方式是大部分段收获与小部分直接收获相结合。
  随着田间收获力量的加强,晒场机械发展也很快,60年代初扬场机取代木锹,80年代清粮机将要取代扬场机,同时选种灌袋、装车、拌种也部分实行了机械化。
  2、大豆
  (1)播期;历年大豆播期5月8日—5月25日,极早熟品种亦有6月上旬播种,历史上最晚播期是6月6日(1974年18队毁种)。正常播种的大豆在6月1日左右开始出苗。
  (2)密度与行距:建场初期大豆种植方式主要采取70Cm大垄扣种或杯种,主要是畜力耕作。60年代中、后期实行机械大垄随播随起垄;密度垧保苗40一50万株之间,70年代曾试行过30 Cm平播,45 Cm、50 Cm的平播后起垄;80年代全面推广45—50Cm随播随起垄,垧保苗50—60万株。10队近年一直搞大密度种植栽培,垧保苗70—80万株。
  (3)田间管理:
  大豆田间管理住建场初期主要是人铲机趟,70年代初期实行中耕机代单翼齿进行垄帮灭草,代杆齿进行垄帮深松,70年代末期引进豆田苗前化学除草药剂,品种有利谷隆、灭草猛、拉索、氟乐灵、百草枯。1983午开始试用拿朴净苗后除草灭草,1984年、1985年全面应用 。
  (4)收获
  建场初期大豆收获主要是人工收荆,集堆后用脱谷机进行脱粒;70年代初期实行人工收割、并耥、机械拾禾;70年代中期实行拾禾和直收相结合;70年代末期主要采取机械直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