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专业队伍

第六节 专业队伍


建场来,畜牧战线的技术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但主要还是自立更生培养起来的。建场时,只有2名从学校毕业的技术人员,随着农场的扩大,畜群的发展,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1963年和1965年先后送笔架山学习二批,共4人。1968年知识青年进场,又在本场培训一批本场青年和知识青年,共计培训26名初级技术人员。1978年知青返城,又出现技术人员缺乏状态。于1978年末举办了一期兽医训练班,共计培训了20余名兽医防疫员。采取了边干边学,边提高、边干、边总结,以老带新,以高带低,集体培训和临床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共开8门课程,有内科、外科、药理、病理及解剖生理、传染病及微生物,产科、寄生虫等,主要授课人兽医师张俊山,助理兽医师王玉喜、石振光等,使本场技术人员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在张俊山兽医师具体指导下,使技术人员的业水平有务很大提高,1980年技术职称评定时,10名被晋升为助理兽医师或助理兽牧师,13名被评为兽医技术员,增加了农场兽医技术力量。
  1967年兽医院成立以后,形成了疫病防治网,各连队均有1—2名兽医或防疫员开展工作,1981年后,兽医既抓防疫灭病,又是各生产队的畜牧生产的负责人,他们亲自深入畜舍、糟头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畜牧科长兽医师张俊山经常骑自行车深入基层、检查工作。从而带动了全场兽医,提高了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自觉性。
  兽医器材也是从无到有,逐渐扩大补充,到目前为止,主要设备有:恒温箱、电冰箱,高低倍湿微镜,化验器材也基本齐备,一般疫病的检查可随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