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房屋建筑
第二节 房屋建筑
自1955年9月建场至1985年,经历了30年的发展演变过程,房建工作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55年至1961年为马架子、拉哈辨阶段。
地窨子,草窝棚、马架子的名称来自建场初期。当时没有铁、木瓦匠,依岗坡朝阳面挖坑,砍树搭设三角架,以打草披苫房盖,以木条子编炕,上铺干草为半露宿营。屋矮抬不起头又直不起腰。每逢雨季内外潮湿,外面大下屋内小下,如遇阴雨连绵,屋内阴冷、进水,洗脸盆如同小舟在屋地上漂浮。夏秋晚霞临幕,小蛟、蚊子,瞎蠓苍蝇十分猖獗,使人昼夜难合眼,更待翌日。周身疼痛难忍。此种情况到1956年夏有所改进,基本淘汰了马架子。全场建起了土坯、拉哈辨草盖、土木结构房屋。其特点是:以“木、土、草”为原料,无地基基础,就地取材,不耐久,不防火,吸光面积小,通风不佳,保温性能好,易粉墙根,易倒塌,易脱皮,需年年抹墙。这种房屋构造简陋,价格低廉,单位面积重量较轻,见效快。一直延续到1961年末。
第二阶段由1962年到1965年为穿靴带帽土木结构房屋。浅基础(1.2米—1.5米)水灌沙,从地平面砌筑石头50—70公分,土坯腰,灰条吊棚,树条子盖抹大泥,加瓦盖。其特点是:地基较牢,坯墙挺立,外观齐整。建造快,成本低。易倒塌,塌腰、变形。
从1965年开始逐渐转向砖瓦结构房屋,初时主要以公用房、厂房为主,次之职工住宅。如1966年原三分场(现三队)全部砖瓦结构。70年代后,新建房舍全部实现了砖瓦化(小红瓦、水泥瓦),1982年后实行铁皮瓦。
对于原来的土坯拉哈房,穿靴带帽房,对年久失修、没有维修价值的已根除,能住人使用的,经维修现仍使用,但从数量上讲已为数不多了,主要公用设施房屋全部砖瓦化,大部份职工住宅是砖瓦结构,只有少部份职工住宅是穿靴带帽房屋。有4个生产队是实现了完全砖瓦化房屋。
从1983年开始出现了私建公助的职工住宅,就是由住户家出一部份钱,农场资助一部份按农场统一规划建筑。如粮油加工厂等单位。这种情况发展较快,同时有将房屋转卖给住户的趋势。
历年主要房建工程:
1957年由国家投资兴建了一所俱乐部(含办公室)“飞机式”主楼二层,1,217平方米两翼公共建筑。全部砖瓦结构,是农场第一个砖瓦结构建筑物。由场设计室犯人设计员张志,杨宇池二人设计,由场工建大队具体施工。当年施工,年底交付使用。于1970年扩建了俱乐部工程,同时于1976年安装了暖气工程。
1968年,由场设计室设计和粮油加工厂技术员吴鑫设计兴建了修配厂、机修大厂房和粮油加工厂面粉车间。
1972年新建了农场机关办公室,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并修建了配套工程,建了高30米的锅炉烟囱。自1975年后,提出三室一舍建设,各分场,生产队都建了300平方米以上的职工食堂(兼俱乐部、游艺室、会议室)。
1978年由场设计室设计,基建工程队为主体,兴建了2,6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较先进的二层职工医院大楼,安装了暖气工程及附属设施。
1980年,由场设计室设计,采用先进技术爆破桩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同时用钢筋水泥灌筑二道圈梁结构的农场一中教学楼及配套工程,以基建工程队为主,聘请了局技术员,调集场内技工,分二个作业工区,由李庆付场长为总指挥动工兴建。
在工艺改进上:
自1980年后,在职工住宅建设上,采用了底圈梁和上暗圈梁(钢筋混凝土)的先进工艺,以防裂、防震。
1、门窗过粱。1977年前,除砖房采用水泥、砖发石宣外,其它都采用木过梁。
2、基础。土坯拉哈房无基础,穿靴带帽房基础浅1.20—1.50米深,砖房1.5米以下深,因受冻害影响房子主墙开裂,80年代后,砖房1.5米至1.80米基础,加上下两道圈梁,解决墙体开裂问题,一中教学楼采用爆扩桩工艺一次成功。
3、采光。初建房时,认为窗户小就保温,结果室内黑洞洞,实践证明,窗户大采光性能好,敞亮、舒服感;现多采用大窗户。
4、工程质量。初期基建设计能力很低,施工能力也薄弱,由于要求严、施工单位重视,土坯拉哈房已全部淘汰,穿靴带帽房寿命已超过30年现仍住人。砖房的寿命予计超过 50年以上。
在职工住宅上:
职工住宅,30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不同的方面都已出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住宅上海户建筑面积由20多平方米,经历了32,38,56到60平方米。在结构上经过土坯拉哈、穿靴带帽,砖房三个阶段。在室。内单元上经过一屋一厨,二屋一厨,三屋、四屋一厨的几种形式,每户56、60平方米的住宅单元,是给科技人员和老干部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