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项目
第二节 经营项目
一、种植业
1、经济作物
甜菜:从1980年开始种植甜菜。开始由生产队经营,1984年转为职工承包经营,分配按合同执行。到1985年全场甜菜种植面积为14,220亩,平均亩产量为2,400斤左右。
油菜:从1984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油菜,开始由生产队和职工承包两种形式,到1985年全部转为职工承包经营。全场种植面积为49,275亩,最高产亩达206斤,总产2,530吨。
白瓜籽:白瓜籽在1982—1983年连续种植两年,多为生产队和学校经营。全场种植面积350亩,总产为6,300斤。因产量低和收获困难停止种植
大麦:1980—1985年种植大麦。1985年全场种植大麦5145亩,亩产193斤,总产为497吨。1984年亩产达254斤。
2、药材
平贝母、黄芪、人参栽培:1972—1973年,3队、11队、12队、13队、鹿场等卫生所开始对平贝母、黄芪、人参进行人工栽培。全场栽种面积23亩。因管理不善,大部分被荒芜掉。1975年,11队卫生所收获黄芪达2,000元。现在农场部分职工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平贝母,有一定经济效益。
黑加伦;1983年从海林县横道河子引进黑加伦树种5市斤,树苗七千株,明条一万段。树种和明条在场林业科苗圃培育,树苗在良种站、5队、6队栽种,栽培面积共26,5亩。1986年开始产果,平均亩产222斤,最高亩产达400多斤,场内收购价为每市斤1.63元。经济效益显著,大有发展趋势。
3、果树
1971年在良种站建果园,面积为450亩。果树品种有黄太平、紫太平、铃铛果、玻璃果。黄海棠、红海棠,大秋果、花红,苹果等10多种。果树工人26名专职经营管理。1977—1982年连续产果6年,平均年产量为12,500斤,1989年年产高达15,000斤。因亏损于 1983年放弃管理。
二、养殖业
1、野生动物
农场养貂,养貉均为职工家庭经营。1982年职工家庭从外地购进水貂开始饲养繁育。1984年开始职工家庭养貉,养貂业被废止。截止1985年末,全场职工家庭养貉126只,其中公貉32只。养貉饲养技术易于掌握,经济效益明显,大有发展趋势。
2、蜂:1962年养蜂8箱,1971年在1分场、5分场、9分场相继有养蜂专业小组开始养蜂,全场养蜂755箱,于1975年南繁失败。1980年开始,有职工家庭养蜂,其中良种站职工李宝平养蜂36箱,每年存利4,000多元。
3、蚕:1960—1973年在6队、11队,鹿场养柞蚕1,300亩。因霜期过早,蚕丝量少,质差而失败。
4、绵羊:1969年从内蒙购绵羊537只,在16队设羊场进行养育。到1972年全场发展到1,564只。后因三市知青返城,劳动力紧缺,养羊业开始衰落。现在只有极少数职工家庭饲养绵羊,存栏数也只有百余只。
5、黄牛:1956年农场购进黄牛167头,1964年从内蒙又购进黄牛400头,逐年繁殖增多,到1971年全场黄牛存栏数达1,152头。1974年建牛场,采取本交和人工冷冻精液配种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黄牛改良。1975—1981年,共计出口肉牛227头。1978年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损,黄牛养殖逐步压缩。1983年底,全场黄牛总数只剩185头,牛场只剩29头。1984年开始,黄牛养殖包养到户。
6、奶牛:1957年从外地购进奶牛14头,最高峰达123头,连续饲养了24年,产奶全部供职工、家属食用,1981年全部处理掉。1984年由国家贷款30万元,购进奶牛80余头由职工家庭饲养,到1985年末全场奶牛达197头。由于农场草原丰富,牛奶畅销,奶牛饲养前景可观。
7、猪:农场养猪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建场初期,由于条件差,职工少,生猪发展比较缓慢。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养猪业的发展极为迅速。1975年全场要求达到,—人一猪,各生产队先后建大型猪舍18栋,建筑面积达3,700平方米,并实现了养猪机械化,饲料粉碎化,喂饲平面化,饮水自动化,青饲打浆化。1977年全场母猪达881头,年总产仔猪11,004头,基本上达到了一人一猪。猪肉除常年满足场内供应外, 1976—1985年上交肥猪3,926头。1980年有许多连队因经营管理不善,猪舍被取消。1981年开始由养猪承包户和职工家庭饲养。近几年,因精饲料提价,养猪业开始下降。
8、禽;1962年在良种站开始养鸡,品种为来杭鸡。1971年养鸡业空前发展,先后在3队、12队、16队、11队,8队等单位兴建养鸡场,并在12队建了孵化室。1979年停养,全部处理掉。1983年11队又复建养鸡场,并承包给个人饲养。1985年砖厂同二龙山农场养禽公司联合饲养肉禽(白洛克)1,200只。
9、鹿:1970年,农场从吉林省购进梅花鹿228只,分别在5分场、11分场、12分场饲养。1973年在采石场建鹿场,养鹿全部集中,并发展到686只。年产鹿茸由100余两增产到 1,300余两。1973—1975年在13队建鹿胎膏生产组,由于质差亏损而停产。
10、渔:1971—1974年,农场兴建青年水库、良种站水库和朝阳水库三座,养渔水面为,630亩。另外,农场还有21个小塘坝,均可浅水养渔。白1975年始,从南方购鱼苗进行人工繁殖,年产渔10吨左右,年产值3万多元。主要鱼种有鲫鱼、鲤鱼、鲢鱼和草鱼。
三、食用菌栽培
黑木耳:1984年在孙吴县引进黑木耳菌,农场基建科在泵站试培黑木耳二万余段。当年产黑木耳20余斤,因技术管理不善,1986年停止培育。
四、制药
农场1971—1985年间,职工医院成立医药制剂组,生产各类水剂中成草药几十种和注射用水,每年可以创利5万余元,1985年,由于药物制作有严格标准要求而停产。
1970千至1978年问,在第11、13生产队、鹿厂,分别山老中医带领采集中药材,同时用鹿胎研制成鹿胎羔,销往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