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管理

第六节 管理


初期在生产科设机务技术员1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74年,场成立了机电科,设科长1人,技术员1人。1979年后人员增到4人。
  各分场(生产队)成立拖拉机队(又称机耕队),设有队长、机务统计、油料保管员各1人。机车的拥有量,依各分场(生产队)的耕地面积装备机车、农具,初期阶段的2—4台,逐渐增加到20一30台不等的各种类型,机种、链轨拖拉机、轮式拖拉机、自走联合收割机和牵引收割机及上百种农具。驾驶人员由原来的几人逐渐增加为50一60人不等。
  在机务管理上,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即:1956—1965年(初期阶段);1966年—— 1976年(发展阶段),1977—1985年(提高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抓了
  1、抓保养工作,按当时技术资料、照本,按时保养,懂得机械性能和零部件作用。
  2、抓作业质量和农机具调整使用,如:有的分场(大队)宁可用马匹起垄直,而拖拉机起垄斜弯曲。
  3、人员的培训。当时有农机人员不足70余人,而拖拉机混合台到1965年有33台、农具140余台、牵引康拜因收割机5台,农机队伍已扩大到百人以上,主要是通过冬训和实践培训出来的。
  由于建场初期机具少,机务人员、田间作业量不算大,而多数用人、畜力代替,因而对机务管理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建立,只是坏了修,能干活就行。三率较低。
  第二阶段 机务管理上抓了:
  1、作业质量,按技术要求进行作业,学习外地单位的翻地四区套耕、三区套耕、整地对角线耙,斜耙、播种、中耕方法等。
  2、修理网点的建设。1968年后场修建了修配厂厂房,购置了设备,建立了修理基地,年可大、中、小修拖拉机30一40台,设有电器、锻焊、油泵试验、马力试验、铸造车间。1974年后大分场组建了修理所,配备小型车床、电、水焊、烘炉车间等,农机修理网点基本初具规模。
  3、农机具保养的定额管理。开展社会劳动竞赛。
  4、抓了岗位责任制和优质,高效,安全、低耗、无事故竞赛活动。
  5、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传授。由于机具的批量进场,这时老手少新手多(多以知青为主),以老代新,边干边学,培养500余名机务人员,后来多为骨干。
  6、抓了农机各项工作标准化。如:修理标准化、农具保管标准化、油料保管标准化,田间作业标准化。
  7、抓农机管理基础工作。单车库,保养库,零件库,油料库农具场。增加了修理点,总场备有工具车,达到保养不出队,小修不出分场。
  8、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加强了各级农机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落实,明白自己职责范围、任务。
  9、农机具的改装。
  这个阶段的初期是劳改农场,以“改造第一、生产第二”当时也讲机务管理,以完成作业量来推行总体机务管理,形成查用无计划,考核无指标、三率无计算,单车耗油量、维修、成本都没有列入管理内容。虽然也提出了以单车核算为主要内容的机务管理措施,规章、制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文革”的干扰没有执行。中期,大批知识青年来场,犯人迁出,刑满就业人员频繁的调入调出,看来劳力增多,但劳力素质普遍下降,机械程度明显上升,设备大幅度的增加,机车增长率为211%,平均每年递增6.4%,收割机增长率为17.8%,农具平均年递增7.4%,纯增255台。同时于1972年后引进红旗100、东方红60推土机及联合铲运机。后期,按省农场局黑河分局的要求,基本上建全了机务管理内容和制度、章程,并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 为提高阶段,在原有的基础上,由于知青的返城,亲属工进场,机务队伍发生很大变化,大有形成机车无人驾驶的局面,场采取了请老机务人员归队,等有利措施,以老代新,办各种学习班,逐渐扭转了局势.同时按农场总局1978年正式向全省各国营农场提出开展以十项内容的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其内容是:1、机务队伍;2、机械作业;3、技术保养;4、农机检修;5、油料库;6、保养库;7、零件库;8、单车核算;9、技术档案;10、农具场。
  场进一步建立了相应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农业机械技术保养规程:
  1、拖拉机的技术保养规程;
  2、收割机的技术保养规程;
  3、农具的技术保养规程。
  二、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操作规程:
  1、拖拉机作业操作规程;
  2、耕地、整地作业操作规程;
  3、播种作业操作规程;
  4、镇压作业操作规程;
  5、中耕作业操作规程;
  6、喷药作业操作规程;
  7、收获作业操作规程。
  三、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第一章 拖拉机作业安全规程;
  第二章 耕地、整地、播种、中耕作业安全规程;
  第三章 收获作业安全规则;
  第四章 脱谷作业安全规则;
  第五章 非田间作业安全规则;
  第六章 运输作业安全规则;
  第七章 油库设施安全规则。
  这期间无论从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指标考核都已基本走上正规,全场已有70%的连队进入机务管理标准化连队,1队、2队、5队、6队、8队、10队、11队、12队、14队、16队。在当时只有14个农业连队中,按总局要求,凡场有70%农业连队达到机务管理栋推化连队(包括各种指标)的农场,经总局管局验收合格的单位,可认定为机务管理标准北农场。
  1982年引龙河农场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效益方面所达到的指标为:
  全年完成工作量:1,483,850标准亩;
  每标准亩台完成:3,370标准亩;
  每标准亩耗油:0.87公斤;
  每标准亩维修费:0.17元:
  每标准亩成本:0.93元。
  机车完好率:91.6%,出勤率:92.1%,利用率:92%,年度平均班效:63.69标准亩。
  1980年,为加强农业规划,场党委决定开办职业高中班,设农机、畜牧、农学专业班,培训了各类技术人员。在1982年后,开展优秀车组活动,评出了优秀标准化车组110台, 1984年试办了家庭农场,机务管理推行联合承包技术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不断改革、不断前进,适应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新形势要求。
  本场农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具体就是:人畜一人、畜、机一人、机一液压、自控的过程。农业机械的发展是以种植物中田间作业为主要对象的农业机械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在农业机械配套上经历了拖拉机与收割机械,拖拉机与运输机械,拖拉机种类、型号(大、中、小型,轮式与链轨式)的比例关系,机械的更新换代,先进机械的引进、直接地增产作用;强化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缩小脑力、体力劳动的差异等构成了农场机械化的基本过程及全面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附:①主要机械修理设备及年末拥有量1
  ②历年主要农机具、汽车增长表2
  ③农业机械改革成果表3
  ④农机队伍、机械化程序、机械动力基本情况4
  ⑤定额管理情况5
               主要修理设备年末拥有量一览表1



  注: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材料无法查找。






  注:由于种种原因,以前材料无法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