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工业

第三节 工业


               一  电  业
  1955至1957年间,全场无电力。1958年开始,修理所用50马力座机带动20千瓦发电机发电,但只能供农机修理所和家属照明。1959年省劳改局物质部门调拨一台6140座机,并配一台40千瓦发电机发电,除洪修理所、家属照明用电外。还为办公室和面粉车间供电。 1963年场规模不断扩大,工副业生产单位不断增加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生产、生活用电严重不足,根据这种情况,又改换了一台6160座机135马力,带90千瓦发电机发电,解决了场区用电的困难;同时,大部分生产队也有小型发电设备。以后又陆续加了两台6160座机和两台120千瓦发电机,这样,就较好地满足了当时生产、生活的需要。
  1979年由于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自动化在生产中的应用,加之家庭生活的电气化,供电需求明显不足,因此,开始筹建变电所。以原发电所电工班为基础,成立了引龙河农场变电所,人员编制40余人;在业务部门的领导下,首先架设了龙镇主变电所到引龙河农场变电所35KV电压的输电线路,由讷谟尔电厂供电。电业所配变压器一台,容量 1000KVA,于1980年正式投入运行,从此,不但解决了场内电力不足,还有余电外供。
  场内场外分布面较广,场内南北电力分布总长100多里,电力负荷中心在场部,约占总用电量60%,面粉厂、砖厂、制材厂成为场区的三大动力。从1979年起到1985年上,西至焦得布林场东至3队,南至龙河队,北至引龙河林场、朝阳林场,10KV配电线路总长达140公里,35KV输电线路17公里,低压配电线路70公里,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全部达到了国家要求的线路水泥杆化。
  砖 厂  320KVA变压器一台
  面粉厂  180KVA变压器一台
       100K VA变压器一台
  修造厂  100KVA变压器一台
  制材厂  100KVA变压器一台
  学 校  100KVA变压器一台
  家属照明 100KVA两台
       50KVA一台
       30KVA两台
  良种站  100KVA变压器一台
  另外,各生产队都配备了50KVA变压器,除牛场、17队、水利队自发电外,其余全都供上了国电。
  主要应用在:
  工业方面,农机的修理制造、米面加工、油酒酿造、制砖、木材、加工、农业科研。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
  农业方面,灌溉、选种、扬场、坐囤 粉碎、制肥等;
  生活方面,照明、电热、冷藏、文化生活等。
  自1979年电业所成立以来,电力的管理由电业所主办,基层各生产队及场直各大单位配备电工一名,场每年组织培训,经电厂考核合格发给操作证;对全场通电线路每年检查两次,以确保用电安全。现全场供电70个单位,都安装了计量器(电度表),彻底取消了包费制。在电力建设施工操作中,无伤亡事故。
  从建所以来,多年来不断地改造环境,栽植各种果树、松树、树等树种近1000余棵,建设防护网400米。在改造环境的同时还注重为各单位输送专业人才,为本所改造设备,修旧利废,所内安装工程,全部自行设计兴建,安全运行至今,达到了国家标准,电业经营不亏损,多次被评为场先进单位。
  现有技术力量:
  1985年统计,所长1人,大专毕业,五级电工4人,四级电工14人。二级电工28人,经电厂考试,大部分已取得电工执照。
                 二 修 配 厂
  1958年组建修配厂,有管理人员4—5人,职工有50人左右.多数是拖拉机驾驶员和一部份学员,同时还有少部份有专业技术的犯人。主要任务是修理拖拉机和制造各种农机具配件,当时在300平方米的厂房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茅草屋。1961年后,随生产发展的需要,设有机加、铸造、修理三个车间,管理人员设右厂长、支部书记(教导员)、副厂长政工干事、生产调度、技术员若干人,车间主任及设计室3—4人。
  建厂初期厂址在良种站,后搬迁到现木材厂,因位置不利于]965年搬到现今位置, 1968年建成有1200平方米的机修厂房,可一次停修拖拉机10一12台,还建有300平方米锻焊车间和铸造车间各一栋。
  1975年又建成1000 平方米的机加车间,加上办公室及其他房屋共计全厂拥有建筑面积 3200 平方米。
  1967年以前机加设备有C620车床一台,皮带车床一台,牛头刨床一台,立式钻床一台,机修设备有油泵试验台一台,锻造设备有弹簧锤一台,铸造有化铁小锅炉一台。
  1968年又从新生机械厂调入曲轴磨床一台,气门研磨机一台。从1969年开始自力更生 C134车床3台,并改装土铣床一台,从而加强了机加能力。1973年开始自制C618车床5台,除自用外还武装了连队修配所。
  1973年至1975年调入设备有万能铣床二台,电动箱芦二台,摇臂钻床一台,工具磨床一台,平面磨床一台,金刚石镗床一台,水利测动机一台。龙门刨床以及空气锤等重要设备。1968年以后又调入设备有C630车床二台,C6140车床一台,朝鲜产车床一台,牛头刨床二台,外圆磨床一台,立式钻床以及研磨机等。
  随着厂房面积扩大和各种生产设备的增加,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每年仅大修拖拉机超过30台,还中、小修30台。生产各种零配件和修理件达数百种2万余件,年创造生产产值由建厂初期10多万元增至30—45万元。
  在为连队服务方面进行了多项改装和设备配套,对本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促进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自制带锯机一台,粮油加工厂制面设备的安装,制油车间的改造。为生产队制造了红星钉齿耙,对机械化灭草有良好的效果。对牵引康拜因改装了第三清洁室,从而减少了损失;生产了晒场用输送机,从而改善了晒场的生产条件;生产的合墒器增强了翻地碎土平整土地的能力。喷药泵以及喷雾机具的制造,使本场化学药剂灭草达到一个新水平。为武装生产队的油库,修配厂还制造了油罐,增强了连队贮油能力。另外根据生产队各生产环节的需要还生产了偏心木翻轮、东风收获机小纹杆和小拾禾台等。
  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人数由建厂初的40—50人增加到160多人。近二年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后,人员减少,编余人员从事其他项目的生产,为搞活经济,增加效益,目前修配厂正计划生产大60暖气片,这项生产对修造厂扩大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附,历年经营明细表 2、修配厂机械设备统计表
                 历年经营情况明细表1






                  三 粮油加工厂
  农场初期时期,口粮国家供给,由北安粮库运回。1958年在原一、二、四分场建立了三个面粉加工车间,属自给生产型。
  现粮油加工厂的前身是原二分场的粮油加工车间。设有领导、保管员各一人,职工6—10人,建有100平方米的土坯拉禾厂房,2台立式石磨,一台中筒式米帆的简易设备。日生产面粉1,000公斤左右。因防火措施不利,厂房设备全部烧光。1960年8月在工业大队新建了3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粮油加工车间。设领导、保管各1人,职工15—20人,购置了二台万能粉机,二台石磨,三台中筒式米机,班产面粉2吨,出粉率达70%左右;班产豆油在 300市斤,出油率在8%一10%左右,年产值40万元以上。
  1967年后,改装了全部设备,新购置6台mF一125型粉机,班产面粉3—4吨,同时生产的产品有豆油、白酒、酱油等。由于人口的猛增,原有厂房、设备、生产能力已满足不了需求,原保管员吴鑫(技术员、副厂长)白行设计,于1969年动工兴建了,2000平方米:的厂房,并建有二层楼的面粉车间,日产面粉12吨,于1970年5月正式试车投产,厂址随即进行了搬迁现今位置。生产的发展,管理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归工业大队领导,改为自成体系,于1974年组建粮油加工厂,建立了领导机构,配齐了管理人员,职工达100余人,同时将各分场面粉加工点撤销,由粮油加工厂承担全场粮油加工、供应,改变了分散加工,产销无计划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几年来兑换大米 200吨,出口豆饼200吨,由自给型向开放型发展。到1985年共有管理人员12人,职工84人,年产值121万元,盈利6.9万元,固定资产57.6万元,土建面积5,939平方米,设有面粉、制酒、榨油三个车间;发电机组一组;有各种机械设备40台,并配有修理组;自行改、修各种机械;有一台轮式拖拉沉,负责运输。附设酱油制作、冰棍厂、粮油供应部,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半自动化联合企业。同时曾多年被评为场先进集体。
  榨曲车间,由过去的人力挤压式榨油机,于1969年改为液压榨油机,日产豆油600余市斤,1979年改用200一AB螺旋榨油机,日产豆油800—1000公斤,年产80吨,产值14.4万元,配有锅炉房,有榨油机一套,烘干设备一套,锅炉一台,职工10人,土建面积390平方米,
  制酒车间,有土建面积390平方米,设有锅炉一台,制酒设备一套发酵酿造,日产量400—500市斤,年产50吨,产值6.75万元,职工11人。
  酱油制作,发酵、手工酿造年产60吨,产值9千元,土建面积300平方米,职工3人。
  冰棍厂,于1981年成立,有天津产冷冻机2A一8型、75型各1台,日产3000根,年产35—40万根,产值1.8万元,有职工5人。
  面粉车间,厂房面积1,194平方米,FMS一125型面粉机10台,中式制米机6台,FX 0.2—5型拣石机2台,日产7吨,年产2000吨,产值64、2万元,职工12人。
  粮油供应部有土建面积300平方米,职工7人,负责场部区域的口粮销售。
  附:产品产量、产值利润、设备表1、2、3
                   附产品产表  (1)
                                     单位:吨



                工业产值及利润表   (2)



  附设备名称表3



                 四、木 材  厂
  1956年建厂,当时木材由北安劳改局直接调入,有70%为锯成材;30%为元木由于初建,诸方条件有限,木材加工仅靠简单的几把枪锯、平梁锯、大顺锯。这三种锯,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每把锯须两人为一组,搭有相应距离的马橙,高约1.7米,每当工作时将大小各异的元木平衡滚动,以笨重的人力拉马橙,上下开锯,每班只能生产锯材半米,出材率也不过70%左右。
  到1957年上半年才自行设计组装一台机动元盘锯,利用一根高孟碳钢轴。一端装有皮带轮,另一端装元锯片,直接固定在沉重的木架上,上面设加工平台,以平台上面锯片半径工作。虽然笨重但生产效能较高。一般需要10—15人,每天只能加工7米左右,出材率60%,利用率85%,合格率70%。
  1967年下半年在修配厂大力援助下,经过反复试验自行设计搞了一道带锯,配备钴辘与小道轨30米,添设二道电动元盘锯,为整个连续流水锯材工序,每班利用劳力40人,其中包括机工、电工,年加工量1,900—2,400平方米,用材三率高达70—80%左右。
  1981年木材加工技术又有新的突破,基本上达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程度,以三道带锯生产,人力相对减少,由原来40人减少到25—30人。年加工能力高达3,000平方米,但根据场内采伐量和实际需用量,每年只能加工1,200—1,400平方米之间。
  经营成果:
  木材厂所加工锯材均农场内部使用,其中包括农业,林业、房建、工程(包括水利)桥涵、木器、家具等项之用。但也有少部分外流,用量最大是房屋建筑,一般为70一75%。经营措施:以收加工费受理,对场内一切工程建设用材必须保证,年终结算时除木材成本。机械设备、人员工资以及其它原材料管理费等项以外略有盈利。
  出材情况具体分类大体有如下几项:1、各类大小不同的木方;用途:桥涵建造、各类房建、大梁、檩条、门窗框等。 2、板材;用途:巴板、模型板、家具制做、办公桌等其他设备。3、板条(灰条);用途:全场各类房屋维修。新建房天棚。隔壁段墙以及部分棚栏等。4、锯沫;用途:主要过冬防取暖之用,如天棚之上作防寒压层。以及其他掺和土泥墙等。除此而剩下残余部分仅整个木拐出材率百分3.5—5的边角废料可解决职工烧柴。
  附:历年来经营成果情况一览表
               历年经营成果(成本盈亏)一览 1



               历年经营成果(成本盈亏)一览 2



               五  制  砖  厂
  砖厂初建于1956年,厂址即现在的老窑地。砖窑为马蹄形,以木材和草为燃料,生产形式和操作方法,完全立足于手扣坯子,生产工艺落后,年产红砖仅20万块左右。有人员士0—15人,归属工业大队领导。
  1965年,砖厂搬迁到现林业站位置,生产方式同以前有所不同,有马蹄窑、串窑,方窑二种窑室,燃料改用原煤烧制,装出窑全是以人力担挑,年产红砖350——400万块,严值20万元左右。维持到1968年底。1969年调进了60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购置了制砖机,提高了生产效益2—3倍。生产工艺上以机制为主,用人工推小车上土,同时试制泥瓦,使用人工操作的简单压瓦机,因技术水平不行没有成功,采取冬季调砂、土,大致在5月份开工生产10月末停产。
  自1974年,组建砖厂领导班子,独立核算后,1976年厂址撤迁于现在的砖厂位置,由场自筹资金新兴了20个窑室容量的一座875平方米的轮窑,并配有鼓风设施,设计能力年产 500万块红砖,以原煤为燃料,人工筛,人力担到窑上。从1980年起改用自造的粉碎机,使用煤箱输送上窑,装出砖以人力手轮车为运输工具,同时用60推土机上土。1984年从哈市引进配料机。输运机,搅拌机3台设备,采用粉煤灰渗入泥料的新工艺,增加了水坯子的快速干燥,也起到了自燃作用,节约了原煤,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红砖质量,抗压力达到 150。但由于抗压力,拉力等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不适合高层建筑,只能自销建平房,同时有少部份外销。到1985年有土建面积2,308平方米,有职工76人,各种设备8台,架棚120栋,一次性装架200万块水坯,年产红砖633万块,产值41万元,是一座半机械化向机械化发展的潜力企业。
  附红砖产量、产值盈亏表及机械设备表。
                 产量、产值、盈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