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装备

第二章 农机

第一节 装备


建场初期农业生产主要靠人、畜力为主,一把镰刀,一把锄头,一根扁担,一张筛子;四匹马,一台车,一张犁。人拉犁开荒,人拉播种机;马犁中耕,马拉滚子打场。到 1956年由北安机务开荒大队调入6台斯大林80链轨拖拉机,10台三铧犁.17台耙,28台马拉播种机,后调入4台DT一413拖拉机,8台脱谷机。1958年拖拉机增到11台,播种机19台,3、5铧犁增为16台。到1961年由原始的农具向半机械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由于缺乏经验,农业机械使用极不合理,一台斯大林80拖拉机牵引一台五铧犁,或一台播种机,大马拉小车,浪费极大。
  在简单的生产工具条件下完成建点耕种,运输装备主要依靠马拉胶轮大车。从1959年开始有德特28#胶轮拖拉机,当时人们称为“小红车”,并逐步调入了马拉播种机,马拉收割机(窄幅12行),马拉小型园盘耙。1964年开始调入大型收割机(GT一4.9)2台,第二年又引入3台,1965年引进6台扬场机和购进批量东方红54#拖拉机。在这个阶段机械年递增12.3%。
  由1966年到1976年,机械数量和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拖拉机由58台增长为1161台平均每年增6.4%,收割机增到74台,其中自走收割机23台(东风—90型)牵引收割机5台,平均每年递增17.8%。
  农具由阶段期末175台件增到695台件,纯增520台,主要增加了整地机械(耙类)和播种机械,各纯增167台和88台,农具平均年递增7.4%。同时于1972年引进了推土机和相继引入的铲运机(红旗100型),为农田水利、水库工程的建设发挥了效力。并且非田间作业机械也陆续引入。如卷扬机,输送机,粉碎机扬场机。
  1977年至1985年,拖拉机增加到257台,平均年递增10.1%,收割机增加到132台(其中自走收割机增加了182甲。并引进进口东德E一512、E一516型),年平均递增8.1%至 1977年末,机械总动力为:17.819马力,平均每马力担负14亩,含48标准亩。特别是三中全会后的1990年拖拉机由上年的160台猛增到229台,其中东方红链轨拖拉机当年增加42台,比上年增加幅度为36.8%,轮式拖拉机当年增加17台,比上年增加幅度36.9%,1985年购入捷克轮式拖拉机20台。
  农具由695台增长到965台件,最高1980年达到1,084台,年平均递增7.5%。非田间作业机械有装袋机、清粮机、入囤机、精选机、种肥混拌机等。
  运输机械除轮式拖拉机外,由1958年的4台(国外)旧汽车到1966年增加到9台,到 1985年有国产汽车54台,其中龙江客2台,油槽车2台,救护车1台,小型汽车6台,载—重汽车35台,其中东风140型汽车7台,核销8台解放牌载重汽车。
  修理设备由简易烘炉的一把大锤、一个台钳逐渐发展到1985年的,有台钻14台,抛光机19台,锻压设备7台,专用修造设备6台,各种机床33台等,可进行大、中、小修和各种零配件的制造。
  建场初期,农机装备以苏联40年代生产的农业机械为主,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些机械.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60年代初购买外国车芬兰一J S30型轮式拖拉机,其寿命短。 60年代中期购置了国产农用机械及农具为主,如洛阳产的东方红—54、东方红—75;铁牛—95、东方红—28和牵引康拜因4.9(开封产),70年代初购置了东风一65,自走东风一、 50联合收割机,1977年后引进了东德产E一512、E一516自走联合收割机,农具由牵引式改向悬挂式液压式方向发展。建场初期的拖拉机和农具已是见不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