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繁殖饲养

第三节 繁殖饲养


马以使用为主,主要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职工生活。建场初期,只有2台旧汽车,因此,马车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总场有20多台大车,经常往返于北安一引龙河之间,运输物资,冬季上山拉套子。主要品种有蒙古马和黑龙江靰马。由于农场的发展,马车逐渐变成场内交通工具和零散菜地耕作。1956年农场从内蒙等地购进马481匹。到场后进行繁殖,最多时达644匹。通过检疫,鼻疽感染率占35%,病马隔离在一分场(即现在的一队),共计231匹,从此每年进行春秋两次检疫,检出的病马全部送到一分场,并用土霉素治疗,从鼻疽病马匹中培育健康幼驹产后4—5个月进行二次点眼,然后把阴性幼驹隔离到二分场。经过几年饲养,反复点眼,大约每年从鼻疽马群中培育出20余匹健康驹,到1962年共培育健康幼驹162匹。1963年又从内蒙等地购入l00余匹马,分到各分场。1964年各分场马群中均发现持续性高热病马,并造成大批死亡。经临床检查认定为凝似传贫。1964年9月,总场兽医院在张俊山的指导下,对全场5个分场的所有马匹进行了临床检查和血液检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场600余匹马中检出100余匹传贫病马,全部扑杀。从此兽医院定了一条制度,即每年马匹进行春秋两次测温,每次一个月,把有热型的马匹再进行临床检查和血检,经过检疫,使农场马匹基本上达到健康状态。从1676年开始,分别往哈市、北安局科研所送给马血清,从而使发病率大大降低。传贫的传入,主要是从外地的病马而引起的。我们采取的控制方法,主要是定期检疫、分化隔离、扑杀病畜、最后净化。
  马匹的改良:1964年实行人工受精进行繁育改良,从1965年到1975年共获改良驹210匹,更新了马群,当时畜牧技术员赵殿中负责配种工作。
  20多年来,本场马匹受到多种传染病的侵害,经长期采取各种防疫措施,传贫和鼻疽基本得到了控制,使马群有所发展。1978午后,在压马增牛,赔钱不干的方针指导下,致使马匹数量锐减,到1983年底,马匹的存栏数只有188匹。
  黄牛:
  黄牛以使役为主。1956年农场从外地购进167头黄牛,全部分到各分场。1963年已发展到224头。1964年又从内蒙购进400余头黄牛。到1971年黄牛总数已达1131头。鉴于发展养牛业。于1974年建立了牛场,采取了本交和人工冷冻精液配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黄牛的改良。1971年因自然灾害(缺水、缺草),全场死亡黄牛100余头。从1975年到1981年,每年出口50头肉牛,共计出口227头肉牛。1978年提出“压马增牛”赔钱不养,在全场范围内因某种原因大砍其牛,大部分外卖。到1983年底,全场黄牛总数仅剩185头,牛场只剩29头黄牛,1984年采取了专业承包,包养到户。
  奶牛:
  建场时从外地购进奶牛14头。自繁自养达到123头,连续闲养了24年。到1981年全卖掉或转入黄牛群。1984年国家投入80万元.买奶牛分散到专业户饲养,到1985年末已选 197头。
  猪:
  农场养猪业随着农场的发展而扩大,逐渐发展起来.建场初期,由于条件差、科学饲养水平低、卫生防疫和管理制度不建全,生猪生产发展比较缓慢。随着体制的改革,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制度的建全,养猪业的发展也加快了步伐。
  养猪业管理好了,是可以盈利的。特别是公司成立以来,80%以上的养猪单位达到了收支平衡或盈利。实践证明,只有管理跟上去用科学方法养猪,养猪业还是大有可为的。
  历史上养猪亏损原因很多,主要表现有:
  一、政策多变,没有长远规划,说上见母就留,说下出卖老母。1975年全场要求达到一人一猪,而1980年则要求赔钱不养,许多连队把猪砍光。1976年全场实行养猪机械化,饲料粉碎化,喂饲平面化,饮水自动化,青饲料用机械打浆,实行生、干饲料喝凉水。解决了多年大锅料的问题,为养猪业开辟了新路。1977年实行了建设千头猪连队,各连队分别大兴土木建设猪舍。全场共建猪舍11栋,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1978年实行了二定五包。即定人员,定饲料。包维修,包产仔成活,包增重,包积肥,包生产工具。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奖惩制度,使养猪业出现大发展的趋势。并涌现了士2连等养猪先进连队。1978年实行了压马增牛赔钱不干的方针,使母猪由527头下降到190头。2队、5队 6队、水库、17队、18队,先后将猪砍光。其它连队的母猪也相应的减少到最低水平。
  二、三率低。母猪繁殖率一直在80%左右。到70年代提高到90%。仔猪成活率1655— 1960年,平均窝活4.2头,双月断奶重平均为20斤,70年代平均窝活6头,双月断奶重25斤。畜牧公司成立后,每头母猪年平均产仔达到15头,双月断奶重达到30斤左右。商品率低,70年代前公养肥猪很少,即使养了生长速度也很慢,养一年的肥猪也只不过200来斤。
  三、农牧结合的不协调。畜牧业产值只占农业的3%。占总产值25%。许多连队因养猪赔钱而不养。
  品种单一。过去很少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近亲、退化现象十分严重,畜牧科成立后先后从外地引进一些优良种畜,从而使猪的品种得到改良。历年来还存在着有啥喂啥,青、精粗料搭配不合理。每年1—4月分缺乏青饲料,产仔成活率低,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畜牧科成立后,对此问题进行了狠抓,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青贮、用粪换菜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组群不合理,数量少,不能按定额管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不了一生产水平低。人员设备开支较大。从1979年开始有了转变,实行了二定五包,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奖惩制度,使养猪亏损逐年下降。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内所管辖的畜牧业,由亏转盈。
  五、管理制度不建全。管理欠佳,损失浪费较大。1974年后逐步完善,建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局势开始向好的方向开展。
  六、农副产品涨价。豆饼由每斤8分涨到0.165元,麦夫子每斤从3分涨到0.045元草籽和碎豆半也相应的涨价,而猪肉、仔猪涨价的比价较小。
  七、传染病较多,死亡率较高。1956—1970年猪瘟、肺疫、付伤寒时有发生。1960年、1961年、1973年农业欠收;猪群又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大批死亡。1980年三队、水库等单位发生了口蹄疫、哺乳仔猪大批死亡,母猪群也遭到严重破坏。
  上述亏损原因,主要是管理问题。通过实践证明,只要管理跟上去,养猪是可以大有发展前途的,并且可以盈利。
  建场以来,历任党委对养猪业是重视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养猪最好的一年1977年母猪达到881头,年总产仔为11,004头,成活6,357头。上交肥猪达600头,基本达到了一人一猪。
  多年来在养猪业生产实践中,摸出了很多适合本地好经验,并涌现了许多好典型。
  (一)猪群由小到大:1955年建场时仅有59头基本母猪,由良种场、一分场、二分场饲养。随着农场的扩大,生产的发展、养猪业逐渐扩大到各生产队。养猪业达到高峰时,最多养猪单位,基本母猪达到80多头,全场年周转数达100,00万多头。
  (二)猪舍由差到好:建场初期,养猪舍是简易猪舍,没有产仔宅。农场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提出,牛马有棚,猪有舍,经几年的努力,全场共建砖瓦结构的猪舍11栋,建筑面积达2,200多平方米,穿靴带帽和土坯拉哈猪舍7栋,达1,500多平方米,喂饲场都是水泥地面,运动场也都用木头、板子、条子夹起来,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
  (三)品种逐年更新:建场时,只有几十头母猪,由于品种低劣、三率极低。1967年开始从外地购卖了一批较优良的种猪,与本地母猪杂交,逐渐培育,出了高产育肥较快的杂种猪。1977年各队猪群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先后引进克米洛夫、梅山、哈白、长白,等优良品种。1981年公司成立后,在四队又建立了种猪场,成年母猪达74头。又采用了二元、三元杂交,杂交后代生长快、适应本场饲养,双月断奶重达30—40斤。每年向各生产连队提供优良的种公猪、种母猪。对发展农场的养猪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开始养猪是采用原始办法,刀切、锅煮、整吃整拉、公母不分阁,大小不分群、常年产仔。成活率低,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当时仔猪成活仅为 3——4头,断奶重只有20来斤。1962年开始推广科学养猪,饲料开始粉碎,猪分群,定人员,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和卫生防疫制度。养猪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畜牧科成立后,狠抓科学养猪,提出了饲料粉碎化、喝饲平面化、青饲料打浆化、运输车子化、饮水自动化、公猪良种化、母猪本地化、育肥猪杂种化、日粮标准化。并号召在畜舍周围大量种植树木,环境卫生化。从而改变了养猪业的落后面貌。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了经济承包,当时称为二定五包即:定人员、定饲料。五包:包产仔成活、包增产、包猪群、包积肥、包生产工具和房舍维修。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奖惩制度,加速了养猪业的发展。做得好的单位有十二队、四队、三队、一队,为养猪业做出了贡献。
  (五)培养了一批热爱畜牧业的技术人:员、农场的畜牧兽医,从防疫员到助理兽医师,除三名是学校毕业的外.绝大部分是从本场青年中培养出来的,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六)上交了大量的商品猪,1963—1975年农场也上交了一些肥猪,但数量小,只有 485头。1976—1985年上交了3,926口,其中1981—1985年就上交了2,688头,并且场内自给,达到天天有肉供应,改变了到外地买肉的局面,提高了广大职工干部的生活水平。
  (七)卫生防疫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场初,由于猪瘟、疫苗较少,有时买不到,张俊山带领学员们自己动手制作猪瘟苗,制止了猪瘟的发生,保证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科学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逐年建立健全了各种卫生防疫制度和检疫制度,到1982年猪瘟,猪肺疫基本消灭,结合预防白肌病注射亚硒酸钠,仔瘟白痢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猪的蠹虫病已基本消灭。
  (八)典型经验
  1、“九一四”治疗猪肺疫:建场初,疫苗尚缺,五分场猪群爆发肺疫,张俊山用“九一四”进行治疗,使患猪恢复了健康,制止了猪肺疫的蔓延。用量0.152/kg隔4—7小时注射一次,当时发病百余头,治疗后,除二头因激发其它病死亡外,余者全部痊愈,治愈率达98%。
  2、补亚硒酸钠,预防白肌病,引龙河地区经测定,土壤、饲草和农作物中缺硒,实践证明,应用亚硒酸钠后,提高了仔猪成活率,防止了下痢,促进了幼仔的生长。注射方法和剂量:母猪每月注射一次0.5%5m℃,仔猪生后三天,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1cm。以后每隔10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三—四次。注意事项:①浓度要低。②注射剂量要准确。
  3、实行包定奖:1973年开始,执行了二定、五包、一奖的办法,多年来取得了促进养猪生产较好的效果,1981年实行了联产计酬,专业承包,签定合同—,包成本、包产值,包利润,超利部分按20%分成,完不成利润除扣发浮动工资外,还按5%罚款。使养猪生产扭亏为盈。
  4、分头把关,各负其制,公司共四名成员,经理负责全面工作,一名助理畜牧师负责全场畜牧业生产,一名助理兽医师负责全场卫生防疫,防治灭病。另一名助理兽医师负责内务。各负专责,分工协做,有职有权,使公司显示出了优越性。
  鹿:
  1970年,农场从吉林购进228只梅花鹿。分别在五分场、十一分场和十二分场饲养。 1973年鹿全部集中在采石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养鹿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公司成立后,实行了一包、六定、一奖,包就是包经营成果。六定:一定鹿群,根据鹿的状态, 圈舍条件做到合理分群管理,二定人员:每圈定一人管理,常年不变,一包到三定产仔成活;四定死亡率,死亡不得超过8%;五定鹿茸产值和产量:全年产茸1,500两,平均每两价值 44.00元,包给了由4人组成的养公鹿小组和榨茸组;六定制度:主要有岗位责任制度、防疫制度。鹿茸收割加工规程饲养管理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和考勤评分制度。一奖:就是实行奖惩分明。对承包的个人,年终完不成经济指标的扣发浮动工资,超额完成者,提出超额部分的80%奖给个人。对包成活率的饲养员,多活一只仔鹿奖20元,成年鹿奖35元。少活一只仔鹿罚5元,成年鹿10元。每只公鹿产茸一斤,平均价值440.00元,如超产值提 6%奖,完不成按差额的5%罚。榨茸工:破损率不得超过4%,超过按损失的5%罚,低按少损失额的10%奖,从而调动了养鹿工的积极性。使养鹿业得到飞快的发展,鹿丛原来的228只发展到686只。鹿茸从每年产茸100余两,发展到年产鹿茸1300余两。其主要作法是:
  1、常年补硒:从鹿场组建以来.每年在配种季节到来年脱盘期都有许多成年公鹿因乙症状而死亡,据外地介绍是由疫病引起的化浓性脑炎、用狂犬疫注射和其它药物注射无效,几年来死亡近百只鹿,1981年4月份开始采用长年补习的办法,杜绝了本病的发生,同时也使仔鹿下痢得到了预防。方法:在全群鹿饮水中加亚硒酸纳,成鹿2—3毫克,仔鹿1—2毫克,每月一次。
  2、防治仔鹿坏死杆菌病。鹿场运动场是石底沙面,几年来引起仔鹿肘、腕关节坏死杆菌病,发病率高达50%,严重的引起死亡,不易防治。1981年采取了母鹿产仔期间,经常平整地面,用白灰经常消毒,特别是阴雨天用白灰消毒效果更佳。
  3、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多维添加剂。由于本场冬季时间长,缺乏青饲料,加之舍饲一般的日粮营养成分很难满足野生动物的生产、生长,发育的需要。为弥补这一缺点,采用了补充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和多维添加剂,取得了良好效果,仅生产鹿茸一项,公鹿脱盘提前15天,锯茸期缩短22天,个体平均鹿茸增重率达153%。方法:添加剂每日50g、矿物质等微量元素适量。
  4、用司克林麻醉锯茸。开始养鹿时,用吊圈锯茸,既费工,又费力,危险性还大,以后采用司克林麻醉锯茸。方法:前一天先注射小剂量0.5—1毫克,以克服对司克林的敏感性。第二天再注7—10毫克(成年),育成鹿4—6毫克,达到麻醉目的锯茸,对五分钟之内倒地的可视有危险症候应先注射25%的糖和尼可刹未解救再锯茸,五分钟以上倒地可视有轻度中毒先注尼可刹未6 mL再锯茸,18分以上倒地的可按常规处理。
  羊:
  1696年从内蒙购入了537只羊,分散在一、三、十四、十六、十七队和水库饲养,经过自繁自养和从外地购买,到1972年达到1564只。由于养赔钱,水库于1978年处理243只卖给了龙镇小屯,到1979年,大部分羊都处理掉了,只剩300余只羊。1981年又从齐市购进130只羊,从富裕购进90只羊,全部集中在羊场(十六队羊点)饲养,由于防疫制度不严,带进羊瘟,造成大批死亡,到年末只剩200只羊。
  禽:
  1962年农场开始养鸡。当年只在良种站等地养少量的来航鸡。1971年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先后在三队、十二队、十六队、十一队、八队等队兴起了养鸡业。十二队并建立了孵化室。由于养鸡赔钱,1979年把鸡全部砍光。1983年十一队又开始养鸡。并包给了个人。1985年砖厂同二龙山养禽公司联合饲养肉禽(白洛克)12,000只。
  1977年水库养了200只鸭、百十只鹅,到1978年11月,全部处理光。
  蜂:
  1962年开始养蜂,由于自然条件好,椴树梢条非常多,蜜蜂发展较快。1962年仅有 8箱,到1971年发展到755箱,养蜂也曾到南方放养,但由于连年亏损,到1985年全部处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