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务队伍

第二节 机务队伍


机务队伍来源于农场选送代帮替、自培短期训练班,外地招收调入和学校分配构成,主要依靠农场短期培训和边干边学代培为主,到60年代末,已有上百人的机务队伍。
  一、外地招收(调入)
  建场初期,机务队伍薄弱,国家分配机务人员有限,自培满足不了急需,就从外地调入一些机务骨干和干部,虽然数量不多缓解了当时矛盾。
  自1956年3月由北安劳改分局开荒大队随车调入的机务人员有:负责人李仲祥等20余人,这是本场第一批机务骨干。
  同年4月,在海伦,双城、绥化、北安等地招收的拖拉机手在北安劳改分局集训办班一个月后,分配来农场的有:王志成、刘树贵等30余人,他(她)们是第二批骨干力余量。
  并从转业官兵中曾做过机务工作的也充实到机务战线,如;周广山、佟明德等10人。
  二、外地培训
  1964年由省公安厅机校在龙镇农场办机务学习班,三个月,参加人员有20人。
  1965年到绥化机校代培5人。
  三、学校分配
  从建场截止到1985年,由专业学校分配的大、中专农机毕业生近20余人。
  1962年前仅有1名机务大学生姚德新,在生产科任机务技术员。
  1965年到1968年由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东北农学院分配来场的有邹佑元,赵桂林、马永昌。
  1905年由哈市王岗机校分配的有:周永祥、李玉贵、曹艳玲。
  1981年后由省内各农机学校分配来的有7人。
  农场职业高中1980年到1985年农机专业班共毕业280名毕业生,从事机务战线。
  四、短期培训
  (1)以老代新,边干边学。
  随着农业机械设备的逐渐增加,原有的技术骨干力量已远不能适应需要,因此,农场自1963年开始到1985年共按排近千名人员从事机务工作(含返城知青)。
  (2)自己培训,自1963年以来,每年利用农闲季节举办不同类型的机务学习班。如拖拉机修理、驾驶学习班、E一512学习班和E一516学习班等等,参加学习人数一千余人次,每期一至三个月。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机械设备急骤上升,机务人员少,从知青中选调了一大批人员充实到机务战线。到1977年机务人员为1,080人,占农业工人23.1%。70年代末,知青的大部份返城,机车无人开,又招收了部份亲属工(合同工)充实到机务行列。
  由1977年末的1,080名机务工人增加到1982年的1,388名,平均年递增5.3%,和这阶段的拖拉机递增10.1%、收割机递增8.1%以及农具递增7.5%的比值是不相适应的,出现当前机务人员平均级别1.79级低水平局面,至此出现合同工车组(亲属工,没有一个是有级别的),特别是1978年,机务人员降到813名,占农业人口的21.2%。平均每个农机工人负担耕地331.9亩,而每个农机工人占有机械动力24.37马力/人,这种情况是少见的,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机械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2.6%。
  机务战线的文化程度,除学校毕业分配来场外,初期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从70年代初到末期,基本是初高中文化程度,自1979年机务战线的文化程度,因有一部份亲属工从农村而来,所以,文化程度十分明显的下降,素质也下降明显。近年由于职高农机专业班学生毕业分配,情况育所好转。
              附1985年农机技术人员构成表



  注:农机工人中轮、康驾驶员、车长568人,修理工1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