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资管理
第二节 物资管理
建场初期,生产规模小,基层单位少,农场对物资实行统一采购、统一设库、统一保管,生产单位通过场领导用什么领什么,用多少领多少,进货依据生产需要,无计划,用啥买啥;哪有哪买,买回来谁要就发给谁,记账签字转帐,年终盘点多少算多少。这种情况—直到1965年,以后物资管理体系逐步走向完善,实行开票、保管、仓库设专人负责,并设有专职采购人员。物资供应站开票,保管员付货,领货人签字,由计财科转帐结算。 1970年以后,供应站各项规章制度基本齐全,库内基本上做到了帐物相符,验收及时,计划采购,计划供应,充分利库。如:为提高玻璃利用率,成立了——个兼职玻璃套裁组,按需要尺寸套裁好,然后下发,利用率提高20%,成为农场总局玻璃套裁点,并由省农场总局奖励一台嘎斯车。又如:木工组制作座垫、沙发、保温被合理利用资金,减少资金外流。建立了被服组和苫布组,解决了劳保用品及短缺的晒粮场苫布,为农场节约资金达七万余元。
加强领导,提高业务水平及保管质量。科站领导吸取外逃经验,加强对科站人员业务、保管水平的指导,实行业务竞赛评比,物资标名标价,摆放归类、整齐,提高保管质量,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个白铁组,为全场生产炉筒子,水桶为主,减少了外购力,全年节约近万元资金,同时制做了1台压瓦机,解决了全场压制铁皮瓦加工问题,年创产值3万余元。先后自筹资金建筑两栋砖瓦结构的家属住宅。
加强核算,清仓利库。随着规章制度的健全,调剂资金周转,对以往管理不当和质次价高所造成的积压物资进行削价、报废45万元。占当年(1982年)库存的25%。
落实责任制,实行费用包干,超指标扣发浮动工资,结余返回浮动工资,并有奖励。1978年供应站评为北安农管局模范仓库。1985年评为省农场总局物资系统文明单位,油库加油站评为北安农传局的先进单位。
一、采购与保管
物资部门肩负着全场各项生产物资、零件、化肥、农药、油料及煤炭、劳保、建材、设备的购置等项工作,年度消耗资金占全场的70%以上。
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保证,是农业生产各环节紧密结合的前提。农场规模的增人与现代化机械的不断引进、更新对生产资料进场的种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原来的单一扫把、木锨、“六六”粉过渡列大量进入各种先进的灭草剂、杀虫剂、化肥,劳保用品也由原来的更生布、小凡布、劳动布发展到的确良工作服、机务工人发放的皮大衣。保证了安全作业,发展了生产。
尤其是大批先进机械的引进,相应而来的是零配件供应问题,做到大修不出场,由原来单一经营易消耗件,逐步扩大到整机与各种总成件,以利换修,库房由原来一栋草房发展到2,500平方米砖瓦结构库房,基本上修啥有啥,保证了生产。
油料供应:汽油、柴油及各种润滑油由原来各生产单位单独领取,发展到由场油库加油站统一管理,柴油直接送到生产队。
二、物资采构
建场初期一直由劳改业单位到改为国营企业,进购物资主要以劳改局物资供应部门为主,其次到外地采购,如绥化、齐市、黑河物资部门采购进货,1970年以后进货渠道改向德都物资部门,1978年归北安农管局物资处供应。
1、物资、零件、油料、原煤的采购。在上年末由物资供应部门根据年度计划,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下年度的计划,经财务、生产部门审核场长批准、上报上级物资部门或通知采购员进行采购,计划外临时需用的物资,由需要单位写出申请报告,经财务部门、场长批准后进行采购。
原煤由原来统一购买分配,发展到农场自办小煤矿供给。
2、物资、零件的采购付款工作,由物资部门统一办理,其它生产部门不设帐户,也不准自行采购,如因特殊需要,由物资部门提请有关部门配合或委托其他人员进行采购。
3、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依据采购计划所列名称、规格、数量进行购买。
三、验收、保管
l、仓库所到物资,根据发货票和采购计划进行核对验收,凡所进物资未进行验收者,财务不予承认,不报帐。
2、物资—经验收,库房保管人员即负全部责任。
3、保管员设有岗位责任制,负责有关秘密物资的保养。
4、保管员不得擅离职守,不委托他人代管其业务。
5、仓库管理部门,对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资单独保管,易爆物品经公安部门审准方可领取。
6、保管员对所保管的物资,按类别放置于货架上,并悬挂标签,以便发放、检查及盘点工作。
四、物资发放
1、使用单位领用物资材料时,1981年前由生产单位领导指派保管员直接由供应站开票领取,经财务部门转帐结算,1982年后,场内实行资金券,由生产队与供应站自行结算。
2、坚持交旧领新制度。旧物以质、斤论价。
五、材料盘点
1、年终保管员对所保管物资进行清查盘点,认真填写盘点表。
2、保管员必须按季度报表,以利掌握库存物资情况。
3、物资盘点时发现盘亏或盘盈都要书面说明原因,报告财务,经主管领导审核,可调卡片结存数量。
物资供应多年来实行计划采购、分配、限量周转,交旧领新制度,在供应上由过去只供不管,变以管为主,以供为辅逐渐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定额储备、计划供应,处理积压,积极对外推销,对内搞隆、改、代,充分利用库存,库存由1979年的250万元降为120万元,周转次数由过去2.5次变为4次,损耗率由1979年的万分之三降为万分之一 (附表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