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建筑队伍

第三节 建筑队伍


一、设计力量
  建场初期,国家未能给劳改农场分配科技人员,农场只能采取就地取材的方法,自行觅录设计人员。在罪犯人员中,通过查阅档案发现人材,就工作性质的不同,从中选择大中专毕业的劳攻人员5人组建设计室,由行政技术干部管理领导。开始担负全场房屋设计、测绘土地勘查、土地规划、土地调查、测量农田水利等工作。1965年以后犯人逐渐刑满就业,设计人员也由他们衔接演变而来,如当时的迟警仁、纪玉林、张志、谢尔乐等人为场设计工作的骨干力量。
  随后由农场自行从学校毕业学生中,选拔了4人充实到设计室工作。
  现有助理工程师史绍禹(正科级)、房建予算员、绘图员、质检员等6人组成。
  设计室主要担负着农场房屋设计、桥涵道路、水利工程等项基本建设工程;土地规划、管理、林带规划、农田水利规划、测量、测绘等项任务,使农场在规划上达到了田间田块化,护田林网化,水利设施际准化,桥涵道路标准化的国营农场格局。
  二、木、瓦、力工
  初期基建队伍由犯人40名扩大到260名,其中木工40人、瓦工30人,其它均属力工。他们中大部份都是自己学的,未经专业训练,就开始兴建农场第一所砖瓦结构的房屋——“飞机式”俱乐部兼办公室。1962年因基建与农业争咀,人员调整了二分之一,留下了骨干力量,充实了第一线。到1965年基建队伍只剩不足百人,其成分也由犯人逐渐转变为刑满就业人员,并从全支队的刑满出监人员中选拔了凡过去从事过木瓦工种的人员,充实到基建队伍,提高了工程质量。
  1968年三大城市知识青年进场,给农场住房形成了紧张局面,虽然犯人撤走,改建了监舍,部队营房,暂缓了燃眉之急。但因房屋陈旧,维修费用过高,1970年场领导从实际出发扩大了基建队伍,将一部份男知青充实到基建队伍中来,占原来刑满就业人员的70%以上,改变了成分,但技术水平有待解决提高。
  1973年三大城市知青大批返城,基建队伍也明显的减员,采取了多渠道恢复基建队伍,一是在场内青年职工调选人材;二是从新招收临时工中接收木瓦工等技术力量.由1965年的260人基建队伍减少到60人左右,而且只能担负场部房建任务,各生产队只能根据自己单位农闲时间投入劳力解决住房和晒粮场建筑。场基建队每年能扫负2,5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基建工程任务,自1976年,承担了场职工医院二层楼房建,1980年承捐了引龙河大桥的施工和引龙河一中教学楼的建筑,1985年承担了第十生产队水泥桥及场部物质供应站库房与场部办公室房建维修任务。在这些工程项目中,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捉高。全场现有木工71人,其中二级工以上53人;瓦32104人,其中二级工以上的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