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管理
第十四章 计划统计
第一节 计划管理
1955年9月建场初期,主要以开荒为主,没有农业生产,未设计划员,1956年至1961年,农场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其计划工作主要是领导口头布置,各分场的生产工作,由分场领导根据具体情况临时通知,每日生产完成情况由兼职统计上报,当时生产科设一名农情统计,主要是由他把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汇总加工上报主管单位,以便掌握农场的具体情况进行指挥。在这个时期任何计划也不编制,根本谈不上计划生产。
1962年设置了专职计划员,开始实行计划管理,年初总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结合农场的具体情况,确定各项生产计划指标,编制农业生产计划和阶段作业计划,并制定出实施方案,经总场领导研究通过后下发各基层单位,基层单位根据总场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和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生产并作出阶段性短期计划,直接落实到认、班组和个人头上,队、班组和个人再订出保证条件,认真贯彻执行,保证计划有效的落实,当时的计划管理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各项农业生产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阶段作业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农场生产的各项任务计划、技术措施落实计划、机械作业计划,人、畜力作业计划、劳力分配与平衡汁划、其它各项生产任务计划,各业的生产财务计划。农业按农时划分为春耕、夏锄、麦收和秋收四大阶段进行劳动力平衡,以达到这四个阶段的生产顺利进行。农业生产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种植计划、林业生产计划。畜牧业生产计划、副业生产计划和渔业生产计划。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场的计划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上述的各种计划有一部份被废除了,但是还保留了计划员。
1970年由劳改农场变为地方管理,原生产办公室合一办公的形式,又不能适应客观需要。由此,使农场的计划管理工作失去了计划应有的控制和指导作用,计划工作有其名而无其实,编制的计划也是一种过场和形式。当时在一些人中出现了想象中的指标,口头上的计划,想干啥就干啥,自行其事,忽视了全面平衡和衔接,有的地方违背了农场各项生产的客观实际,使计划与实际严重脱节,给整个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1973年1月隶属于省国营农场局,由黑河农场管理分局直接领导计划管理工作,至此,计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米以后,使农场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场的管理工作,在历史上有了新的转折。引起了全场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充分重视,认识到管理工作上不去的惨痛教训,经济责任制奖勤罚懒,层层承包,定额管理的重要性,为此,自建场以来,24年第一次把管理工作摆在了首要地位。随着经济体制多层次的出现,计划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农场对计划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场本着党中央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政策,坚持了大计划小自由,既有严格的计划控制又留有充分的余地的精神,放给基层单位一定的自主权,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依据农场具体情况,编制工农业生产计划、种植业生产计划、林业生产计划、畜牧业生产计划、副业生产计划、渔业生产计划以及劳动力平衡计划。及时地恢复了以前各项计划编制程序和计划编制的内容,而且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如:基本建设计划以及各种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项目建议书等等。
1979年正处在加强、恢复的关键时刻,大批知识青年相继返城,从当时农场的生产来说,原来已经初具规模的统计队伍和计划队伍大批减员。业务骨干力量减少了30%,给经济工作和计划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总场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挽救这一局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到1982年底完全恢复了原有的水平。1984年因当时“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形势需要,从省农垦系统改为省司法厅劳改局,从企业单位转为国家事业单位,计划管理工作基本不变。改造和农业生产并进,计划管理工作仍然由支队计划员掌握,支队计划员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编制工业生产计划。
总之,农场建场30多年来,农场的管理体制随着社会发展也几经变更,计划方法和内容不断的改革、修订和完善。