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维修

第三节 维修


一、保养
  建场初期,机械少,马力大,缺乏经验,管理欠佳,造成大马拉小车、如斯大林80#牵引一台五铧犁或一台耙或是一台播种机作业,保养仍按工作小时保养,浪费很大。
  1965年以后,农场在机务管理上初步的向正轨方向发展,在农业动力机械使用上,提出了加足油,加足水;油,水、机器要净;油要过滤,热车不加冷水,加油工具要净,不符合季节的机油不加;同时要求,水温不够不准起动车,操作不熟不准驾车,照明不好不准作业,机车代病不准作业。在交接班上提出了保养不完不交班,农具工具缺少不交班,白班不打好,不交给夜班,故障不排除不接班,油水不加足不交班的具体措施。在保养上实行按时、按号保养。具体的规定了车长负责制、付班、助手的岗位责任和保养职责,制定了机车一、二、三、四号保养措施,由拖拉机队长检查一、二号保养,三、四号保养请技工、技术员指导保养。
  1970年以后农机使用保养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制定了五净四不漏的措施,标准化作业的要求。五净:油净、水净、空气滤清器净、工具净、机器净;四不漏: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要正确操作,标准维修、调整、作业、使用。
  1975年后,在农业机械的使用上,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并实行计划保养,明确规定各级农机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按年度生产计划,制定各种图表上墙,按耗油量,由油料保管员掌握耗油量,按时保养。
  在1979年后7年的财务包干中,推行了农机使用承包技术经济责任制,以合同形式将责、权、利结合起来,使用保养好,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实行奖励,差的按合同进行一定比例减少经济报酬的措施,达到延长机械使用寿命,提高三率。
  二、修理
  初期,农场只有简易的烘炉、一个台钳、一把大锤、及简单的修理工具。1962年后,有一台车床、一台电焊机及效对的修理工具。1967年以前,机器精密修理,如磨轴等要到北安新生机械厂或龙镇农场加工,1968年后,修配厂修建新厂房设有机加、铸造、电焊、机修等车间和设计室。增置了修理设备,能一次大修10一20台拖拉机及各种车轴,做到了大修不出农场,小修不出生产队(分场)并铸造加工各种零部件。
  各分场(生产队)建有修配所,并有一定数量的车床等设备。
  修理动力机械的标准是:一是(达到定额马力),五不(不串油不冒烟,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一粉刷,机车出厂达到新车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